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处理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国安 《中国水利》2000,(10):32-32
经过40余年的引黄灌溉,历史上沿黄两岸留下的沙荒盐碱低洼地,通过引黄放淤改土大都变成了良田。两岸的洼地,也已沉沙基本利用完毕,现在沉沙征地已十分困难,但是每年从黄河引进泥沙仍超过1亿t。这已成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引黄泥沙处理的主要途径 黄河下游均为无坝引水,由于黄河泥沙多而细,引水必然引沙。大量泥沙入渠,必须妥善处理,走综合处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1.选择合适的取水口位置 从黄河实测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来看,水面含沙量小而颗粒细,近河床含沙量大而颗粒粗,泥沙沿水深分布很不均匀。从各种粒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建中 《人民黄河》1994,17(12):44-46
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浅析王建中(黄委会农水局郑州450003)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980年新乡引黄灌溉工作会议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事业逐步走上了稳步前进、健康发展的轨道。黄河下游现有设计灌溉面积6...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河下游现行的几种引黄灌溉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首次提出了以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标准,将引黄灌溉模式概括为补源灌溉和非补源灌溉两大类,并对引黄补源灌溉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今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战略转变澄清了思想和理论上的障碍。明确提出黄河下游黄灌溉战略转变的方向是大力发展引黄补源灌溉,全面阐述了实行这种战略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排水河道淤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民 《人民黄河》2002,24(11):34-35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骨干排水河道南岸有贾鲁河、惠济河、涡河、红卫河、万福河、朱赵新河、小清河、北岸有卫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等。自1956年夏灌以来,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河沙退入排水河道,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排水河道淤积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排水河道的淤积程度以及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并以灌区水沙平衡入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数学计算模型,为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对策研究:论提水灌溉的作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形势下,对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中泥沙自理和利用庆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变泥沙“包袱”为“资源”。泥沙长距离输送,使绝大部分泥沙进入田间,就可实现引黄灌溉的良性循环。除了以往有效的措施外,本文在总结灌区渠道不同部位设置提水泵站设施作用与效果的同进,通过建立灌区渠道悬移质冲刷计算模型,对其减淤清淤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袁光跃  吴卫梁 《水利水电技术》1989,(7):F003-F003,61
本文提出了实行浑水灌溉,输沙至田间这一解决泥沙问题的新途径.(一)布设沉沙池存在的问题从人民胜利渠来看,今后仍以布设沉沙池做为处理入渠泥沙的主要措施,已经不是方向,其原因是:1.无低洼地可寻人民胜利渠开灌36年来,可供沉沙的背河洼地,现在已基本上普淤一遍,经过沉沙池淤改和放淤稻改的面积达6万多亩.过去低洼易涝的不毛之地,现在都已变成高产稳产农田,粮食年亩产都在500kg 左右.因此,要在好地上开辟沉沙池,群众阻力很大.2.沉沙代价高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引黄灌区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比例及对环境的影响,对过去几十年处理与利用泥沙的主要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计算了处理泥沙的几种主要方式的综合费用,分析了引黄工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今后治理与利用泥沙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津县在引黄过程中,根据各干渠的实际条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泥沙处理方式。其中:王庄干渠上游采用加大支渠比降、降低支渠渠底高程的方法将泥沙引入农田,下游则采用建沉沙区的方法沉沙,通过轮流沉沙还能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宫家干渠是将泥沙尽可能地沉积于干渠内然后清淤,并将淤积的泥沙作为资源推向了土方市场。二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引黄灌区水沙综合利用及渠首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总结了引黄水沙综合利用的技术特点,其中包括淤改、稻改、淤临床淤背浑水灌溉和建筑材料的转化:指出各种泥沙利用技术在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淤改和稻改是60和70年代泥沙利用的重要形式,军水灌溉测是80和90年代泥沙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渠首地区一般是受害者,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渠首综合8治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渠首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淤灌、发展经济林、沙化治理等。  相似文献   

12.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措施及提水设施的减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述了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阐述了新形势下传统泥沙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肯定了渠道泥沙长距离输送的灌区泥沙处理发展方向。并例举了渠道不同部位设置提水设施对于引黄灌区泥沙利用、处理和输送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黄供水灌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作者就各种供水灌溉模式的工程灌溉特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从引黄形式、灌溉方式、泥沙处理和水沙综合利用等对供水灌溉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供水灌溉模式并存、水沙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防洪和节水灌溉兼顾是黄河下游供水灌溉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引黄灌区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影响引黄灌区用水水平的因素,建立了用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关联综合评价和模糊综合评判两种方法,分别建立了引黄灌区用水水平评价模型,并以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为例,对用水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6.
引黄灌溉渠网水沙调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引黄灌区渠网特点 ,在黄河下游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1] 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干、支、斗、农渠等的灌溉及水流泥沙运动特性 ,介绍了灌溉渠网水沙调度模型水流泥沙计算方法。最后以簸箕李灌区为例 ,对不同灌溉方案渠道淤积及泥沙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民  刘月 《人民黄河》2005,27(10):55-5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人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计算数学模型;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预测土地沙化发展演变趋势,为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引黄灌区水沙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文章开展了50m3/hm2、900m3/hm2、1050m3/hm2、1200m3/hm2灌水定额下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引黄灌水对盐碱土壤进行改良,可有效减少粗粉粒含量占比,增加细砂粒、细分粒以及黏粒的占比;灌水定额越大,对泥沙入渗深度和土层颗粒级配的影响程度越大,改良效果也越好,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越佳,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建议最佳灌水定额应根据当地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情况进行适当调配.  相似文献   

19.
从黄河三角洲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结合该区黄河来水日趋减少,且近年又多有断流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黄河三角洲灌溉水源紧缺的对策:修建平原水库,搞好渠道防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计划用水,推行蓄淡压盐、种植旱作物等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洪水漫滩频繁、横比降大、串沟纵横、河势多变及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因而其灌溉模式与一般平原灌区不同。随着滩区的逐步治理,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滩区特点而又经济合理的灌溉模式,主要有建闸引水,自流灌溉;建闸引水,小机群提灌;固定扬水,自流灌溉;简易活动泵站、泵船提水灌溉;机井灌溉;地下管道灌溉及井渠结合灌溉等七种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灌溉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滩区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