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食品工业科技》2004,(09):71-73
研究了α-萘乙酸、VB1、油酸等几种生长因子在发酵过程中对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me菌丝体及多糖产量的影响,在摇瓶转速为150r/min,温度26℃,培养时间为144h条件下,几种因子都能使裂褶菌菌体及胞外多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熏并初步确定出各种生长因子的最佳作用浓度,其中影响最显著的生长因子为油酸,当添加量为1%时熏菌丝体产量提高56.89%熏胞外多糖产量提高58.33%。   相似文献   

2.
影响裂褶菌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的几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α-萘乙酸、VB1、油酸等几种生长因子在发酵过程中对裂褶菌Schizophyllumcommume菌丝体及多糖产量的影响,在摇瓶转速为150r/min,温度26℃,培养时间为144h条件下,几种因子都能使裂褶菌菌体及胞外多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熏并初步确定出各种生长因子的最佳作用浓度,其中影响最显著的生长因子为油酸,当添加量为1%时熏菌丝体产量提高56.89%熏胞外多糖产量提高58.33%。  相似文献   

3.
裂褶菌液态深层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裂褶菌液态深层培养过程中通风量以及控制溶氧浓度(DO)对裂褶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通过在发酵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改变通风量和将溶氧浓度维持在20%以上,均能有效地控制罐内氧传递速率,增加菌体对碳源的利用率,且还原糖消耗速率和菌体得率明显提高。当在发酵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改变通风量时,菌丝体得率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14.83g/L和2.12g/L。当溶氧浓度维持在20%以上时,菌体得率为15.56g/L,但是多糖产量仅有1.00g/L,说明高溶氧不利于多糖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对玉米皮固体发酵法生产的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重点考查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90℃、时间60min、料液比1∶30的条件下,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达到人工最优值0.048g/g(以玉米皮计)。   相似文献   

5.
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等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四种因子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裂褶菌菌丝生长和其胞外多糖的生成.通过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了各种生长因子的适宜添加浓度.采用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为四个实验因素,进行了L16(45)正交实验,四种因子对裂褶多糖产量影响的显著顺序为:油酸>柠檬酸>VB1>L-谷氨酸;获得四种因子的优选水平组合:VB1 0.5mg/L、L-谷氨酸0.5mg/L、柠檬酸0.05g/L、油酸0.2mg/L;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裂褶菌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5.73g/L,比空白对照样提高了63.71%(P<0.05).  相似文献   

6.
对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等四种生长因子对裂褶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四种因子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裂褶菌菌丝生长和其胞外多糖的生成。通过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了各种生长因子的适宜添加浓度。采用VB1、L-谷氨酸、柠檬酸和油酸为四个实验因素,进行了L16(45)正交实验,四种因子对裂褶多糖产量影响的显著顺序为:油酸>柠檬酸>VB1>L-谷氨酸;获得四种因子的优选水平组合:VB10·5mg/L、L-谷氨酸0·5mg/L、柠檬酸0·05g/L、油酸0·2mg/L;在该优化条件下进行裂褶菌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达到5·73g/L,比空白对照样提高了63·71%(P<0·05)。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裂褶菌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裂褶菌多糖,对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建立免疫低下模型,灌胃不同剂量的裂褶菌多糖,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三种途径来研究裂褶菌多糖的免疫活性作用。同时采用MTT法研究了裂褶菌多糖抑制体外小鼠巨噬细胞及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裂褶菌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胸腺、脾脏器官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对小鼠足趾注射绵羊红细胞致敏,足趾具有一定的肿胀度;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血清溶血素、IgG、IgA、IL-2,裂褶菌多糖的各剂量与免疫低下的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裂褶菌多糖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当浓度为2000μg/mL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到45.32%。  相似文献   

8.
固体发酵生产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皮固体发酵法生产的裂褶菌胞外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重点考查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裂褶菌胞外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90℃、时间60min、料液比1:30的条件下,裂褶菌胞外多糖得率达到人工最优值0.048g/g(以玉米皮计).  相似文献   

