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酸度值是大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检测大曲发酵过程中酸度值的方法。通过采集大曲高光谱图像并提取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平均光谱,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量校正(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correction,SNV)和S-G卷积平滑后一阶导(savitzky-golay smoothing first derivative,SGFD)3种预处理方法,再通过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 algorithm,SPA)选取最优的特征波长,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SPA从SNV预处理光谱中筛选的8个最优特征波长建立的LS-SVM模型预测大曲酸度值效果最好,其中预测集决定系数(determin...  相似文献   

2.
白酒发酵糟醅中残余酒精含量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重铬酸钾比色法检测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残余酒精含量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发酵糟醅经过蒸馏,以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作参比,馏出液、重铬酸钾和浓硫酸的用量比为2:1:4时,在600nm处测定,不仅重铬酸钾的还原产物有最大吸收值,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开发酵糟醅中干扰物质对吸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以酱香型白酒的糟醅为研究对象,考察糟醅水分含量对产酒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对发粮水用量、糟醅水分与堆积发酵、产酒数量及质量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糟醅的水分过高或过低对生产都有影响,水分偏高完成生产任务的机率增大,水分偏低香型酒产量比例大。  相似文献   

5.
浓香型白酒窖池中糟醅微生物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浓香型白酒典型微生物菌群主导的发酵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窖池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监测,发现酒精发酵与生酸产酯发酵并未有明显界限,随着窖池主导菌群,或窖池微生物区系的交替演变而逐步转换。同时,不同区域企业生产窖池的典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有差异;单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结合平板涂布计数法测定好氧细菌数量,不能真实反映窖内好氧细菌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固态酿造生产浓香型白酒过程中,糟醅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所产酒量和风味,而糟醅的质量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介绍了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3种典型糟醅,即产酒糟醅、产酯糟醅和产酸糟醅,并介绍其感官与理化指标,以及影响糟醅产酒生香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醅中筛选得到1株在45℃生长良好的耐高温酵母菌,对其耐乙醇、耐酸、耐糖能力及发酵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耐乙醇能力为6%vol,最适pH值为5.0,耐糖能力为25%,发酵力为6.628 g/50 mL,生长耐受最高温度为45℃。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发酵乳酸度进行快速分析检测。采用电位滴定仪法测定71批次含活乳酸菌发酵乳样品的酸度实测值,并同时扫描得到近红外光谱数据。以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及其相关系数Rc、Rp、Rcv为评价指标建立最优的酸度定量模型。利用模型对10批次含活乳酸菌发酵乳样品的酸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其RMSEC、RMSEP、RMSECV及其相关系数Rc、Rp、Rcv分别为3.27、4.39、4.84,0.946 2、0.922 5、0.877 8。经外部验证后,该模型酸度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6.76%,满足不超过10%的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用于发酵乳中酸度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白酒酒醅分析模型,实现对泸型白酒酒醅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的大批量快速定量分析.利用趋近归一化(ncl)、一阶导数(db1)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使用协同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向后间隔偏最小二乘法(BIPLS)等算法对光谱波段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快速检...  相似文献   

