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品工业科技》2003,(05):73-74
通过比较微波杀菌和常规杀菌对软包装竹笋的品质及营养成分损失的影响,确定软包装竹笋微波杀菌最佳条件。微波杀菌最佳条件是功率750W,时间180s。在此条件下杀菌,软包装竹笋质脆,色泽较白且蛋白质损失率仅为0.42%。从而推断微波杀菌效果优于常规杀菌。   相似文献   

2.
微波在软包装竹笋杀菌保鲜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比较微波杀菌和常规杀菌对软包装竹笋的品质及营养成分损失的影响,确定软包装竹笋微波杀菌最佳条件。微波杀菌最佳条件是功率750W,时间180s。在此条件下杀菌,软包装竹笋质脆,色泽较白且蛋白质损失率仅为0.42%。从而推断微波杀菌效果优于常规杀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非热加工技术在蓝莓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不同非热加工手段对蓝莓及其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机制。目前,超高压、超声波、真空冷冻干燥、高压脉冲等技术在蓝莓加工上的应用较多,但存在超高压钝酶效果有限、超声波单独杀菌效果较差、真空冷冻干燥成本较高、高压脉冲存在电极腐蚀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不同非热加工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蓝莓精深加工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非热加工技术在蓝莓加工上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竹笋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竹笋保鲜的生理生化研究以及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竹笋保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月  刘雄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11):196-200
由于竹笋采收季节集中,采收地点多在山区,并且采后极其容易变质,因而需要保鲜处理。综述竹笋采后呼吸作用和木质化进程,以及涂膜、气调、微波等保鲜技术在竹笋活体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比分析各种保鲜技术的特点,展望了竹笋保鲜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软包装风味竹笋的制作和保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软包装风味竹笋的制作工艺,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一系列制作程序。对方便即食产品的开发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色泽是果蔬十分重要的表观属性,与果蔬本身含有的天然色素高度相关,是判断其品质是否发生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热加工以及非热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果蔬产品的加工。传统果蔬加工技术以热力去皮、热烫、碱液去皮、干燥、油炸等热加工技术为主,加工中使用的高温易对果蔬的色泽品质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近年来,新型热加工和非热加工技术逐渐被探索,酶法去皮、红外线、超声波、脉冲电场、高压处理、低温等离子体等非热加工技术在果蔬加工维持色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综合两种加工技术对果蔬加工产品色泽影响的讨论和对比研究较少,明确各法的原理、使用条件、工艺参数及优缺点对于加工高质量的果蔬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研究概述了各色素的结构特征以及理化特性,归纳和比较了热加工与非热加工技术的关键技术点和对果蔬色泽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影响果蔬色泽的关键因素,最后对果蔬在加工过程中的应对的挑战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热加工与非热加工技术对果蔬的护色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非热加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非热加工技术可对水产蛋白进行改性处理, 改善其功能特性, 提高其利用率, 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并可减少热敏性营养物质的损失。与传统热加工相比, 非热加工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和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了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超声波、超高压、高密度CO2、冷等离子体、辐照等非热加工技术在水产蛋白加工中的应用, 并阐述了各种非热加工技术对水产蛋白的高级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可为拓宽水产蛋白的加工利用途径提供理论支撑。但是新兴的非热加工技术目前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 大规模的工业应用仍需要更多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营养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其水分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导致水产品极易受微生物作用造成腐败变质,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保鲜方法来防止或延缓腐败,保证其品质。非热杀菌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有别于传统食品加工中采用的热杀菌,能够有效保护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本文综述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致腐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危害,并综述超高压技术、高密度二氧化碳技术、辐照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高压静电场技术、臭氧技术及酸性电解水技术的机制及研究进展,同时对非热杀菌技术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竹笋的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晓莉  曾凯芳 《食品科技》2006,31(11):239-241
综述竹笋的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并对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市售竹笋为原料,研究了风味竹笋的加工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风味竹笋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用0.10%的CaCl2浸泡竹笋,可使竹笋的感官品质达到最优;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风味竹笋的最佳配方为食盐3.5%、白糖2.5%、红油4.0%、花椒粉0.2%、I+G 0.15%,再辅以适量的其他调味料,可以加工成口感脆嫩、色泽诱人的风味竹笋.  相似文献   

