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TritonX 10 0 正己醇 环己烷 水制成W O微乳反胶团体系 ,通过测定体系的电导率和观察液晶相的出现确定相点绘制了各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研究了温度、盐浓度和油相组分对W O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发现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微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 ,W O微乳液稳定区域减小 ,可通过升高温度对微乳液进行破乳 ;与以纯环己烷为油相的体系相比 ,油相中含有少量正己烷的体系具有更优异的性质 .所得结果为利用该W O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颗粒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制备纳米BaSO4的W/O微乳液体系组成及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敏  王玉军  朱慎林 《化工学报》2003,54(10):1450-1454
以Triton 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制成W/O微乳反胶团体系,通过测定体系的电导率和观察液晶相的出现确定相点绘制了各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研究了温度、盐浓度和油相组分对W/O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微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W/O微乳液稳定区域减小,可通过升高温度对微乳液进行破乳;与以纯环己烷为油相的体系相比,油相中含有少量正己烷的体系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所得结果为利用该W/O微乳液体系制备纳米颗粒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用于制备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反相微乳体系组成及稳定性,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正丁醇/环己烷/水构成了用于制备纳米氧化铈的W/O微乳液,通过测定体系的电导率的方法确定相点,绘制了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和正丁醇-环己烷-水反相微乳区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即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与正丁醇的质量比等于1.6时为制备纳米粒子的最佳值,加入硝酸铈会使微乳液的区域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微乳区域略微减小.按实验确定的条件,制备出纳米氧化铈,XRD分析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铈粒径为19~22 nm.  相似文献   

4.
《应用化工》2017,(3):516-520
选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ween-40为乳化剂,以环己烷为油相,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具有抗紫外效果的高分散纳米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能,研究了乳化剂的组成,分散相体积分数,乳化剂用量和乳化温度等因素对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该乳液制备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Span80和Tween40按质量比1∶1作为乳化剂,乳化剂用量为4%,分散相体积分数10%,乳化温度为55℃,10 000 r/min下乳化10 min,可获得平均粒径在150 nm以下的乳液,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抗紫外线性能。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22,(3):516-520
选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和Tween-40为乳化剂,以环己烷为油相,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具有抗紫外效果的高分散纳米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平均粒径和稳定性能,研究了乳化剂的组成,分散相体积分数,乳化剂用量和乳化温度等因素对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探索该乳液制备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Span80和Tween40按质量比1∶1作为乳化剂,乳化剂用量为4%,分散相体积分数10%,乳化温度为55℃,10 000 r/min下乳化10 min,可获得平均粒径在150 nm以下的乳液,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抗紫外线性能。  相似文献   

6.
W/O型微乳液法制备纳米SiO2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水解温度以及控制水与乳化剂的摩尔比,采用W/O型微乳液法在聚醚多元醇中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合成了纳米SiO2.红外光谱法(FTIR)证明纳米SiO2粒子的生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合成的SiO2微粒呈球状且分散,粒径分布在50~70 nm.研究了反应时间、正硅酸乙酯用量、滴加速度及pH值对纳米SiO2制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知,反应时间2 h左右,24 mL聚醚多元醇中正硅酸乙酯的用量0.9~3.6 mL,在10 min内滴加完毕能达到最佳反应效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W/O型反相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以及制备纳米颗粒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对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应用进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当前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综述在微乳液中生成纳米粒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以及在微乳液中 ,催化剂、半导体、超导体、发光材料、磁性材料等纳米粒子及照相微乳剂的合成 ,参考文献 1 5篇。  相似文献   

9.
W/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敏  陈水林 《山东化工》2003,32(4):27-28,33
论述了W /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了制备中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以十四烷基二甲基磺丙基甜菜碱(CAB-35)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4)为表面活性剂(S)、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As)和石蜡为油相,制备了水包油(O/W)型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增水量的增加,微乳液发生Winsor I→Winsor Ⅲ→WinsorⅡ相转变;当Na+取代Ca2+时,微乳液的增溶性呈先降后升态势;35℃时微乳液的CMC(临界胶束浓度)为1.38 g/L,CMC对应的表面张力为26.54 m N/m;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0.50%(相对于微乳液质量而言)时,油-水界面张力达10-3m N/m,并且界面张力随Na2CO3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态势;微乳液在盐度为0.05%~0.90%时具有一定的抗盐性,温度、p H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低刺激性透明护肤乳液,选用磷酸酯表面活性剂、醇醚酯、聚甘油酯为乳化剂,甘油和1,3-丁二醇为助乳化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硅油等为油相,绘制伪三元相图优化配方并考察添加剂和配制工艺对配方的影响.实验发现醇醚磷酸酯、醇醚酯和聚甘油酯的复配,水溶性油酯、三甲基甘氨酸的添加均可降低配方中乳化剂整体用量;后中和工艺可以改善微乳对温度的敏感性;聚季铵盐有助于配方的肤感调节.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W/O型微乳液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包封胰岛素(INS)的Tween 80-Span 80/乙醇/丁酸乙酯/水体系的W/O型微乳液。以最大增溶水量为指标,选择了合适的微乳液组分包封INS。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电导率法区分了微乳液的O/W、W/O和B.C.区域。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微乳液的粒径和多分散度。125I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INS微乳液体外释放效果。结果表明,微乳体系在水/乙醇(质量比为1.8∶1)的质量分数小于41%时形成W/O型微乳液,温度、盐度升高和pH降低使微乳区稍有减小。微乳液粒径和多分散度分别为35~45 nm和0.29~0.37。pH的降低对微乳液粒径影响不大,而药物的加入使微乳液粒径略有减小。载药微乳液粒径在制备3 d后突降,以后的27 d内保持在37 nm左右。该载药微乳液在7.5 h后进入缓释阶段,40 h时INS的释放率为66.20%。  相似文献   

