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华  王瑛 《山西建筑》2006,32(11):17-18
结合中外建筑的四个典型实例,介绍了空间序列的两种基本布局方式——规则式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并阐述了其主要的特征,以期为建筑设计人员进行空间序列设计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汤桦 《城市建筑》2005,(4):38-4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KOYOO优品艺墅设计项目的概况,挖掘山与海——建筑与环境的契合、立体主义——空间多样性的深层内涵,进而从功能布局、形态与空间、交通组织、景观结构、住宅设计五个方面,阐述建筑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李群 《建筑细部》2007,5(1):82-85
这座建筑的业主是一位木匠,因此它几乎都用木材建造就毫不为奇了。该新建项目建在奥地利Vorarlberg的一个小社区——Hittisau的村庄广场上,被设计成可容纳两个居住单元的房子。房子的南部是业主本人的两层公寓,而北边部分则被楼梯间分割开,可用做独立的公寓。南北两部分可以很容易就被连接起来——这是一种使几代人居住于同一屋檐下的设计理念。底层为辅助空间,其中有一个面朝着村庄广场的小商店。  相似文献   

4.
文章记录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构设计和设计方法论课程中对南京南捕厅一处旧宅的两次设计改造的课程总结与思考过程,提供了设计上的两种思路,即建构设计思路与形式设计思路。通过基本的建构逻辑落实了设计的概念,试图寻求城市更新中建筑改造对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补偿,并进一步展开空间的形式逻辑思考,强调建筑空间设计的形式逻辑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建筑的过渡空间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建筑功能形式——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过渡空间设计为切入点,谈谈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的建筑师所面临的几个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对于在保持建筑的传统固定的角色的情况下来适应时代审美的需求。模文彦的建筑形体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城市形态作为出发点,本文以代官山项目作为案例,对此的评介看来是建筑形体的尺度关系——时间、空间围绕这一关系展开。在这样的建筑中,通过时间的空间体验是唯一的”真正本质”。在稹文彦空间形式中两种传统的有机结合创建了一种适合今天的模式的建构物质的和社会的空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谭刚毅  李浩 《新建筑》2008,(1):54-61
“电影与建筑”专题设计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在四年级进行的教学探索。在介绍该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也阐述了电影与建筑的关联,并结合学生的《设计周志》详细分析了中期教学环节——“电影空间还原”的成果以及最终两份优秀作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9.
被动式调节是建筑应对自然环境的自身防御、自我保护或利用机制,也是建筑顺应自然气候与环境,创造并维持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原生能力。分析与总结了具有被动式调节作用的空间类型及其所可能起到的作用,提出了介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体——中介空间,并从建筑空间的视角解析中介空间的有机共生和动态复合两种特征,以期扩展从建筑空间设计视角下"被动式"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极小空间中人体运动特点,研究极小空间尺度、形态与接触性体验的舒适性问题。通过胶囊公寓和1:1示范性极小建筑空间中基于时间、碰撞次数和碰撞部位3个指标的极小空间接触性体验实验,发现触碰行为是一种常态,下臂和小腿等部位是触碰集中部位,实验主体倚靠冲动强烈;依据极小空间行为特点,进行两种基本形态——方形和圆形极小空间的自由行走接触性体验实验,发现在极小空间中运动障碍和依靠依赖性都会随着空间尺度的增长而改善,而对于方形极小空间,这种改善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