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黑青稞淀粉在压热改性为抗性淀粉过程中淀粉乳浓度、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冷藏时间等因素对抗性淀粉得率、结构及性质的影响,开发黑青稞抗性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价值。该试验以黑青稞为材料,采用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考察淀粉乳浓度、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冷藏时间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对抗性淀粉的结构表征,并对部分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淀粉乳浓度30%,压热温度125℃,压热时间50 min,冷藏时间24 h时,抗性淀粉的得率为黑青稞抗性淀粉的得率为10.596%。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与原淀粉相比,黑青稞抗性淀粉的形貌及结晶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黑青稞原淀粉颗粒呈圆球形,而抗性淀粉呈层片形。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淀粉的晶体结构由此前的A型晶体结构转变为抗性淀粉的C型晶体结构。理化性质测试表明,经过压热法制得的黑青稞抗性淀粉溶解度、膨胀度、透光率均降低,持水率升高,且抗性淀粉颗粒粒径变大,结构更加紧密,但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微波-压热法制备马蹄抗性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该文以马蹄淀粉为原料,分别考察淀粉乳浓度、老化时间、微波时间、老化温度4个单因素对马蹄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选取淀粉乳浓度、老化时间、微波时间进行响应面工艺优化,并测定抗性淀粉与原淀粉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马蹄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淀粉乳浓度23%、微波时间74 s、121℃下压热40 min,4℃下老化12 h。在该条件下,抗性淀粉得率为16.85%,模型预测值为16.89%,其相对误差<0.5%,验证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得到了良好拟合,说明通过响应面方法得到的优化工艺非常可靠。理化性质测定发现马蹄抗性淀粉的溶解度、膨润度、冻融性显著高于原淀粉,而其持水性却低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3.
沙蒿籽胶是一种天然的增稠剂,利用醇沉法提取沙蒿籽胶,以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得出醇沉法提取沙蒿籽胶的最佳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乙醇体积浓度、p H、温度、时间对醇沉法提取沙蒿籽胶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50%、p H值4.0、温度15℃、时间3.0 h次。在此工艺条件下,沙蒿籽胶的提取率达17.74%。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压热法制备荞麦抗性淀粉的工艺参数。比较了不同淀粉乳浓度、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淀粉乳pH值对荞麦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优化荞麦抗性淀粉制备参数,建立了各因子与荞麦抗性淀粉得率关系的数学回归模型,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淀粉乳浓度为59.41%,压热处理温度为123.33℃,压热时间60.79min,荞麦抗性淀粉的产率理论最高值可达16.6053%。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巴西种青香蕉为试材,在果浆酶、Amylase酶、p H、温度和时间等五个因素作用下,分别提取青香蕉中抗性淀粉,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从而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香蕉抗性淀粉,并对得到的抗性淀粉的透明度、溶解度、持水性及冻融稳定性等物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个因素对RS纯度的影响大小依次是Amylase酶p H温度果浆酶时间,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为:果浆酶用量0.15%,Amylase酶用量0.15%,作用p H 5,作用温度40℃,酶解时间1 h。由此得到的抗性淀粉纯度最高,为96.1%,通过对抗性淀粉透明度、溶解度、持水性及冻融稳定性等物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青香蕉抗性淀粉透明度、持水性较好,溶解度低,反复冻融的次数越多,糊化的冻融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取了大蕉和皇帝蕉两个品种的5个成熟度抗性淀粉,考察了香蕉成熟度对抗性淀粉持水性、溶解度、膨胀度、碘吸收曲线、黏度特性等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蕉和皇帝蕉成熟度越高,抗性淀粉持水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温度升高时差异显著,皇帝蕉抗性淀粉的持水性优于大蕉抗性淀粉;大蕉和皇帝蕉的溶解度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膨胀度无显著变化;随成熟度的增加,大蕉和皇帝蕉抗性淀粉碘吸收曲线峰面积减小,前三级成熟度抗性淀粉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随成熟度增加而降低,且大蕉抗性淀粉较皇帝蕉抗性淀粉不易老化。因此,香蕉抗性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度较低,持水性和抗老化性均较好,作为一种新型淀粉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压热-酶解法制备青芒果抗性淀粉,实验以青芒果淀粉为原料,在压热条件和α-淀粉酶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普鲁兰酶酶浓度、酶解温度、酶处理p H和酶解时间对青芒果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压热-酶解法制备青芒果抗性淀粉的最佳条件为鲁兰酶添加量30 U/g、酶解p H5、酶解时间15 h、酶解温度60℃,该条件下,青芒果抗性淀粉产率最高可达7.368%。  相似文献   

8.
章丽琳  叶陵  张喻 《中国酿造》2015,34(12):105
为了提高抗性淀粉的得率,并获得抗性淀粉制备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该试验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抗性淀粉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纤维素酶-压热法制备马铃薯抗性淀粉。研究淀粉乳浓度、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压热温度、压热时间5个因素对马铃薯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马铃薯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即淀粉乳含量25%、淀粉乳pH 5.0、酶用量30 U/mL、酶解时间50 min、压热温度125 ℃、压热时间30 min、老化温度4 ℃、老化时间18 h,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的得率为30.33%。  相似文献   

