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吕美忠 《红水河》2007,26(3):77-82
介绍洞巴面板堆石坝的内部变形观测仪器的布置,并对施工期及初蓄水期取得的实测监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监测分析表明,大坝坝料岩性偏软,压缩性偏大,坝体的流变性较大.在施工期及初蓄水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均偏大,为保证堆石坝今后的安全运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2.
大坳面板堆石坝内部变形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大坳面板堆石坝坝体内部变形观测仪器布置,并对施工期及初蕾水期内部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坝坝料岩性偏软,压缩性及流变性偏大,其在施工期及初蕾水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均偏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龙门水库面板堆石坝内部原型观测的测点布置、仪器选型、仪器埋设与计算方法 ,并对大坝在施工期和蓄水初期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坝在施工期和蓄水初期的沉降及水平位移过程分布合理 ,大坝内部和外部的沉降及水平位移总量均很小 ,大坝的渗流量也很小 ,大坝在施工期及蓄水初期的运行状况正常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大坳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陷及水平位移观测设施布置,并对施工期、蓄水期、运行期大坝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坝坝料岩性偏软,压缩性及流变性偏大,坝体在施工期、蓄水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均偏大,但运行期的沉降与水平位移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大坝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期、蓄水初期累计内部沉降量及蓄水竣工后外部变形观测累计沉降量均偏大,且收敛缓慢,目前变形仍在继续。通过对外部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对其沉降较类似工程偏大的原因从填筑材料、填筑施工和河谷地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面板堆石坝施工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瑞垟大坝施工期的沉降、水平位移观测资料的分析,对大坝面板浇筑前和蓄水前大坝的变形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瑞垟大坝面板浇筑时机的选择是合适的;大坝总沉降量较小,填筑质量良好;蓄水前大坝的沉降己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文中着重介绍了鱼背山面板堆石坝在施工期和蓄水期的变形观测结果。变形监测资料分析表明 :坝体内不同部位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 ,主要受施工期大坝主体工程填筑和水库蓄水的影响 ,坝基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库水位变化成正比。在大坝运行初期 ,及时地分析和判断出面板的两处裂缝 ,在水库放空检查时 ,裂缝所在的部位和开裂宽度与监测结果非常吻合。为及时制定补救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中着重介绍了鱼背山面板堆石坝在施工期和蓄水期的变形观测结果。变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坝体内不同部位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主要受施工期大坝主体工程填筑和水库蓄水的影响,坝基孔隙不压力变化与库水位变化成正比。在大坝运行初期,及时地分析和判断出面板的两处裂缝,在水库放空检查时,裂缝所在的部位和开裂宽度与监测结果非常吻合。为及时制定补救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堤防工程防渗加固结构,引入水-力耦合分析理论,基于Abaqus建立堤防工程防渗加固结构模型,分析渗流场与应力场特征。通过分析,获得了覆盖层渗透系数参数受蓄水位与堤防堆筑影响特征,堆筑填土埋深最浅,蓄水导致降低0. 02。灌浆与防渗墙整体可强化堤防防渗,降低渗漏量、总水头、浸润面分别为3. 18×10~(-4)m~3/s,33 cm,2. 2 cm。施工期防渗墙压应力区集中在墙体高程35 m处,蓄水期拉压应力增大。防渗墙沉降随墙高度增加而增大,未灌浆满蓄期沉降最大,达2. 49 mm;施工期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墙中部,顶底部位移值仅为零,蓄水期灌浆与未灌浆位移曲线一致性,最大水平位移达6. 8 mm,高出施工期最大值7. 8倍。以期为研究多场耦合下防渗结构渗流场与应力场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东林  王超  谢卫彬 《人民长江》2012,43(16):96-99
为了解潘口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在施工期及蓄水初期的工作性态,分别进行了大坝外部位移、坝体内部位移、面板应力应变、渗流等项目的监测。监测成果分析表明,大坝沉降、内部位移、周边缝的变形等相比于同级别其他面板堆石坝的实测值均略偏小。大坝变形符合堆石坝的一般规律,蓄水后无明显突变和异常。初步判断,大坝的工作状态是正常、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简述高店水库工程双曲拱坝观测仪器的布置、选型及埋设施工情况,并对大坝在蓄水前所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掌握大坝施工期的运行性态及工程的后期运行管理提供了依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南东水电站大坝是一座重力坝工程,坝高34.7 m。大坝建成试蓄水期间,出现基础渗漏、坝体漏水等问题。为此,对南东水电站大坝渗漏原因做了初步论证研究。经现场观察分析认为,帷幕灌浆质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差等是大坝渗漏的主要原因。应力复核计算结果表明,电站重力坝设计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需采取进一步的安全加固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曾新民 《中国水利》2010,(20):75-77
历经30多年30座低水头大流量水利枢纽的设计、建设,逐渐认识、利用其特性,给工程带来巨大效益。低水头大流量水利枢纽的正常蓄水位、坝址选择、枢纽布置、施工导流与其他水利枢纽不同,以长洲水利枢纽为例,说明选择一个好坝址、优化施工导流设计给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以飞来峡水利枢纽为例,说明优化枢纽布置给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利用水头低、坝高低、流量大、坝下水深大的特性,以白石窑水电站为例,土坝采用无围堰筑坝,简化泄水闸消能防冲设施,采取库区防护,改善了工程的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胡美琴 《水力发电》2000,(10):47-48
珊溪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由于施工期坝体反向水头较大,而垫层抗反向渗流能力强,如不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有可能发生反向渗透水流破坏垫层及其固坡砂浆甚至混凝土面板的重大事故。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采取在两岸高边坡的合适位置设截水沟并结合道路排水沟将部分地表水引入基坑,在坝体内设反向排水钢管自由排水至趾板上游集水坑,用泵常年抽集水坑水等措施,解决了施工坝体反渗问题。经监测,大坝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汾河二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址位于悬泉寺背斜的南西倾伏端F9断层与F10断层之间,坝基岩溶发育微弱,以溶孔和溶蚀裂隙为主,两坝肩岩溶较发育.为保证大坝的安全和蓄水量,须对坝基、坝肩进行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文中就汾河二库大坝灌浆工程主要施工方法的一些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初次蓄水前后的变形特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心的问题。文中结合平潭水库观测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施工期和初次蓄水的变形观测结果,阐述了该坝体的面板和堆石体的变形特性及相关变形规律特性,可供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调蓄水库是阳泉二电厂应急供水水源,水库库容50 万 。为了减少库区的渗漏损失,采取了全库区防渗措施。本文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对土工膜防渗层和典型地段的施工期、蓄水期、水位骤降期中的稳定性以及最不利条件下大坝上下游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团山水库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50m,大坝在施工期混凝土面板产生较多非结构性裂缝。经对裂缝进行检测和钻孔压水试验分析,认为施工期面板较长累计变形收缩量较大、表面止水施工期间养护效果不佳和施工速度快是引起面板裂缝的主要原因。文章选择研究低压灌浆修补和裂缝表面封闭相结合的处理方案,经现场检查和压水试验分析成果表明:裂缝处理效果好,蓄水试验运行未见明显裂缝,水库运行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19.
冯树荣  肖峰 《水力发电》2007,33(4):18-19,61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量巨大,最大坝高初期建设时为192m,最终为216.5m,技术难度大。设计中针对碾压混凝土施工特点,从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混凝土配合比、温控、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有特色的设计方案,实现了碾压混凝土连续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