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污泥的电渗透脱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生物污泥电渗透脱水的原理、发展状况以及发达国家较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分析了污泥电渗透脱水中存在的问题,简述了其解决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介绍几种新型絮凝剂,这些絮凝剂运用于污泥脱水中,能有效地达到要求。对这几种絮凝剂的性能作了详细的说明和对比。 相似文献
4.
胞外聚合物对生物污泥电渗透脱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单元操作,其脱水程度直接关系到污泥后续的处理成本及资源化利用价值。电渗透脱水技术对于机械难脱水的污泥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受污泥性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通过对城市污水厂生物污泥进行厌氧培养,考察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组成及分布对污泥电渗透脱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与电渗透脱水后污泥最终的含水率呈正相关性;当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为3.6时,污泥电渗透脱水后的含水率从75%降到58%;且当污泥表面电荷值较负(-0.92 meq/gDS)即污泥絮体之间结合力较弱时,污泥电渗透脱水后的含水率较低,污泥脱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将正渗透技术应用于污泥浓缩脱水,对孔径更大、机械强度更高的低压过滤膜应用于正渗透污泥脱水工艺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对比试验证明低压过滤膜由于膜厚度方面的劣势带来的严重浓差极化现象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水通量,不能满足用于正渗透污泥脱水的要求。对正渗透污泥脱水过程中盐离子反向传质情况的监测分析发现,这一过程受污泥侧盐累积量与污泥含水率两个因素影响,污泥侧盐浓度最终根据试验条件不同而稳定在0.10.2mol/L内。污泥中混入盐对污泥极限脱水性能存在不利影响而应加以控制。试验用的3种常用污泥絮凝剂使正渗透污泥脱水效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9.
本文根据污泥脱水的基本原理,找出描述离心脱水的两个重要运行参数,分离因素(z)和离心时间(t),确定压实性指标为z~(1.5)t,并建立了此指标与离心后污泥饼浓度之间的关系式s=c十alogz~(1.5)t。用它可预测原型离心机可能达到的污泥饼浓度和合理选择原型离心机以及评价污泥离心脱水性能。试验还表明,离心机与其它脱水机种相比可少投加调理剂进行脱水工序。 相似文献
10.
深度脱水污泥是污泥减量化产生的新材料.为了探讨深度脱水污泥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的可行性,对杭州主城区两座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深度脱水污泥的化学组分、基本物理特性、横向剪切强度及渗透特性进行了测试,并与一种传统填埋场覆盖粘性土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深度脱水污泥的有机质含量高达66%,无机矿物成分以CaSO4和α-SiO2为主;该深度脱水污泥的横向剪切强度为35.5 kPa,达到了垃圾填埋场覆盖材料的强度控制标准;其渗透系数介于(6.8×10-9)~(1.3 ×10-8)m/s,防渗性能优于粘性土. 相似文献
11.
将排水污泥进行固结、粉磨,然后等质量替代石灰石矿粉制备沥青混合料.研究掺排水污泥固结体微粉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及其固结重金属的能力.结果表明:掺排水污泥固结体微粉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如抗水侵害能力、抗车辙性能较为优越;掺75%(质量分数)排水污泥固结体微粉沥青混合料固结重金属浸出浓度符合GB 5085.3-2007的排放要求,排水污泥中的重金属得到了有效束缚和稳定固化.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使得污水污泥在农用过程中产生了副作用。对投加硫酸亚铁盐和硫作为培养基质、污泥的不同投配比、有无接种污泥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效果作了试验研究,表明不同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对重金属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水蚯蚓原位消解技术用于污泥减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诸暨和浏阳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种工艺、四项工程进行改造,通过生产性试验考察了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对去除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后的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其污泥产率最小为0.015 kg/m3,污泥减量可达81.7%,污泥的沉降性变好,MLVSS/MLSS值降至36.7%。系统工艺的耦合调整可使对COD的去除率增加8.9%,出水水质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同时,水蚯蚓原位消解污泥技术对于不同地区的水处理工艺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厂污泥烧结制陶粒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试验考察了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采用“湿法造粒-烧结”和“干化-烧结”两种工艺,烧结制陶粒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工艺路线和原料配比对产品强度、吸水率和密度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湿法造粒-烧结”工艺的产品达不到陶粒产品的强度和吸水率要求,而“干化-烧结”工艺能够得到合格的产品,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综合考虑产品性能与经济性,确定“干化-烧结”工艺适宜的物料配比为:干污泥占50%、添加剂A占30%~40%、添加剂B占10%~20%。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采用下水道活性污泥模拟系统处理低、中、高浓度的城镇污水,结果表明:当进水COD分别为200、400及600 mg/L左右,MLSS为3.0 g/L,HRT分别为0.5、3和6 h,污水流速为0.5~2 m/s时,为使出水COD<60 mg/L、BOD5<20 mg/L、SS<20 mg/L,则所需管道长度分别为(0.9~3.6)、(5.4~21.4)、(10.8~43.2)km。此外,对于COD约600 mg/L的高浓度城镇污水,当采用下水道活性污泥系统、生物絮凝系统联合处理时,可有效减少下水道处理系统的长度,当下水道系统的MLSS为1.5 g/L、HRT为2 h,生物絮凝段负荷为2.5 kgBOD5/(kgMLSS.d)、MLSS为2.4 g/L、HRT为25 m in时,可使出水COD<60 mg/L、BOD5<20 mg/L、SS<20 mg/L。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试规模的人工湿地对污泥进行了为期4 a的生态稳定化处理。系统占地80 m 2,填料层厚度为0.6 m,超高0.5 m,湿地植物选用芦苇。系统前2 a为污泥负荷期,后2 a自然稳定期。进泥TS、VS、含水率分别为平均22.34 g/L、7.76 g/L和97%,污泥负荷平均0.691 kg(TS)/m 2·d。在第1 a的系统调整期内,渗滤液COD去除率在60%~80%;而第2 aCOD去除率低于第1 a,为40%~50%;出水COD在100~200 mg/L之间。在负荷期内,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也即随着污泥积存厚度的增加,渗滤液透过积泥层的时间变化不定,即渗滤液并非均匀下渗,而是部分渗滤液优先沿阻力最小的植物茎壁、根系以及积存污泥中大的孔隙向下流动。在第3 a和第4 a的自然稳定期内,污泥脱水较为充分,含水率分别降至平均34.3%和30.5%;污泥有机质含量分别降至平均16.8%和10.24%;稳定化污泥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平均0.98%和0.27%。对比发现,系统内植物量和植物营养成分都比野生植物高。 相似文献
19.
BARBARA A. CARROLL BSc MSc CBiol MIES P. CAUNT BSc PhD G. CUNLIFFE BSc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1993,7(2):175-181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osting are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it is demonstrated by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at composting is a viable method for sludge treatment. Current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mposting option in the UK are discussed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