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以冰醋酸和醋酸酐为酯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干法快速制备醋酸酯化淀粉。探讨了酯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研究了产品糊的透明度、膨胀度、黏度、溶解度以及冻融稳定性和抗相分离能力,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当木薯淀粉用量15.0 g,冰醋酸用量15.0 g,醋酸酐用量7.5 g,反应温度185℃,反应时间8 min时,产品的取代度可达0.076。与原木薯淀粉相比,醋酸酯化木薯淀粉透明度、黏度、膨胀率和溶解度增大冻融稳定性和抗相分离能力提高。红外光谱显示乙酰基团已引入淀粉分子链中。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25-131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其质量比为1∶0.67∶0.56∶0.22∶0.44,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0.5 h,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0∶90时制得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1.78%,微胶囊经扫描电镜表征得表面光滑且呈球形,直径在10μm左右;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说明番茄红素微胶囊体外释放符合菲克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选取乙酸酐和辛烯基琥珀酸酐对其进行双重酯化改性,以取代度为衡量标准,确定了蜡质玉米双重酯化淀粉的制备顺序是先进行乙酸酐的乙酰化再进行辛烯基琥珀酸酐的酯化,得到产物乙酰化辛烯基琥珀酸蜡质玉米淀粉酯。按照确定好的酯化顺序,以实验室自制取代度为0.0768的乙酰化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湿法工艺制备乙酰化辛烯基琥珀酸蜡质玉米淀粉酯,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辛烯基琥珀酸酐加入量为3%的情况下,淀粉乳初始浓度30%,反应体系pH8.5,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4h。采用最佳工艺条件所得产品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取代度为0.0197,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乙酰化辛烯基琥珀酸蜡质玉米淀粉酯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并对产品的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透明度、表观黏度等性质做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分别制备了蜡质玉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马铃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分析了两种淀粉的结构特征;对比了两种淀粉酯化反应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发现蜡质玉米淀粉酯比马铃薯淀粉容易酯化;运用Brabender黏度仪测定了不同取代度的两种酯化淀粉的黏度曲线.实验证明:两种淀粉酯化后峰值黏度升高,糊化温度降低,凝沉性下...  相似文献   

5.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剂制备淀粉醋酸酯,考察制备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标明:取代度随反应体系pH升高而增加,在pH9时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温度升高,取代度随之上升,35 ℃后升高趋势减缓;取代度在反应时间为1.5 h时最高,延长反应时间取代度因酯水解而降低;随酯化剂用量增加,淀粉醋酸酯的取代度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6.
杨波  杨光  刘灿召  李恺 《食品科学》2008,29(11):122
本实验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水解玉米淀粉得到微孔淀粉,并对其吸附次甲基兰(疏水性物质)溶液和番红花红T溶液(亲水性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原淀粉进行对比;最后以浓度和温度为主要参数,评价微孔淀粉与原淀粉在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分析酶解时间和取代度对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大米多孔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最佳浓度为25×10-5mol/L,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88mg/g和5.97mg/g。与大米原淀粉相比,大米多孔淀粉和大米多孔酯化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量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大米多孔酯化淀粉的吸附量更大。  相似文献   

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以乙酸酐为酯化剂,在不同脉冲电场强度(0 k V/cm、2k V/cm、3 k V/cm、4 k V/cm、5 k V/cm、6 k V/cm、7 k V/cm)、不同有效处理时间(0 ms、3 ms、6 ms、9 ms、12 ms、15 ms)和不同酸酐添加量(4%、6%、8%、10%、12%)下湿法制备醋酸酯淀粉,对乙酰基及取代度进行测定,得出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醋酸酯淀粉乙酰基含量和取代度都有所提高。乙酸酐添加量为6%,电场强度为4 Kv/cm,有效处理时间为9 ms,样品取代度由0.084提高至0.110,说明脉冲电场处理可以促进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了酯化反应效率。此外还研究了木薯醋酸酯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及膨润力、冻融稳定性和淀粉糊黏度性质,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脉冲电场处理,木薯淀粉颗粒均引入了乙酰基团,并提高醋酸淀粉的糊透明度、溶解度和膨润力,提高淀粉糊峰值黏度,而淀粉糊稳定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不同机械活化时间的木薯淀粉为原料,柠檬酸为酯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制备柠檬酸酯淀粉。以取代度和反应效率为指标,分别探讨机械活化时间、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淀粉含水量、柠檬酸用量及氢氧化钠用量对木薯淀粉柠檬酸酯化反应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经机械活化后,对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酯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淀粉含水量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均为原木薯淀粉的2倍多。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柠檬酸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功率800 W、微波辐射5.0 min、淀粉含水量35%、柠檬酸质量分数50%、氢氧化钠质量分数6%,所得产品的取代度为0.399 8,反应效率为88.84%。并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木薯淀粉、活化淀粉及高取代度柠檬酸酯淀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油莎豆淀粉为原料,以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选用水相法制备OSA淀粉酯.对不同OSA用量的油莎豆OSA淀粉酯的糊液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性淀粉含量和接触角进行分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淀粉酯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莎豆OSA淀粉酯取代度随OS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反应效率与之相反.淀粉酯糊液透...  相似文献   