13.
秦承宽 《河北化工》2009,32(12):2-4,68
介绍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模型和形成理论;介绍了W/O型微乳液在制备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并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相图法的W/O型微乳液体系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以正戊醇、正己醇和正庚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以正戊烷为油相,制备了油包水型(W/O)微乳液.用相图法分析了微乳液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计算了水核半径的大小,并考察了影响微乳液W/O区域范围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这几种微乳液体系在实验条件下能自发形成:微乳液的水核半径处于纳米量级,可作为制备纳米粒子的超微反应器;以TX-10为表面活性剂时,水核可以包容更多的水分子,微乳液的W/O区域较大;而以CTAB为表面活性剂时,由于其极性头之间的空间和静电排斥作用强,微乳液的W/O区域最小;以硝酸镧溶液作为分散相时,微乳液的W/O区域变化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微乳液的W/O区域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5.
W/O微乳液技术与纳米粒子的控制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W/O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以及用W/O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制备条件如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比值,反应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以及焙烧条件对纳米粒子特征的影响。指出应该加强对纳米粒子生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加强微乳液法与其它纳米粒子制备技术的耦合研究,并注意改善非极性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回收率以降低制备成本。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W/O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以及制备纳米颗粒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并对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的应用进展进行详细讨论.最后指出了当前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无机盐工业》2007,39(5):34-34
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和水解温度,控制水与乳化剂的物质的量比,采用W/O型微乳液法在聚醚多元醇中通过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合成了纳米二氧化硅。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呈球状且分散,粒径分布在50~70nm。通过实验得知,反应时间2h,24mL聚醚多元醇中正硅酸乙酯的用量0.9~3.6mL,在10min内滴加完毕,能达到最佳反应效果。制备方法:按聚醚多元醇、水、表面活性剂的体积比为24:1.5:0.8配制微乳液,即先在聚醚多元醇中加入适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在55℃的水浴中慢速搅拌下缓慢滴加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直至混合物形成清澈透明的微乳液,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乙二胺,使乙二胺在微乳液中均匀分布,体系的pH为8~9。  相似文献   

18.
W/O微乳液体系稳定条件与纳米镍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适合于制备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微乳液体系。考察不同体系和不同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的组成范围。将镍离子和还原剂的LAS/C5H11OH/二甲苯/H2O微乳液,在80 ℃下反应4 h,制得粒径约20 nm的均匀纳米金属镍。该种纳米镍对硝基苯催化加氢的初始速率比雷尼镍高69倍。  相似文献   

19.
以纳米二氧化硅、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W)、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O)、矿物油和去离子水等为原料,通过机械乳化法研制了一种具备优良油水选择性的水包油型微乳液。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低温液氮吸附-脱附分析、热重-差热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冷冻环境扫描电镜及接触角测试等表征技术分析纳米二氧化硅微观结构、织构以及微乳液微观结构,并进行岩心驱替封堵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微乳液初始粒径D50=3.343μm,当岩心渗透率达4 700 mD时,水相封堵率为88%,无油相封堵率;当岩心渗透率为1 200 mD时,水相封堵率达92%,油相封堵率为12%。该微乳液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封堵作用,可应用于油田稳油控水领域。  相似文献   

20.
针对钻井液滤液侵入页岩储层极易导致严重的水敏损害及液相圈闭损害问题,采用两步稀释法研备出粒径极小、分散性好且长期稳定的页岩储层保护用水包油(O/W)纳米乳液。选取Gemini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GTN、Tween80与正丁醇三者复配作为表面活性剂组分(记为S+A),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水相中NaCl质量分数对Na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微乳液特性的影响,考察了微乳液相转变温度(PIT)、制备方法及其微观构型等因素对采用两步稀释法制备的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同时对纳米乳液体系的失稳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微乳液中NaCl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表面活性剂组分的乳化效率,改变微乳液微观构型,使PIT显著降低;当剂油体积比(Ros)为7:3时,通过调节双连续微乳液的PIT接近实验乳化温度,采用两步稀释法制备的O/W纳米乳液粒径最小且分布范围最窄;NaCl溶液/(S+A)/正辛烷体系纳米乳液主要失稳机理为奥氏熟化;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