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存在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2套生油层。其中,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段有机质丰度类型最好,但尚处于低熟阶段;成熟的、中、下株罗统是极重要的生油层。营尔凹陷内,2套生油层生物标志物分布截然不同;下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原油是2类自生自储原油;3个异常高压流体带严格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2.
塔西南群苦恰克构造带油气运移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苦恰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上倾部位,石炭系多个层段获商业性油气流及油气显示。分析该构造带4 口井( 西侧群5 井和曲3 井,原油主要来自奥陶系;东侧群4 井和曲1 井,原油主要来自石炭系) 产出的石炭系Ⅲ油组原油,其苯并咔唑绝对浓度和苯并[a] 咔唑/苯并[c] 咔唑的变化规律显示两种来源的原油运聚方向均为从东向西,与该构造带现今东高西低构造格局有矛盾。根据该构造带的演化史,石炭纪早期古巴什托普背斜已具雏形,二叠纪晚期西高东低的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晚第三纪受柯坪推覆体的影响才变为东高西低。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运聚应发生在二叠纪晚期( 正是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油高峰期) ,聚集于统一的古巴什托普背斜;晚第三纪构造格局变为东高西低后,发生源于石炭系原油的运聚,同时已聚集的源于奥陶系的原油进行从西向东的调整。因此,群苦恰克构造带的东部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带。图2 表1 参4(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3.
构造应力场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油气是一种流体,其运动遵循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其作用空间是多孔介质,因而介质的应力状态是影响油气运移的一项重要因素。应用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岩土力学及弹性力学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了考虑三维应力状态下可变形介质中流体运移的动力学方程。由该方程可以看出,应力状态通过3方面影响油气运移的特征:①应力的作用改变介质的渗透性能;②平均正应力的变化速率是流体运移的一个驱动力(它以源汇项形式反映在方程中);③应力的作用改变流体的定解条件,即影响流场的初始状态和边界状态。构造应力场对流体运移的总体影响是这3方面作用的综合。依据该思路提出了一个油气运移模型,并据某油田的地质条件及构造背景选取计算参数,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地质体的应力状态改变,油气运移的特征发生相应变化。图2参12(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的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了阿南凹陷的发育特点及成油条件,认为阿南凹陷是一个继承性凹陷,其善南洼槽为湖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主力生油区和油气藏的的展布。在分析了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后指出了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张云慧 Horst.  I 《国外油气勘探》1998,10(5):553-577,639
在整个北海地区,Troll油气田按油当量计算是一个最大的油气发现,其中油气聚集的74%,(当量油)为干气,26%的为重质生物降解油柱,根据油气分布,我们将该油气田划分为若干区块,并认为它们是同源的,文中所讨论的油气运移和充填模型指出,油和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油气运移相关且气运移和充填早于油侵位,利用常规的地球化学方法表征Troll油气田两种不同油组并绘制成图,我们认为这两种油组是通过不同的油气运移系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巨大的。但目前在石油地质理论指导勘探实践方面遇到了难题,曾指导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取得成功的理论, 在这里基本失效。在探索寻找和总结新理论的过程中, 发现近年来所论证的油气再次运移的理论是油气藏形成三环节(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油气聚集)的中心环节,它反映了中国多旋回构造演化的特点, 符合油气流体矿产富集的规律, 所以, 它应该成为目前解决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难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总结国内外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碎屑岩层序中断层的封闭机理,断层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及断层圈闭的油气差异聚集作用。通过黄骅坳陷北塘凹陷断层的封闭性及断层油气藏差异聚集分析,表明断层在活动停止期主要起封闭作用,但在正常压实层序段仍有少量轻组分的烃类沿断层发生运移而引起差异聚集;而在欠压实带,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使断层在纵向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9.
试探油气运移中的聚散及计算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0.
断块油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东营凹陷的永安镇断块油气田为例,根据油气分布特征及流体性质变化规律探讨了断块同气田油气运移聚集的一种模式。研究区主体部分为一被阶梯状断层切割复杂化的背斜构造,东西向延伸的南掉正断层将其切割成自北向南依次降低的3个台阶,4个含油断块区。早第三纪末东营运动断裂活动断裂不仅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也造成了地层的大幅度的倾斜,油气一方面沿断裂垂向田深部运移于浅部,另一方面横穿断层向相邻断块运聚,形成大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构造与地应力场分析,认为构造复杂、目的层深、地应力作用强烈是制约勘探进程 的主要因素。在地应力集中的安集海河组泥岩段,表现出高压欠压实的特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水平两向应 力的差值较大,是导致钻井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盆地南缘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表现为纵向上压应力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并与构造层配伍,可分为深层挤压带、中层剪切带、浅层张裂带。油气从高压应力分布区(生烃凹陷)向低压应力 分布区(隆起区)运移。山前为挤压地应力作用区,油气成藏多以构造成藏为主。盆地南缘断裂下盘深层的异常高压封闭 区(流体封存箱)、与断裂密切相关的隆起段是今后主要勘探方向与领域,断裂遮挡、背斜等构造型圈闭——主断裂下盘 原生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2.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8-470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499-501,52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腹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尹宪明 《测井技术》2005,29(1):i003-i003
一种油气运移聚集模拟实验装置,涉及一种油气运移聚集实验装置,包括恒温箱(1A)、高压微流量泵、压力传感器、三相计量装置和气动阀,恒温箱(1A)中设置有岩芯夹持器和热电偶,其特征是新增加一个恒温箱(1B),恒温箱(1B)中设置有岩芯夹持器和热电偶,恒温箱(1B)中的岩芯夹持器一端和恒温箱(1A)中的岩芯夹持器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活塞容器和气动阀与高压微流量泵出口连接,恒温箱(1A)内的岩芯夹持器一端与恒温箱(1B)的岩芯夹持器连接,  相似文献   

15.
天然地震与构造裂缝、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震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构造裂缝,分析构造裂缝发育的时间、位置、分布范围以及发生的频率。构造裂缝连通性好,穿越性强,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裂缝,及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前期断层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岩石学、地层学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下第三系主力生油层下干柴沟组上段(E^23×g)进行了生烃史与石油初次运移的定量模拟。分析了该生油层的埋藏爱热史和有机质生烃史,并计算了生油层孔隙流体压力、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及排烃系数。研究表明,在加热速度远大于1℃/m·y的尕斯断陷,用基于阿仑尼斯方程的生烃化学动力学模式比用Loptin法能更准确地计算生烃量。石油初次运移只有在生油层的含  相似文献   

17.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即在三维构造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利用所编制的软件对珠三凹陷的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动态模拟,有效地揭示油气运聚的复杂机理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金湖凹陷烃源岩及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研究得出金湖凹陷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古地势图、演化剖面、地化资料,对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佳木河组顶界、二叠系顶界、三叠系顶界、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5个不整合面上油气运移大方向进行了确定。再通过统计各个单井不整合面上、下的试油、录井及地化资料,进一步厘定油气在每个不整合面上的运移区域。研究认为:二叠系各层系顶界和三叠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仅发生于陆西斜坡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和侏罗系顶界不整合面上油气的运移主要发生在陆梁隆起区。这一规律可指导陆西地区油气的勘探部署,尤其是宏观与微观结合分析确定油气沿不整面运移范围,对确定油气分布方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准噶尔盆地发育着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与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断裂,它们的活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油气田受控于南北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中南北向断裂对盆地内次级沉积凹陷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显著作用;北东向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重要作用;北西向断裂对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和圈闭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且为西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