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下分流河道内部薄夹层因小、密、多等特征,对高含水时期剩余油的控制越来越重要。本文以现代沉积模式和古代野外露头为指导,依靠测井曲线识别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位置、厚度及其数量,找到剩余油的位置,从而确定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挖潜措施,对老油田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为油田更好的寻找和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中,尤其是在老区油田的开发中,其剩余油挖掘的质量、效率相对较差,因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但是随着钻井工艺的日渐成熟,水平井技术在油田的开发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这大大降低了老区油田二次开发的难度,也使的更多的老区油田得以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老区油田重新焕发了生机。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油藏精细地质研究及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结合A油田目前开发井网特点和动态开发数据,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微相、开发井网、沉积构造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开展了相应的剩余油挖潜对策研究,以此来提高油田驱油效率及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受限于开发环境的特殊性,海上双高油田无法基于密井网、小井距条件下开展各项剩余油挖潜研究和实践,也不能完全借鉴陆地相关研究成果与开发经验。以埕北油田为典型,通过油藏与工程一体化融合,先导实验与商业推广互为促进,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精细油藏描述为主线,多方位高效挖潜为目标的海上双高油田挖潜综合技术,对于持续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经济可采储量及采收率,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湖成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同属河湖过渡相,其对应沉积相标志存在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二者均具有河道沉积的共同特征,发育流水成因的交错层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底部泥砾较发育,沼泽沉积中发育植物根和褐煤沉积;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物粒度较平原决口扇粗。姬塬地区长2油组岩性、古生物、测井曲线和沉积组合四个方面的标志较明显,经过详细分析,认为姬塬地区长2油组既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也发育有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相似文献   

8.
兴隆台油田南部地区主要为马19断块区,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下部兴隆台油层。经过近40年的高效开发,目前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利用沉积相分析、粒度分析、古生物标志及古环境响应等资料,总结了马南地区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发育背景,探讨了扇三角洲有利的成藏条件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马南地区扇三角洲发育于高山入湖的短促的湖相沉积,湖平面的周期变化造成了多期的砂泥岩互层,水下分流河道是扇三角洲的主要沉积类型。上述沉积特征决定了储层平面、纵向上的严重非均质性,水驱效率不均导致分流河道间、正韵律沉积顶部剩余油富集,具有较大的挖潜、提高采收率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领域对石油的应用日益增加,所以,我国的各大油田都加强了对石油地质的勘测以及对新油田的一次和二次采油。加强对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已成为节约和合理利用石油资源的必要手段,这也就对油田的测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着重分析测井技术在油田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油田的加密井、测井和套管井水淹程度的资料,参考油田剩余油的情况,对加密井剩余油田的分布规律受油田加密井的夹层、厚度和空气的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油田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这样对油田的加密布井和挖掘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小洼油田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生产,由于地质、工程等原因,很多油井、注汽井闲置或报废,造成局部地区井网不完善,油层动用程度较低。近几年来,随着侧钻工艺及其配套技术不断地发展并成熟化,利用侧钻井技术恢复停产井、完善层系井网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小洼油田剩余油挖潜开创了一条新路。目前侧钻井技术已成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共同落实断层,同时充分考虑开发生产现状,解释各种地质现象,综合分析冷家油田北部地区沙河街组断裂体系特征和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冷家北部地区断层又可分为区域断层、分带断层和分块断层三类,整个工区被陈家断层分为两个构造分区;构造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裂期、裂陷期和拗陷期。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文东油田为例,从油藏开发特征;三套压力等级注水开发的依据;三套压力注水系统的建立;三套压力等级注水开发的效果,四个方面论证了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在基本条件--三套压力等级注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辫状河储层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精细研究心滩坝内部夹层的分布特征愈发显得重要。本文以露头和现代沉积为指导,结合羊三木油田的密井网资料,运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展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心滩坝内部夹层。通过解剖研究区心滩坝,总结了夹层的3种分布样式,即广泛连片的落淤层分布样式、局部连片分布的落淤层样式和离散分布的沟道夹层分布样式,其中落淤层连续性好,沟道侧向连续性差。2011年新钻的水平井钻井轨迹验证了研究结果。这一研究可以为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家河油田馆陶组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高达97.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5.1%,随着开发过程的不断深入,面临的开发问题更加复杂,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挖潜难度增大。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已经成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次研究以樊家川油田樊中区为例,探讨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针对樊中区存在的采出程度低、井网控制储量低、油藏采油速度低的问题,在精细地质研究、开发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剩余油富集规律认识,预测剩余油富集区,为区块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角洲前缘相席状砂中的薄差油层是二次、三次加密调整的主要对象,精细地质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相储层非均质性仍然比较严重.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席状砂体因物性差异大而联通不好;垂向上,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体是多个单一砂体的复合体,层间差异较大.本文通过砂体垂向细分到单砂体级别,平面精细解剖备微相类型划分,单一席状砂体(溢岸型、决口型、河口砂坝)及层内渗透率垂向变化程度,来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分析及加密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定量得出了各小层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出文33块S2下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及各类相带的分布规律,为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