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制砂中含有粒径小于0.075 mm的石粉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显著的区别之一.为了研究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比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电通量法、快冻法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并对比测试了天然砂和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结果表明机制砂中含有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强度,而且石粉的加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改善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融性能.机制砂混凝土14 d龄期前的收缩比天然砂大,后期的收缩与天然砂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刘小兵  朱祥  陈福松  石力 《粉煤灰》2011,23(6):29-31
试验研究了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干缩性能和抗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中石粉含量10%~15%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减小混凝土的干缩,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  相似文献   

3.
石粉作为机制砂制备过程中衍生的副产物,不仅能够提高浆体的和易性和密实度,还能提高砂浆的后期强度.通过研究不同砂灰比、水灰比条件下石粉掺量对机制砂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不同条件下石粉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砂灰比在1∶1、2∶1和3∶1时,石粉最佳掺量分别为5%、10%和15%...  相似文献   

4.
针对云南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优质河砂紧缺,而石灰岩等矿石资源丰富,石灰岩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又过高的问题.对石灰岩高石粉含量机制砂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并对比研究了河砂和石灰岩高石粉含量机制砂C30、C50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结果表明:石灰石粉MB值为0.2,石灰岩机制砂石粉含量高达15%的情况下,按照特定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可以配制出和河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相当或者超过河砂混凝土的机制砂混凝土,同时单方混凝土节约水泥近40 kg.  相似文献   

5.
通过界定不同的石粉粒径,改变石粉的掺量,研究不同粒径石粉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有显著影响的石粉粒径,即石粉中的关键粒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关键粒径石粉含量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关联性,提出相应的经验公式。研究表明,45μm为石粉的关键粒径,45μm以下石粉含量以及石粉的颗粒分布对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都十分显著;通过不同石粉含量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关联分析,提出了机制砂混凝土用水量调整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7.
张凌强  陈倩  黄兴  李北星 《硅酸盐通报》2020,39(7):2154-2158
结合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采用花岗岩机制砂配制预应力T梁用C50混凝土,试验研究了机制砂石粉含量在3% ~9% 范围变化对C50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收缩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提高了配制等坍落度混凝土所需减水剂掺量,增加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在石粉含量5% 时最大.随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增大,后期干缩在石粉含量7% 时最大.另外,C50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抗冻等级均超过F300,石粉含量对其抗冻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周爱军  周红 《硅酸盐通报》2016,35(1):310-315
本文研究了机制砂中石灰石粉含量、MB值对普通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的石灰石粉含量可提高砂浆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MB值大小反映了机制砂中泥粉含量的高低,其对砂浆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当其MB值在1.4~2.0 g/kg之间时,石灰石粉含量控制在12%以内,机制砂可配制各种强度等级且性能合格的砂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机制砂粗颗粒(0.075~4.75 mm)与石粉(<75 μm)的质量比(砂粉比)对岩石粉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使用岩石粉(石灰石粉和花岗岩石粉)以不同质量比取代机制砂制备高强混凝土,测试不同砂粉比条件下混凝土流动性能、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干燥收缩率及电通量)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机制砂的砂粉比不低于9时,砂粉比降低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增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进一步降低砂粉比对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影响较小,但对混凝土流动性、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不利。降低砂粉比有利于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密实性,但过低的砂粉比容易造成混凝土需水量升高,游离态石粉颗粒含量增大,对混凝土性能不利。  相似文献   