9.
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粘度性质及其构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裂褶菌胞外多糖(SPG)的分子量;借助乌氏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温度、pH、变性剂(脲)和金属离子(Na~+、K~+、Mg~(2+)、Ca~(2+))对裂褶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分析了NaOH和盐的浓度对SPG构象的影响。研究表明,所分离的裂褶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2.5×10~7u和1.2×10~7u,特性粘数为625.29mL/g。质量浓度为0.010%的SPG表现为牛顿流体,大于此浓度则表现为非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的升高(20~70℃),其相对粘度逐渐降低。0.1~0.3mol/LHCl和0.1mol/LNaOH的加入使其粘度有所增加,随着酸和碱浓度的增加,SPG溶液粘度逐渐降低。但加入不同浓度的HCl,其粘度均大于对照值;而浓度大于0.5mol/L的NaOH则会使其粘度降低至对照值以下。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的加入可使SPG溶液的粘度增加,但Mg~(2+)、Ca~(2+)比Na~+、K~+对SPG粘度的影响较大。0.1~0.7mol/L脲使其粘度有所增加。刚果红实验表明,NaOH可以使SPG的三螺旋结构解体,而不同浓度的Na~+、K~+都可以稳定其构象,其中K~+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裂褶菌胞内多糖得率,并研究裂褶菌多糖纯化组分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取超声波破碎和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裂褶菌胞内粗多糖,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通过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对提取的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结构表征、抗氧化性和抑菌性试验。结果表明,裂褶菌胞内粗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0 ℃,水料比30:1,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30 W,裂褶菌胞内粗多糖得率达到了18.14%±0.33%。纯化多糖组分NSPG-1为β型吡喃糖,分子量为1.05×106 Da,NSPG-1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6.97、1.07和11.41 mg/m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IC50值分别为7.56、12.54和10.42 mg/mL。本研究结果为裂褶菌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5种因子对裂褶菌菌丝生长及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VB1、α 萘乙酸、油酸、羧甲基纤维素钠、L 谷氨酸 5种因子对裂褶菌菌丝生长及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当VB1的添加量为 0 5mg/L ,α 萘乙酸的添加量为 0 2mg/L ,油酸浓度为0 1 %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添加量为 0 6% ,L 谷氨酸的添加量为 1 0 0 0 μg/L时均能明显促进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的产生。裂褶菌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的产生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裂褶菌发酵液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缺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对裂褶菌发酵液的抗缺氧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裂褶菌发酵液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效果(p<0.01)。对其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裂褶菌发酵液中总糖含量为13.3%,其主要成分葡萄糖的含量为10.08%,其次为麦芽糖以及微量的果糖与乳糖。总酸含量为1.38%,其主要成分乳酸的含量为0.96%,其次为酒石酸以及微量的柠檬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成分。蛋白质含量为2.98%;发酵液中14种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为320.7mg/100ml;总氨基酸含量为641.0mg/100ml,蛋白水解液中含16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裂褶菌发酵液中还含有酚性物和微量油脂等化学物质,不含皂甙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发酵液用乙醇进行提取,其乙醇提取物和乙醇不溶物均具有抗缺氧功能(p<0.01),而乙醇提取物的抗缺氧效果明显高于原发酵液(p<0.05)。初步判断,裂褶菌发酵液中的抗缺氧有效成分为一类具有一定极性的醇溶性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白参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理化性质, 同时探究白参菌馒头的物理特性和淀粉消化性。方法 测定白参菌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成分和水提物抗氧化性。在营养价值、风味物质和水样抗氧化分析的基础上, 研制白参菌复合小麦粉馒头, 测定白参菌馒头的物理特性及消化性能。结果 白参菌中的粗蛋白、总可溶性糖、粗脂肪、粗灰分和蛋白质氨基酸的干基质量分数分别为14.75%、14.06%、0.80%、3.46%和9.24%; 含有丰富的钾、钙和锌等必需矿物质元素。白参菌中琥珀酸含量为359.01 μg/g, 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9.67 mg/g, 核苷酸总量为11.14 mg/g, 是形成白参菌鲜味的主要物质。白参菌水提物中总酚含量为11.04 mg GAE/g干重, 总糖含量为14.06%, 以总酚计其在3种抗氧化体系中均表现出显著高于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随着白参菌粉添加量的增加, 白参菌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增强, 葡萄糖释放量逐渐降低。掺入白参菌粉质量分数为3%和5%的馒头制品具有较好的感官特性。结论 白参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 掺入白参菌粉会改变馒头的质构特性, 可以显著抑制淀粉消化或控制葡萄糖向消化液中的释放。本研究为白参菌主粮化健康产品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裂褶菌固体发酵杜仲皮获得杜仲菌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杜仲裂褶菌菌质、南瓜纯粉、甜菊糖甙为原料,获得杜仲裂褶菌菌质无糖食品的最佳制作配方为:面粉100.0g,杜仲裂褶菌菌质10.0g,甜菊糖甙0.07g,起酥油20.0g,南瓜粉40.0g,食用植物油10.0g,食盐0.30g,泡打粉0.50g。以最佳配方制作的菌质无糖食品,蛋白质含量4.1%,总脂肪含量26.7%,水分含量≤8.0%,酸价3.5g KOH/100g,过氧化值0.17g脂肪/100g,总砷未检出,总铅<1.0mg/kg,颜色呈均匀黄褐色,外形完整,组织结构细密,口感酥脆,具有菌质风味和较高营养价值。研究结果为杜仲在菌质食品领域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一种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LPL061胞外多糖(EPS)产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2g/L、酵母膏18.4g/L、pH 7.0;发酵条件为:温度28℃、转速220r/min、接种量3%、发酵时间24h。优化后胞外多糖产量达4.46g/L,比优化前提高了1.51倍。  相似文献   

