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日用陶瓷的细节设计是陶瓷产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产品往往部是靠细节取胜的。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日用陶瓷的细节设计是陶瓷产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产品往往都是靠细节取胜的。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细节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日用陶瓷在数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总结先进的设计经验,而且要时时刻刻关注国际日用陶瓷发展的动向,积极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发展需要,设计出人们所需要的日用陶瓷产品。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陶瓷以它独有的表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日用陶瓷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要求在设计领域内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和创新。本文从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现状,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意义以及如何对日用陶瓷进行创新设计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陶瓷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主力消费群体—青年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给日用陶瓷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调查分析,归纳出青年消费者对日用陶瓷的设计具有时尚性、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审美需求。在设计日用陶瓷的造型、装饰、色彩、材质等方面时做到以上三点,有利于日用陶瓷符合和引导消费者审美需求,在同质化竞争环境下增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浅论现代日用瓷造型与装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夷 《中国陶瓷》1999,35(6):36-37,35
陶瓷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日用瓷以它独有的物质文明丰富了我们生活中的精神文明。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尤其是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通过与外界文化技术的交流,使日用瓷传统的造型模式与装饰形式得到了巨大的变化,并对设计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从理论上系统科学地明确了设计的性质。所以现代日用瓷造型与装饰的设计,不仅要总结前人的设计经验,而且还要更多地了解国际陶瓷发展的动态,积极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人们多种层次的物质精神需求,设计出为现代人所需求的日用陶瓷产品。1 日用…  相似文献   

6.
日用陶瓷的发展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日用陶瓷的设计已成为日用瓷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把设计作为主线,对芬兰日用陶瓷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从芬兰日用陶瓷设计现状形成背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探寻芬兰日用陶瓷设计中之所长,为中国日用陶瓷的发展予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杨志 《江苏陶瓷》2003,36(3):29-31
通过对日用陶瓷产品包装设计历史的回顾及现代日用陶瓷产品包装现状的探讨,进一步总结经验,为现代日用陶瓷企业包装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宋晓 《陶瓷工程》2007,41(6):16-19
日用陶瓷的发展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日用陶瓷的设计已成为日用瓷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把设计作为主线,对芬兰日用陶瓷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从芬兰日用陶瓷设计现状形成背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探寻芬兰日用陶瓷设计中之所长,为中国日用陶瓷的发展予以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日用陶瓷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升到新的高度,日用陶瓷作为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陶瓷种类,在设计时更要兼具美观与实用,不仅用料考究,更要凸显技术性、科学性。本文以日用陶瓷设计为例,分析结构美、功能美、形态美艺术设计构成要素在日用陶瓷中的应用,探讨日用陶瓷发展的各种可行性,在设计中不断扩宽思路。  相似文献   

10.
日用陶瓷餐具是现代大多数人们使用的餐桌用具,与以往作为简单的餐具用途形式不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精神审美方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提高,乃至于迫切。日用陶瓷餐具作为食物的载体,其受众人群之广泛,而且每日、每餐必用之,故而体现从日用陶瓷餐具设计中汲取审美养分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日用陶瓷餐具的造型设计美、质地美、色彩美三个方面,解释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审美关系,希望对现代日用陶瓷餐具设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设计和设计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论证了设计思维、功能效用与工艺材料以及工艺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科学地利用工艺材料和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遵循陶瓷产品设计的美学规律,才能不断创造出具有新的形式和风格的陶瓷产品。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设计观念及设计产品的更新,现代消费者对陶瓷产品的需求已远远超出单纯物质功能的需求,更加注重情感、艺术审美享受的实现,未来陶瓷产品设计将以强调消费者的感受、经验、需求等感性元素为主要诉求,所以人的"感性需求"终归是设计者要关注的,而感性工学则是以工学角度来探讨分析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人们所期望的感性或意象需求具象化,从而转化为设计要素。所以本文将"感性工学"设计的理念引入日用陶瓷产品设计领域,力争建立一套全面、专业、系统的、以感性工学为理论基础的陶瓷产品形态设计研究方案,旨在丰富我国现阶段陶瓷产品的设计理念,启发设计师掌握消费者的感性需求,求得设计创新,实现设计的终极目标满足消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基于分形理论进行陶瓷装饰图案设计,并利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技术和语言,开发出了一套实用的图案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该软件生成的图案进行陶瓷装饰图案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实例表明,基于分形理论的陶瓷装饰软件在生成装饰图案时是快捷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适合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为陶瓷产业规划了发展道路,这是人类造物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传统陶瓷制作到现代陶瓷设计,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消费人口的增加成为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日用陶瓷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形式和题材,是现代主义影响与制约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陶瓷产品的生产及其产品数据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定制下 ,陶瓷企业在企业结构、产品开发等方面必须做出调整 ,企业在基于网络利用大范围内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自己的核心业务 ,应用现代设计方式并通过加强产品数据管理才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陶瓷产品对产品数据管理有独特的要求。使用合理的策略来控制大规模定制带来的产品及相应模具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日用陶瓷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釉面容易磨损,产生各种划痕,影响日用陶瓷的美观和使用性能。提高日用陶瓷釉面的耐磨性,对开发高品质耐磨日用陶瓷、提升我国日用陶瓷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了日用陶瓷釉面的结构特征、影响釉面耐磨性的主要的因素,探讨提高釉面耐磨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婧婧 《陶瓷学报》2004,25(4):272-275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陶艺设计应用数字技术使得陶瓷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媒材获得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动力。对于产业陶瓷来说,数字技术可以使产品的设计具有可变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对于艺术陶瓷来说,则可以成为表达陶艺家灵感与想象的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8.
论日用陶瓷产品造型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和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日用陶瓷产品在设计领域中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从国内外日用陶瓷产品在情感上的探索经验入手,通过造型主体和构件的处理,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产品中,使产品中溶入了一点滋润心田的营养,营造出"新的语境"。  相似文献   

19.
陆刚 《现代技术陶瓷》2010,31(4):23-29,3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研发及生产阶段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材料及新工艺,这也使得人们对汽车轻质化、低成本、智能化、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成为可能。特种陶瓷具有各种优异、独特的性能,应用在汽车上,对减轻车辆自身质量、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易损件寿命、完善汽车智能性功能都具有积极意义。车用陶瓷已引起工程领域材料科学的关注,根据碳化硅等特种陶瓷的结构性能及种类,分别介绍了陶瓷发动机、热敏陶瓷传感器、车用催化净化器的陶瓷载体、尾气净化蜂窝陶瓷材料载体、柴油车排气净化陶瓷蜂窝过滤器和陶瓷汽车制动器刹车片,以及车用陶瓷轴承等实例,充分反映了车用陶瓷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崔强 《陶瓷研究》2020,(1):75-78
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比较自现代陶艺出现以来就未曾停止,而以仿生设计学角度进行比较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从新视角切入,分别从造型形式、造型功能、造型艺术韵律这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既有整体仿生,又有局部仿生;两者在造型功能和语义内涵上有所区别。传统仿生陶艺以实用性为主,兼备审美功能,而现代仿生陶艺以表达个人情感意志的审美功能为主。本文从仿生设计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传统仿生陶艺和现代仿生陶艺,提高对仿生陶艺设计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