10.
钢渣代砂对砂浆收缩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钢渣代砂制备的砂浆具有密度大,强度高,抗渗性好等优点.将钢渣砂破碎至中砂粒度,作为细骨料制备砂浆,对钢渣代砂砂浆的收缩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f-Cao含量过高的钢渣不宜作砂浆细骨料,从长期的干燥收缩性能来看,钢渣代砂砂浆的收缩性能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陶瓷抛光砖粉为辅助胶凝材料,通过单掺及复掺陶瓷抛光砖粉和聚丙烯纤维,研究了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及陶瓷抛光砖粉对砂浆稠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干缩率和抗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条件下,随陶瓷抛光砖粉掺量的增加,砂浆稠度变大;随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砂浆稠度变小.在复掺条件下,当聚丙烯纤维掺量达到1.5 kg/m3时,纤维掺入所导致的粘聚性增大成为主导因素.陶瓷抛光砖粉的掺入能够提高砂浆力学性能,且随其掺量增加,砂浆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增大;砂浆抗折强度随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呈上升趋势,但砂浆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陶瓷抛光砖粉和聚丙烯纤维均能有效抑制砂浆的干缩,降低砂浆经冻融循环后的抗压强度损失率,提高砂浆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2.
马晓杰  吴芳  李鹏 《硅酸盐通报》2016,35(1):328-335
本文分析了尼龙纤维的不同体积掺量(0.05%,0.1%,0.2%,0.3%)及不同纤维长度(6 mm,12 mm,15 mm,19 mm)对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韧性(折压比)及干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尼龙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提高砂浆的抗折强度、折压比及降低同龄期下的自由干缩率,但抗压强度变化不很明显,甚至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不同长度聚甲醛(POM)纤维单掺和混掺对砂浆流动度、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弯曲韧性及干燥收缩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其微观结构。研究发现,砂浆流动度随POM纤维长度和掺量增大而下降,混掺纤维比单掺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更小。POM纤维能有效提高砂浆的抗折强度,但掺量超过0.6%(体积分数,下同)时增强效果减弱,与未掺纤维试样相比,0.6%掺量的6 mm纤维对试样28 d抗折强度提升最高,为14.67%,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增加而降低。12 mm纤维比6 mm及混掺对试样弯曲韧性提升更明显,最大提高49.43%。纤维的掺入可显著降低试样的干燥收缩率,且随纤维掺量增加,试样90 d干燥收缩率先减小后增大。与未掺纤维试样相比,0.6%掺量的6 mm纤维试样90 d干燥收缩率下降最多,为27.39%。混掺POM纤维在掺量0.6%以上时仍可显著提升砂浆的抗折强度并减小干燥收缩率。  相似文献   

14.
早期自收缩是影响超高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由粒径较小的风积沙作为骨料的全风积沙超高性能混凝土。试验采用建筑中常用的三种增强纤维,探索纤维种类与掺量对全风积沙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的抑制规律。通过试验发现,三种纤维对全风积沙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抑制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PVA纤维玄武岩纤维钢纤维,在一定范围内,纤维的掺量越高,对全风积沙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抑制效果越好。这一结论为探索增强纤维对全风积沙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性能影响的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坍落度、振动凯氏球体试验,以及抗压强度、静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混凝土表观电阻率试验,分析了石粉含量对C45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MSC)工作性、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通过二次项式拟合分析,结合MSC与天然砂混凝土(NSC)的对比研究,给出了C45凝灰岩MSC的推荐石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石粉含量的提高,C45凝灰岩MSC的坍落度、振动凯氏系数、抗压强度、静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石粉含量;当对混凝土的要求为坍落度>100 mm、静压弹性模量>44 GPa时,C45凝灰岩MSC的推荐石粉含量为2%~5%(质量分数,下同);当对混凝土的要求为坍落度<100 mm、静压弹性模量<44 GPa时,推荐石粉含量为可放宽为5%~8%;合理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可以使C45凝灰岩MSC的综合性能优于C45 NSC。  相似文献   

16.
崔自治  韩东  宁涛  卢振东 《硅酸盐通报》2016,35(10):3144-3149
为有效与充分利用镁渣,提高抹灰砂浆的抗裂性,以水胶比、镁渣掺量、外加剂掺量和木质素纤维掺量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案L16 (45),试验研究了镁渣木质素纤维复合抹灰砂浆的干燥收缩特性.应用正交试验理论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及其显著性,微观分析法揭示了镁渣和木质素纤维的减缩机理,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抹灰砂浆干燥收缩变形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镁渣和木质素纤维对砂浆的干燥收缩变形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镁渣的微膨胀效应、木质素纤维的保水和拉结效应是使砂浆干燥收缩变形减小的主要内在机制;砂浆干缩变形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