16.
刘玉春  张维清  任菲  郭超  王超 《食品科学》2022,43(18):127-133
研究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来源GH11家族木聚糖酶ScXyn22在毕赤酵母的表达,分析该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ScXyn22的最适pH值和温度为4.5和55 ℃,为内切型木聚糖酶。ScXyn22水解桦木木聚糖比活力为(5 964.1±429.4)U/mg,Km为(3.25±0.27)mg/mL,Vmax为(1 288±9.14)μmol/(min·mg)。ScXyn22在含有1~5 mol/L NaCl反应体系中,水解桦木木聚糖的酶活力分别提高到1.64、2.13、2.31、2.39、2.3 倍;水解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酶活力提高到1.21、1.46、1.58、1.48、1.16 倍;但对β-燕麦葡聚糖的水解活性降低19.31%、47.72%、55.97%、45.99%、38.18%。模拟人工肠液环境下,ScXyn22在20 min内的剩余酶活力为81%,在120 min后剩余酶活力65.77%。添加木聚糖酶对全麦面包的品质影响显著,当ScXyn22添加量为300 U/kg时全麦面包比容提高了19.7%;当添加量为150 U/kg时,面包硬度降低57.3%。该结果显示该木聚糖酶在全麦面包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从青岛海藻化工厂海带浸泡液中分离得到KlebsiellaoxytocaXCH 1菌,研究了KlebsiellaoxytocaXCH 1菌产胞外多糖的摇瓶发酵情况,探讨了培养基中碳源、氮源、起始碳源质量浓度、碳氮比、温度、初始pH值、种龄、接种量、装液量等因素对KlebsiellaoxytocaXCH 1菌产生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条件为:以甘露醇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起始甘露醇质量浓度为3g/dL,碳氮质量比为150∶1,温度28℃,初始pH值7~8,种龄54h,接种体积分数8%,250mL摇瓶装液量为40mL,并保持良好的供氧条件.  相似文献   

18.
牛肝菌生长与发酵主要影响因子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分别研究了影响牛肝菌(Boletussp.)ACCC50328菌丝生长和发酵产糖的21个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牛肝菌ACCC50328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的主要因子为葡萄糖、麦芽糖、酵母膏、KH2PO4、(NH4)2SO4、FeSO4、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装液量;影响该菌株胞外多糖含量的主要因子为麦芽糖、酵母膏、(NH4)2SO4、CuSO4·5H2O、FeSO4和发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