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宁 《包装工程》2021,42(18):380-387
目的 以乡村振兴政策下的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研发为目的,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创设计发展现状入手,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通道侗族地域文化与设计融合的价值与意义,探索通道侗族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方法 通过阅读和梳理大量的通道侗族文献,归纳整理通道侗族文化形式,针对通道侗族文创产品发展现状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探索侗族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潮文化融入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模式,分析侗族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方法,完成了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结论 通过侗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完成了具有通道侗族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系列,对乡村振兴以及当地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通道侗族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婉姗  季铁  卢世主  赵云彦 《包装工程》2021,42(20):210-217
目的 以设计整合的优势作用带领竞赛参与者深入农村地区,全面介入乡村特色产业,探寻竞赛介入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农村业态内生性发展路径.方法 从乡村传统、文化、社会、产业4个方向明确设计竞赛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特征,依据农村地区特征,通过精准农业、文旅融合、非遗文创、生态科技4个主题,将设计创造美好生活,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乡村非遗传承、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农村产业升级转化和农村生态和谐发展.结论 设计竞赛是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通过首届中国(怀化)乡村设计创新大赛实践,验证设计竞赛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贺小叶  韩波 《湖南包装》2020,(1):99-102
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正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此大环境下,以文创作为手段,融合满足现代人审美诉求的“新匠人”理念,提出“文创+新匠人”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文章通过对此模式的分析和解读,以四川郫都区广福村的三产改造为例,运用“文创+新匠人”模式将新产品、新体验、新吃法融合于一,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吴萍  郭怡瑛  鲍宗亮  金仁科 《包装工程》2024,45(12):260-272
目的 在浙江推动山海协作和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依托智能创意设计理念,基于智能语义分析技术探索乡村非遗品牌的创新模式与设计策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梳理出地域性乡村非遗品牌构建的特点与不足;依托智能创意设计为理论基础,为乡村非遗品牌构建新的设计模式;针对国内文创产品的受众评价选取典型数据源,利用智能数字技术进行词频统计、情感倾向分析和LDA主题分析;以挖掘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形象、创新品牌活力为着力点,提出乡村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智能语义分析等信息技术的赋能,提出未来乡村建设背景下的非遗品牌形象创新设计策略,将智能设计、内容创意和文化价值相融合,为乡村非遗品牌设计打造新的模式,为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盛玉雯  陈庆军 《包装工程》2020,41(14):311-319
目的以南京山景社区的文创设计在乡村振兴中介入产业振兴的策略进行综述,分析文创设计和乡村文化,探索其间产业融合、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系,提出设计传播策略及实践途径。方法在国家艺术基金"国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以南京山景社区为例,结合长三角地区丰厚的农耕文明传统和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三产融合",使第二产业成为第一产业的中草药园和第三产业服务的桥梁,利用多元化分析实践演绎的方法,以及"四定位"和"五维度"的规划图表,展开对山景社区的实例论证。结论从南京山景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研究乡村文创设计与传播的策略,通过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式,多维并举,让文创产业在实现区域经济、文化传播、美好生活、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魏旭  华天骅 《包装工程》2019,40(14):204-208
目的 对应用型高校与非遗项目合作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方法 以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通过非遗传承人和应用型高校师生共同合作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结论 惠山泥人存在产品单一、样式老套、功能局限、价格虚高、缺乏版权意识、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等问题,探讨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合作模式,即“市场—实训—竞争—就业”的模式,总结出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有与时代接轨,重塑非遗面貌;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构建非遗资源库;将非遗项目引入应用型高校,最大程度地扩大非遗影响、推广非遗文化;应用型高校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实践平台等,择优培养非遗传承人;降低非遗传承人的设计成本、增强非遗竞争力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专题实践课程中导入惠山泥人课题,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实践,探索应用型高校非遗传承的可操作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常鑫  桑懿 《包装工程》2024,(6):279-289
目的 对乡村自然美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辨,并界定自然之美、明晰自然美育方法,探索设计介入乡村自然美育方法,构建乡村自然美育设计实践路径。方法 运用情感化设计中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与自然美育方法中的感物、格物、体物进行创新结合,对乡村自然美育进行系统设计,提出乡村自然美育设计创新方法与模型,并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银窝沟乡银里村特产资源——蘑菇进行自然美育设计实践,并对实践效果进行验证与评估。结论 通过评估结果值显示,银里自然美育实践基本达到了设计目标和效果。具体表现为培育格物之趣,即通过情感化设计介入乡村自然美育环节中,培育社会大众客观、深入、细致地了解乡村自然所具有的诸特性与功能,重视自然科学在乡村自然美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培育环境美德,即以自然史为宏观背景,体察、观照、感知体验乡村自然对象独有的生态进化历程,培育尊重与感恩自然的环境美德,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尹浩英 《绿色包装》2023,(2):148-151