9.
以大米粉为原料,考查了压热法、湿热法、韧化法处理大米粉对其抗性淀粉含量、基本成分、RVA黏度、透明度、溶解度和膨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热、湿热、韧化处理均能提高大米粉中抗性淀粉含量。其中压热处理大米粉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可达12.70%。米粉乳浓度、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对不同水热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热处理前后脂质含量的显著降低说明:在水热处理过程中,脂质参与形成了具有淀粉酶抗性的复合物。压热和湿热大米粉的RVA、透明度变化与大米粉、韧化大米粉差异较大,表明这2种水热处理后淀粉发生老化;压热后大米粉溶解度、膨胀度明显高于湿热、韧化处理,分析压热处理可能对大米粉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抗性淀粉产率为测定指标,对不同淀粉乳浓度、压热时间和压热温度对黄米抗性淀粉制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压热处理前后黄米淀粉的理化性质与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黄米抗性淀粉的添加量对饼干的质构和GI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乳浓度为10%、压热时间为40 min、压热温度为120℃的条件下,压热法制备的黄米抗性淀粉的产率最佳,其产率可达30.64%。进一步的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黄米淀粉相比,经压热处理制备的黄米抗性淀粉的透光率、溶解度和膨胀力均明显下降。与黄米淀粉颗粒粒径较小、表面相对光滑平整不同,经压热处理制备的黄米抗性淀粉呈片状、表面粗糙且存在孔状凹陷。将制备的抗性淀粉代替部分面粉制作饼干时发现,随着抗性淀粉添加量的增大,饼干的剪切力增大,GI值明显降低,使得饼干从高GI值食品转化为了中GI值食品,符合消费者对中低GI值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蕨根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热法制备蕨根抗性淀粉的过程中,淀粉乳质量分数、压热温度、pH、压热时间和老化时间对蕨根抗性淀粉质量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得出淀粉乳质量分数、pH、压热时间对蕨根抗性淀粉质量分数的影响大小次序为:淀粉乳质量分数>pH>压热时间.压热法制备蕨根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质量分数28.7%,pH7.8,121℃压热处理38 min,4℃老化24 h,得到的蕨根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为10.94%.  相似文献   

12.
绿原酸为金银花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菌、去除氧自由基、降血脂和升高白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此外,绿原酸还广泛的应用于食品保鲜剂和化妆品的抗衰老剂。本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金银花为原料,绿原酸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了溶剂热法提取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并考察了甲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溶剂p H对绿原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热法提取绿原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甲醇浓度50%、提取温度110℃,提取溶剂p H 6,提取时间30min,绿原酸的提取率为4.21%。  相似文献   

13.
以橡子原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法制备橡子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和压热次数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橡子抗性淀粉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30%,压热时间29 min,压热温度122℃,压热次数4次,抗性淀粉得率为13.3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淀粉颗粒形态,结果显示压热处理后的橡子抗性淀粉原颗粒结构形态遭到破坏,形成新的不规则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压灭菌锅时蚕豆淀粉进行压热处理,分析不同压热和回生条件对蚕豆抗性淀粉生成的影响.淀粉乳浓度、压热时间及温度、回生时间及温度对蚕豆抗性淀粉的终产率都有显著影响,适合蚕豆抗性淀粉生成的条件是:淀粉乳浓度30%、125℃压热处理45min、4%下回生24h,抗性淀粉产率为46.78%.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抗性淀粉含量和体外消化性能试验筛选板栗RS3型抗性淀粉最佳制备方法,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确定板栗RS3型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压热-酶解法制备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压热法和微波法(P<0.05),且体外消化率最低,故选择压热-酶解法为最佳制备方法。单因素试验证明:淀粉乳浓度,酶解时间,酶用量以及压热温度是影响压热-酶解工艺的主要因素。正交试验确定板栗RS3型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0%、酶解时间6h、酶用量25 npun/g淀粉、压热温度100℃,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含量为10.01%。综上压热-酶解法是制备板栗RS3型抗性淀粉的最佳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泽泻抗性淀粉制备工艺的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开展了抗性淀粉的制备研究。通过3因素2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考察了料液浓度、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对泽泻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得出了制备抗性淀粉工艺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料液浓度、压热温度和压热时间对泽泻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均较显著;主因子效应为压热温度>料液浓度>压热时间。泽泻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料液浓度30%,压热温度120℃,压热时间45min。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水解-压热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关键环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水解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0%,水解时间30min,pH值7.0,水解温度65℃;压热条件为pH值5.0,压热时间40min,压热温度130℃。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利用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再经过反复冻融,以期提高产品的抗性淀粉含量。对产品的颗粒形貌、碘吸收曲线、持水力、膨胀度、溶解度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反复冻融次数为6次时得到的小麦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18.31%,经过反复冻融处理的小麦抗性淀粉,颗粒呈不规则形,且在碘吸收曲线中稍微偏向直链淀粉吸收峰,表明其可能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与小麦原淀粉相比,经反复冻融处理的小麦抗性淀粉的持水力与膨胀度显著增加,而溶解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参薯淀粉转化为抗性淀粉的产率,对参薯淀粉的压热法制备抗性淀粉进行了研究。以参薯淀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各种因素对抗性淀粉产率的影响;经过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出淀粉乳浓度、pH、压热时间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小次序:淀粉乳浓度>pH>压热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33.00%,pH 7.6,121℃压热处理36 min,4℃下老化处理24 h,80℃烘干18 h,得到的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为13.92%。  相似文献   

20.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抗性淀粉制备产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复合酶法制备普通玉米抗性淀粉。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适淀粉乳浓度为25%;利用响应面法研究纤维素酶单独作用,利用正交试验研究纤维素酶和普鲁兰酶复合处理对抗性淀粉制备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酶解工艺:先加入普鲁兰酶20 U/m L,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6 h、酶解p H值4.8;再加入纤维素酶40 U/g,酶解时间50 min、酶解温度30℃、酶解p H值5.0。经反复验证,复合酶法制备普通玉米抗性淀粉得率为2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