10.
11.
白酒酒醅中真菌毒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实验建立了白酒生产原料酒醅中31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使用乙腈与1%的甲酸水混合溶液(85∶15,V/V)提取,经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可同时对31种真菌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2为0.991~0.999,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5.0 μg/kg和0.4~16.5 μg/kg,平均回收率为83.1%~108.7%,回收率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6%。对10个随机抽取的酒醅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的真菌毒素分别有: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T-2毒素、新茄病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可满足白酒生产原料中31种真菌毒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襄阳地区清香型白酒大茬和二茬酒醅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茬酒醅中真菌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二茬酒醅,且2种酒醅真菌类群存在明显的差异。2种酒醅共有134个核心OTU,在门水平上,2种酒醅的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99.82%和99.97%。在属水平上,大茬酒醅中优势真菌属为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33.77%)、腹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22.60%)、酵母属(Saccharomyces)(13.51%)、Leiothecium(9.34%)、曲霉菌属(Aspergillus)(4.19%)和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1.62%),二茬酒醅中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es(84.64%)、Saccharomycopsis(1.42%)和Thermoascus(1.30%)。由此可见,虽然共有部分真菌类群,但2种酒醅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述了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低温入窖,缓慢发酵;使用陈曲,控制用曲量;加强滴窖,大汽冲酸;控制糠壳用量;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窖池管理等措施,从而控制大曲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生酸幅度,保证浓香型大曲酒发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酱香型窖醅中筛选产酯菌株,通过筛选培养基(透明圈法)进行初筛,用指示剂法测定发酵液的总酯含量,最终选出一株产酯较高的菌株LH2,其发酵液的总酯含量达到了2.2 g/L。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菌株LH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菌株LH2发酵产物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21种香气成分,主要是酯类(18.70%)、酸类(2.76%)、吡嗪类(9.71%)和醇类(12.95%),并在产酯能力较强的同时也产生四甲基吡嗪等有益身体健康的物质,增加了菌株LH2在健康白酒方向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从兼香型白酒不同轮次酒醅中筛选到两株碱性蛋白酶活较高并对乙醇具有较好耐受性的菌株,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S9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10,其液态发酵产碱性蛋白酶活性分别可达(163.82±15.85) U/mL和(241.69±20.07) U/mL,二者均能在含体积分数6%乙醇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株LS9和S10均能产生典型的酱香风味。气质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S9和S10发酵后代谢产生了5-甲基糠醛、β-苯乙醇、苯乙酸、α-亚麻酸等新的风味成分。菌株LS9和S10在小麦固体培养基中均具有一定的发酵产乙偶姻能力,在28 ℃恒温条件下乙偶姻产量分别为(65.15±6.15) mg/L和(41.33±4.82) mg/L,35 ℃→45 ℃→55 ℃升温培养条件下的乙偶姻产量分别为(41.21±3.27) mg/L和(26.91±2.97) mg/L。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沉香型出池酒醅的细菌群落结构,并对其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指标方面,上层酒醅的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层酒醅(P<0.05),但其还原糖含量、酸度和酒精含量均显著低于下层酒醅(P<0.05);挥发性风味成分方面,沉香型酒醅中酯类物质是其优势风味产物,分别占上、下层酒醅风味含量的94.8%和86.8%,其中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丁酸等典型风味物质在下层酒醅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上层酒醅;细菌多样性方面,沉香型上层酒醅中的优势细菌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而下层酒醅中则以乳酸杆菌属为其唯一的优势菌;通过比较发现,上层酒醅中细菌的多样性较下层酒醅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清香类酒醅中主要酸、酯类物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流动相、流速及酒醅中主要酸酯类物质提取条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的优化,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酒醅中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10.0~500.0 mg/L范围内均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1,加标回收率均在93.2%~104.9%,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3.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准确性。样品浓度采用外标法测定,经计算,四种物质的检出限为5.632~10.656 mg/L,符合清香类白酒酒醅定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同香型酒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总酸在各轮次酒中呈现上下浮动,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酒精度、总酯和固形物含量随轮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可能与各种中间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产生及消耗有关。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最优。研究酱香型白酒酶系对酒质的影响,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制备强化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堆积发酵评价效果的客观判断标准,了解堆积对基酒风味物质成分的贡献,对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不同空间位置(分别标记为W1~W9)酒醅各项理化指标及风味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并对风味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酸度、乙醇、淀粉、水分、还原糖含量的最佳建议取样位点分别为W3、W9、W7、W7、W9,乙醇可以作为堆积发酵终点判断的有效检测指标之一。风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各种风味物质成分均在位点W2(酒堆顶部到酒堆中部之间等距离位置)处出现峰值,该位点可以作为评价风味物质生成的最佳取样位点。异丁酸、己酸、棕榈酸乙酯、乳酸乙酯等13种物质成分可以拟定为堆积发酵终点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