随着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与文创结合可以创建新型经济,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既可以赋予文创产品以文化的特征,又能够起到弘扬非遗文化、传播非遗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既符合经济发展,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本文结合实例,对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与非遗文化元素的共融与创新进行研究,以供大家交流和分享。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产品的创意和独特性,利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乡村文创产品逐渐兴起。因此,该文研究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乡村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旨在探索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文化创新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综合的数字化平台来支持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该数字化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数字视觉呈现、智能决策评估、个性化定制和产品发布营销等模块。该文将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旨在挖掘乡村文化的潜力,创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立足本地社区的开放式乡村振兴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宝升 《包装工程》2018,39(2):95-101
目的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期的农村问题,探索设计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价值,以及乡村振兴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方法从基于乡村手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乡村土特产品牌设计、乡村生态旅游品牌设计3个方面,分析笔者参与的实证案例"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结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设计可以起到核心驱动作用;设计师必须立足于本地社区资源与文化,同时保持开放式协同创新思维,整合各方力量与资源,实现乡村的文化保存与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2.
周婷 《包装世界》2021,(1):47-48
近两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优秀文化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本次研究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三个层面构建非遗文创产业开发助力湖湘乡村振兴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4.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范丽芳 《绿色包装》2022,(10):147-151
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成为现阶段一种旅游业态。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之路有重大意义。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传播能力和多样性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从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色彩和商品之间的关系,文创产品系列化包装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和实践,从实践中探索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宣传等工作。为文创产业的延伸,乡村元素的拓展,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提供更多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杰 《包装工程》2021,42(16):286-292
目的 结合"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研究"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以"河南非遗"文化资源为切入点,通过造型与色彩的提取、材质与工艺的结合、意境与情境的表达,提炼"河南非遗"视觉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元素的借鉴、解构、视觉化、科技融合等方法,在灯具设计中展开河南非遗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结果 根据"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设计完成了2款河南非遗元素文创灯具.结论 河南非遗元素文创灯具的设计,验证了"河南非遗"文化元素在灯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模型的可行性,为特色文创灯具的发展找到了方法与路径,也有助于河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晴  娄明 《包装工程》2021,42(14):337-344
目的 研究安徽省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典型地区可借鉴的模式,发现新的发展策略,为乡村旅游扶贫及乡村可持续建设提供经验启示.方法 采用多个案比较的方法,结合安徽地域特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扶贫案例,通过"5W+2H"进行比较分析.结论 总结了安徽省"生态旅游+扶贫""农业旅游+扶贫""文化旅游+扶贫"三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并结合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要求,提出设计学科介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系统、结合智慧旅游完善线上线下的体验效果、结合非遗传承文创设计提升乡村文化传播等设计与传播策略,丰富了乡村旅游建设的实施路径,通过服务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流程等系统性创新,创造舒适满意且与众不同的服务体验,同时深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科技、工艺与设计的融合创新,有效保护、创新和延续乡村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包装设计课程包含理论、技术和工艺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入涠洲岛农产品包装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体验感和实践能力。阐述了包装设计课程的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和包装设计课程的联系,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实践表明,以地域文化资源为导向、倡导“企业进校园、项目进课堂”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对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设计学角度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创产品助农模式,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将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为中华农耕文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应用于平谷区设计实践,助力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法 依托情感化设计理论,构建文创助农模型,依托北京互联农业果蔬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借助“以花为媒,营销平谷”的东风,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在文创助农模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平谷区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系统观“五行”思想,开发五行桃花运势皂,对产品、外观包装及购买交互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设计研究,探索了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创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突出了情感价值提升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作用。结论 文创助农模型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农副产品资源的二次利用,提高乡村区域知名度,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