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豆黏液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三种纳豆菌制作纳豆,比较了三种纳豆产品的黏液产率、黏液中纳豆菌数以及纳豆菌数与纳豆放置天数的关系。然后测定了纳豆黏液中的水分、蛋白质、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水溶性总糖、多糖以及纤维素的含量等。并将其与纳豆和蒸煮大豆的营养成分相比较,得知纳豆黏液的产率与所接纳豆菌种有关,所制作的三种纳豆中,以纳2发酵的纳豆的黏液产率、黏液中蛋白质、多糖含量、纳豆菌数最高,分别为5.72%、2.38%、14.05%和6.6×109cfu/g,纳豆黏液与全纳豆和蒸煮大豆比较,只有蛋白质含量一个指标较低。三种纳豆黏液中的纳豆菌数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而缓慢减少。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猪肉为原料,探究滚揉真空度、滚揉时间对速冻卤肉出品率、质构特性和营养成分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滚揉真空度,腌制吸收率、出品率先增加后减少,卤肉水分、盐分含量逐渐增加(p0.05),蛋白质、脂肪、硬度、咀嚼性、胶粘性逐渐降低(p0.05),对卤肉灰分含量、弹性、凝聚性无显著影响(p0.05)。延长滚揉时间,腌制吸收率、出品率、水分、盐分、脂肪、灰分、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粘性先增加后减少(p0.05),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p0.05),对凝聚性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渣后营养成分变化情况。将湿豆渣调整水分,灭菌,冷却后接入不同浓度的纳豆芽孢杆菌,37℃下发酵22 h,4℃下后熟22 h后,对其粒径分布、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蛋白降解程度、部分抗营养因子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豆渣经纳豆芽孢杆菌发酵后粒径变小、渣感减弱、口感明显得到改善。粗蛋白、粗纤维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变化;水溶性蛋白、水溶性纤维、多糖、小肽含量显著提高(P0.05);氨基酸组分上,豆渣发酵后缬氨酸、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豆渣风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植酸含量均有显著下降(P0.05)。豆渣经纳豆芽孢杆菌发酵后营养价值和风味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降低抗营养因子,为纳豆杆菌发酵豆渣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东北地区自然发酵酸菜不同发酵时间的化学成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本文以纯培养法追踪微生物数量变化,同时监测发酵体系中化学成分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pH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下降,总酸含量上升,还原糖、亚硝酸盐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小。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和乳酸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大肠菌群数最后为零。酵母菌数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后略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乳酸菌数与pH、大肠菌群数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酵母菌数与亚硝酸盐、还原糖及氨基酸态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大肠菌群数与pH、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及氨基酸态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菌菌落总数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酸菜发酵体系中多种化学成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显著,为提高酸菜发酵环境中微生物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协调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反复冻融对猪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研究了反复冻融5次对猪背最长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猪肉冻融过程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猪肌肉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W_(TAA)、W_(EAA)和W_(NEAA)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氨基酸组成W_(EAA)/W_(TAA)在40%左右,W_(EAA)/W_(NEAA)在60%以上;冻融处理1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其余冻融次数均为Val,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3.71~77.42;SFA和PUFA在第1次解冻后变化不显著(p0.05),在第2次解冻后极显著降低(p0.01),而MUFA无显著变化(p0.05);除了必需微量元素Mn和Mo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余元素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但与冻融次数有关。因此,反复冻融会显著影响猪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食品行业中,原材料中成分测定对其加工衍生品至关重要。测定了SoD牛蒡面条、原味面条、荞麦面条和胡萝卜面条4种面条的水分、灰分、脂肪、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并测定了4种面条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同时分析不同面条的成分差异。其中,与原味面条相比, SoD牛蒡面条的水分显著升高(p0.01)、灰分显著降低(p0.01)、脂肪显著升高(p0.01)、蛋白质显著升高(p0.01),膳食纤维无显著差异;与原味面条相比,荞麦面条和胡萝卜面条的灰分显著升高(p0.01)、蛋白质显著升高(p0.05),水分和脂肪无显著性差异。与3种面条相比,So D牛蒡面条的水分、膳食纤维含量、脂肪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均较高,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效果。总结了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面条,并且对牛蒡面条的成分含量和营养价值做了总结分析,将为牛蒡的进一步加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薏米纳豆发酵工艺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薏米纳豆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质量比、接种量、发酵时间为影响因素,感官评价、纳豆菌数量和纳豆激酶活力为评价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薏米纳豆制作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薏米黄豆质量比2∶8,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24 h.此外,分析了薏米纳豆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多糖含量为3.3%,总黄酮含量为0.043%.  相似文献   

8.