11.
王珊  郭金婵  曹蕾  杨光 《印染助剂》2012,29(7):25-28
用甲醛作为交联剂,通过悬浮交联法制备具有单分散性的"类乒乓球状"壳聚糖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等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壳聚糖微球对甲基橙的吸附特性,考察了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pH、粒径大小、时间及温度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对甲基橙的吸附具有Langmuir吸附特性,在pH为4.9,温度为30℃,甲基橙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45 min可达到吸附饱和,饱和吸附量为284 mg/g,吸附率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艺的发展,丙酸酯化淀粉逐渐替代醋酸酯化淀粉成为主流的浆料,但目前关于其制备工艺的研究较少。以丙酸乙烯酯为酯化剂,对丙酸酯化淀粉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研究了含水量、丙酸乙烯酯用量、温度、时间以及pH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添加量20 g,淀粉质量分数30%,丙酸乙烯酯质量3 g,温度40℃,反应时间80 min,pH=8.0。在该条件下,丙酸酯化淀粉的取代度可达0.043,基本可以满足纺织行业用淀粉浆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自制微孔淀粉的结构进行观察,从观察结果中我们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均匀布满孔洞,并且在淀粉颗粒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该空腔可以包埋目标吸附物质,并起到保护和缓释作用。为此,本文选用了胭脂红色素和VC作为目标吸附物质,研究确定了微孔淀粉吸附胭脂红色素的最优吸附时间为140min、最优吸附温度为30℃、最优吸附浓度为8×10-5mol/L、饱和吸附剂量为33mg/g;吸附VC的饱和吸附剂量为30mg/g,并且在对VC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发现微孔淀粉起到了很好的延缓其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种不同方式预先对淀粉进行活化,然后以活化淀粉为原料,以柠檬酸为酯化剂制备柠檬酸淀粉酯。探讨了活化方式、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淀粉酯化取代度的影响。对淀粉柠檬酸酯的糊化透明度及乳化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胰酶活化对淀粉酯化效果影响较显著。柠檬酸淀粉酯的最佳合成条件是:淀粉柠檬酸质量比2∶1,催化剂为淀粉质量的3%,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70℃时,制备的淀粉酯取代度为0.412。随着淀粉酯取代度增大,淀粉糊透明度升高,乳液稳定性先升高后稍有回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硫酸酯化葛仙米多糖,利用正交设计对酯化试剂比例、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进行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酯化前后的结构差异,氯化钡-明胶比浊法测定取代度,并分析红外光谱法与取代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葛仙米多糖硫酸酯化修饰的最佳条件为V(氯磺酸)与V(吡啶)比例1:4、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h,此条件下取代度达到1.04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硫酸酯化后的葛仙米多糖具有硫酸酯键的特征吸收峰,其吸光度比值A1261/A1418与化学方法所测得的硫酸酯化取代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74。红外光谱不仅可以表征硫酸酯化多糖的结构差异,还可定量硫酸基的取代度。  相似文献   

16.
闫怀义  李辉  续跃平 《纺织学报》2012,33(10):84-91
摘要: 研究醋酸酯支链淀粉的制备与性能。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醋酸酐为酯化剂,采用干法制备醋酸酯支链淀粉。以透光率、糊化温度和取代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醋酸酯化支链淀粉的最佳条件。测定并分析了醋酸酯支链淀粉的取代度、IR图谱和X-衍射光谱。测定并比较了醋酸酯支链淀粉与玉米淀粉、支链淀粉、醋酸酯淀粉的浆纱强伸性、透光率、糊化温度、黏度、黏度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醋酸酯支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X-衍射光谱基本相同,为无定型晶体结构;与玉米淀粉、支链淀粉和醋酸酯淀粉比较,醋酸酯支链淀粉具有黏度低、糊化温度低、取代度高、透明度高、黏度热稳定性高等特点,是一种比醋酸酯淀粉更好的纺织浆料。  相似文献   

17.
硬脂酸木薯微晶淀粉酯性质研究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晶化和干法酯化制备硬脂酸木薯微晶淀粉酯,研究不同低取代度硬脂酸木薯微晶淀粉酯理化性质,并应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淀粉经复合改性后,糊粘度明显降低,凝沉性变小,透明度增加,淀粉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得到较大改善;硬脂酸木薯微晶淀粉酯在3,000~3,700cm-1处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减弱,酯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分子结构无定型区。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糯性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条件及吸附性能,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糯玉米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系统分析了淀粉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中和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高吸水性树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75℃,以单体质量计,单体与淀粉用量质量比为15∶1,单体丙烯酸中和度为pH4.8,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0.15%,交联剂丙三醇用量为0.11‰,此时所得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 641.78 g.g-1。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糯玉米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将玉米淀粉(St)与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单体接枝聚合,制备阳离子淀粉高分子聚合物。讨论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阳离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淀粉质量1.0%的过硫酸铵,DAC与淀粉质量比2.5:1,50℃反应8h时,接枝共聚物的阳离子度最高可达53.68%。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表征结果均证实阳离子淀粉高分子聚合物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制搅拌式球磨机对西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预处理,以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制备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探讨活化时间、反应时间、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反应温度和pH等因素对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西米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酐酯化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活化淀粉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显著上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活化1.0 h西米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为2.0 h,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3%,pH为8.0,反应温度为35℃;在此条件下酯化得到的淀粉酯取代度为0.02294,反应效率为98.01%。FTIR、XRD、SEM测试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经过辛烯基琥珀酸酐处理后,产品的红外光谱在1570 cm-1和1712 cm-1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淀粉结晶度下降,淀粉颗粒表面受到破坏,颗粒中间出现较大孔洞,进一步证实西米淀粉发生了酯化反应。取代度为0.02294的辛烯基琥珀酸西米淀粉酯的乳化性为26.43%,乳化稳定性为24.10%,均优于原西米淀粉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