12.
《食品工业科技》2013,(08):326-330
为解决剥壳竹笋不耐保藏的问题,研究了超声波结合涂膜技术对竹笋保藏性的影响。对比了超声波结合涂膜、超声波不涂膜、直接涂膜、直接冷藏四种处理方法,在4℃避光贮藏60d,定期测定失重率、呼吸强度、硬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POD)活性、粗纤维含量、木质素含量及总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超声波结合涂膜后冷藏处理在多数指标上优于其他处理,可抑制呼吸作用、POD活性和PAL活性,延缓竹笋木质化进程,减缓竹笋的纤维化进程,保持竹笋较高品质。本实验为剥壳竹笋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竹资源丰富,竹笋加工方法众多,但竹笋加工技术落后,导致其综合利用率不高,副产物较多,浪费严重。因此,改善竹笋加工工艺、提高竹笋综合利用率、减少副产物浪费对竹笋加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目前存在的竹笋加工方法、竹笋副产物及其综合利用、竹笋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竹笋加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竹笋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红  冯丽 《食品科技》2008,33(1):226-229
通过对竹笋鲜品以及焯煮品、干制品、罐藏品的显微研究,得出其感官特征和微观变化之间的关系.表现为:(1)焯煮对竹笋细胞结构的影响不大,口感较好;(2)干制竹笋复水后,除顶端部位细胞变化显著外,其余部位细胞未见严重破损,口感爽脆;(3)罐藏竹笋的表皮细胞溃烂,茎中的部分细胞破损,口感脆嫩.因此,对不同的保藏目的而言,以上3种均为竹笋较好的保藏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杀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4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即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电子束辐照杀菌、脉冲强光杀菌、声动力杀菌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新型杀菌技术与传统杀菌相比能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色泽、风味及营养物质,且更加节能、安全、经济,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将为不同种类食品选择最适合的杀菌技术及保持食品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寻适合软包装水煮笋的超高压杀菌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压强、保压时间、温度三种工艺参数对水煮笋杀菌效果的影响,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并研究优势杀菌工艺下水煮笋的VC保留量,与同样满足商业无菌条件的高温蒸汽灭菌相比较。基于本实验工艺条件,软包装水煮笋的最优超高压灭菌工艺为:压强350MPa、保压时间15min、温度25℃,此工艺能满足杀菌要求,且VC保留率为82.2%,而高压蒸汽灭菌VC保留率仅为30.7%。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脱水竹笋加工的研究,确定笋干新工艺如下:将清洗切分好的竹笋于0.15%柠檬酸(W/V)中热烫护色,然后于5%氯化钠(W/V)+10%葡萄糖(W/V)渗透处理60min,最终选择在50℃下热风干燥。通过验证实验可知,采用上述工艺干燥竹笋14h左右,可得到贮藏期较长、护色效果良好的笋干。与一般加工方式相比,采用此法加工笋干可得到更加安全卫生、营养美味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从水煮笋漂洗液中分离乳酸菌种,经过培养筛选,应用于水煮笋漂洗工序,可使漂洗时间由常规的3~5d缩短至26h左右,可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以新鲜雷竹笋为原料,采用植物性乳杆菌和酵母菌共同发酵制得发酵笋制品。探讨了发酵时间、接种量、蔗糖添加量、菌种比各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经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即发酵时间为5d,蔗糖添加量为5%,接种量为5%,植物性乳杆菌与酵母菌的菌种比为3∶1。该制品香味浓郁,酸甜适宜,是一种新型的发酵蔬菜食品。  相似文献   

20.
毛竹笋多糖水浸提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获得毛竹笋中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毛竹笋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和依据。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水溶性多糖成分,确定了其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分别料液比为80℃,2h,1∶25,在此条件下3次提取所得到毛竹笋粗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8.47%。毛竹笋多糖总糖含量为57.71%。经过分离纯化后,IR光谱鉴定其结构基团,并鉴定了蛋白质物质。结果表明,毛竹笋多糖中不含蛋白等杂质,产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