以24个品种的稻谷为实验材料,对不同品种间稻谷米糠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米糠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多糖含量、脂肪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极显著。米糠中灰分与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和0.568,可溶性多糖和粗纤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475。通过聚类分析将24个品种的稻谷按米糠和稻米各分成品质由高到低的3组,通过平行对比米糠和稻米的数据发现,同种稻谷中稻米的品质并不能直接决定米糠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用平99、平6、平钟山三个平菇菌种发酵苹果渣,测定了发酵后果渣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处理苹果渣对原料粗蛋白质、灰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总糖、还原糖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粗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平菇发酵能提高果渣中粗蛋白、灰分、总糖、还原糖含量,但粗脂肪含量的变化与菌种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苦荞和黄豆为原料,以感官评价、纳豆菌数量和纳豆激酶活力三者的加权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化苦荞纳豆的制作发酵工艺,并对苦荞纳豆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态氮、黄酮和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优化后的苦荞纳豆发酵工艺:苦荞和黄豆质量比为2∶8,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24h。苦荞纳豆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g/100g,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78mg/100g,多糖含量为4.0g/100g。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珍珠粉对黄酒品质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将发酵15 d的酒醪加入珍珠粉后继续发酵,对发酵后的珍珠黄酒品质和抗氧化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添加珍珠粉的黄酒在酒精度、总糖、非糖固形物、氨基酸态氮、钙离子含量等方面随着珍珠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添加高剂量珍珠粉的黄酒与空白黄酒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对于总酸,添加珍珠粉的黄酒高剂量组总酸含量最低,为2.04 g/L,中剂量组总酸含量稍高为3.12 g/L,显著低于空白黄酒组(p0.01),珍珠黄酒低剂量组总酸含量最高,为6.16 g/L,与空白黄酒组无显著差异(p0.05)。酿制的珍珠黄酒高剂量组口感、色泽俱佳,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显著增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珍珠黄酒高剂量组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57.54%、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6.18%,同时显著增强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SOD酶活力(p0.05,p0.01),显著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MDA含量(p0.05,p0.01)。研究发现,在黄酒酿造过程中添加8 g/L珍珠粉可显著改善黄酒的品质,提高其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辣椒资源的利用,得到适合不同辣椒的加工方式,以64种新品种辣椒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辣椒果实营养成分的差异,并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辣椒红素,将辣椒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富含Vc、脂肪、粗纤维等营养物质;相关性结果表明营养成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Vc与水分、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灰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粗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辣椒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9、提取温度60℃、微波功率500 W、提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辣椒红素的含量在30.24~562.29 mg/100 g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营养品质为指标可将64种辣椒分成4类,以辣椒红素为指标可将其分成3类。  相似文献   

13.
以龙葵果为原料,探讨龙葵果在分别添加红糖、蜂蜜以及绵白糖的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分析活性物质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60 d后三组龙葵果发酵物中总多酚、总黄酮、皂苷和原花青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花色苷含量显著下降(p0.05)。发酵60 d后红糖、蜂蜜及绵白糖三组的DPPH·清除能力分别提高14.68%、12.63%和10.26%(p0.05);还原力分别提高81.9%、29.1%和34.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还原力与总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DPPH·清除率与总黄酮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发酵后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多酚氧化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经过综合比较三组龙葵果发酵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抗氧化能力和三种酶活力,得出添加红糖发酵得到的龙葵果发酵物功能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发酵温度对低温发酵大头菜品质的影响,比较-1℃~5℃和6℃~8℃发酵大头菜的脆性、色度、亚硝酸盐残留量、水分含量、水分活度、氨基酸态氮含量、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结果显示,-1℃~5℃发酵大头菜的脆性、水分含量、亚硝酸盐残留量极显著高于6℃~8℃发酵大头菜(P<0.01),但亚硝酸盐残留量均小于0.6 mg/kg。6℃~8℃发酵大头菜的红度值、黄度值(内部)、总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极显著高于-1℃~5℃发酵大头菜(P<0.01)。6℃~8℃发酵大头菜的水分活度、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发酵大头菜(P<0.05);两个温度下发酵的大头菜的亮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以纳豆活菌数为指标,比较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对纳豆中活菌数的影响,并对不同干燥方式制成的纳豆粉感官评定。试验结果表明,鲜纳豆经真空冷冻干燥12 h后,纳豆菌的存活率为35.04%,而鲜纳豆在(80~85)℃温度下烘烤6 h,纳豆菌的存活率则为100%,水分含量均保持在1.5%~3.0%。而且纳豆烘干粉比纳豆冻干粉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因此,热风干燥的方法更适用于纳豆粉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自然风干对原料大头菜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风干前后的原料大头菜为研究对象,对原料大头菜风干前后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硬度、脆度、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微生物菌落总数和乳酸菌菌落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风干极显著提高了大头菜硬度,降低了大头菜脆度(P<0.01)。与风干前相比,风干后原料大头菜的菌落总数和乳酸菌菌落数极显著增加(P<0.01),蛋白质含量由风干前的2.3 g/100 g极显著上升至2.5 g/100 g(P<0.01),水分含量由风干前的91%显著减少到88%(P<0.05),氨基酸态氮含量由风干前的0.27 g/100 g显著下降至0.24 g/100 g(P<0.05)。通过GC-MS技术从风干前后大头菜中分别检出24和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风干前后的大头菜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有明显差异,风干后异硫氰酸仲丁酯和苯代丙腈的相对含量增加至1.362%和65.870%;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了19种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肉兔与白色獭兔肉营养成分及肉用品质。方法:测定2种兔肉水分、灰分、钙、磷、蛋白质、肌内脂肪的含量以及肉色、p H、滴水损失率、系水力、熟肉率、蒸煮损失率、肌纤维直径,通过SPSS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獭兔肉的水分、灰分、钙、磷、蛋白质含量以及肉色、系水力、熟肉率、肌纤维直径均高于肉兔,且差异极显著(P0.01);而肌内脂肪含量、p H、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均显著低于肉兔(P0.05)。结论:獭兔肉的营养成分及肉用品质优于肉兔,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煮制时间对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煮制时间(5、10、15、20、25min)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期获得猪肉的最适宜煮制时间。结果显示:煮制及煮制时间对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影响显著。经不同煮制时间处理后,肉的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和p H值整体上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5、10min具有较低的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水分含量随煮制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在20min时下降趋势平缓;灰分含量呈现波动变化,在20min时最低;粗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粗脂肪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min时最高。结果表明,煮制时间的不同对猪肉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短时间煮制的猪肉具有较好的品质,长时间煮制的猪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生产中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肉品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生产季节川西藏区牦牛酸醡肉自然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了发酵温度(5、10、20、30、36℃)对发酵过程感官评价、菌落总数、理化特性、色泽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发酵期间产品感官评价先升后降,咀嚼性先降后升,伴随着菌落总数、总酸度、亚硝酸盐、挥发性硝基氮和硬度升高,pH、弹性和水分含量下降,期间色泽特性波动较大;(2)发酵温度越高,牦牛酸醡肉食用品质变化越大,发酵成熟时间越短,在5、10、20、30、36℃达到成熟时间分别为192、120、60、32、6 h;(3)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时间与产品弹性、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b*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菌落总数与发酵时间、咀嚼性、a*、水分含量和亚硝酸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不同发酵剂对小米营养成分及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世聪  赵丹  路锶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165-167,172
研究三株不同丝状真菌(米曲霉,米根霉3.1175和米根霉3.2751)发酵对小米营养成分及GABA含量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发酵后小米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等营养成分以及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小米中的总酸和还原糖在三株菌的发酵下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此外,氨基态氮在米曲霉和米根霉3.2751的发酵下得到显著提高(p〈0.05),而米根霉3.1175发酵的小米变化则不显著(p〉0.05),米曲霉发酵的小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因此米曲霉和米根霉3.2751发酵的小米具有更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