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水质异常的冬季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以斜管沉淀工艺为主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加药量下,采用脉冲澄清工艺对该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斜管沉淀工艺。采用斜管沉淀工艺时,臭氧预氧化处理试验原水,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比采用预加氯工艺时明显减少。"原水-预加氯-混凝-聚丙烯酰胺(PAM)-斜管沉淀-过滤"工艺对该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建议药剂最佳投量分别为预加氯2.5 mg/L、Fe Cl320 mg/L、PAC 25 mg/L、PAM 0.1 mg/L。  相似文献   

2.
高铁酸钾预氧化处理受污染水库水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为研究高铁酸钾对有机物含量较高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高铁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稳定性水库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少量的高铁酸钾(0.5-1.0mg/L)预氧化即可显著提高混凝效果,出水剩余浊度明显下降。水中色度、UV254和氯仿生成量等有机物综合指标均随着高铁酸钾投量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水中铁、锰浓度也显著降低。另外,高铁酸钾预氧化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细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作为氧化剂,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分别考察了混凝沉淀工艺及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原水中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对As(Ⅴ)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投加量大于3 mg/L,即可将As(Ⅴ)由0.1mg/L左右降至0.005 mg/L以下,三氯化铁对As(...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原水氨氮在0.25~1.00 mg/L的微污染状态下时出厂水中游离氯不稳定的问题,结合水厂处理工艺进行了不同浓度氨氮对游离氯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0.20 mg/L时,不影响出厂水游离氯的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浓度在0.20~0.45 mg/L之间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在0.20~0.71 mg/L之间时,可在混凝沉淀前投加次氯酸钠,利用折点前加氯提高氨氮去除效果,使出厂水中游离氯保持稳定;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45 mg/L时,或采用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原水氨氮0.71 mg/L时,不能完全通过折点前加氯的方法降低滤后氨氮,滤后会有氯胺生成,可利用氯胺的消毒能力,以总氯控制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厂原水夏季锰超标带来的出厂水浊度、色度超过滤后水的问题,经对比试验和分析论证采用液氯氧化除锰方案.通过在预氧化接触池投加氯,出厂水中锰从原水的0.1-2.0mg/L降低到0.05 mg/L以下,色度从原水的50-80度降低至5度,工艺简单,易于操作.同时调查分析了水厂锰的来源及变化,并针对水厂设计以及液氯除锰中需...  相似文献   

6.
合肥某自来水厂利用臭氧预氧化工艺应对夏季锰突发性增长,研究其除锰的臭氧投加量控制方法、应用效果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水溶解锰含量最大值达1.33mg/L情况下,接触时间12.4~15.8min,通过控制臭氧尾气浓度调整臭氧投加量,保障沉淀池出水溶解态锰含量低于0.05mg/L。夏季锰的去除率达到92.46%,其他季节锰去除率平均值68.57%,出厂水总锰含量在0.03mg/L以下,高度确保供水水质安全。预臭氧工艺运行成本约为0.042~0.065元/m3。  相似文献   

7.
自来水厂节能降耗优化运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肥市六水厂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工艺,在正常生产时发现出厂水的浊度、色度较滤后水高,调查发现是原水的锰含量、色度偏高的缘故,于是及时在预氧化接触池前加氯,同时减少滤后的加氯量.但采用该法除锰的单耗居高不下,于是对其生产工艺进行调整.经过反复试验和生产验证发现,在制水生产中应尽量使净水构筑物及设备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以使混凝时间、接触时间、速度梯度等均达到设计参数,使整体净水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以利于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方某湖泊水源净水厂4月—9月易发原水致嗅物质2-MIB超标问题,进行了2-MIB去除规律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预臭氧工艺对2-MIB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8.6%,不采用其他预处理工艺时,混凝沉淀和砂滤对2-MIB没有去除效果。使用预臭氧和混凝前加氯方式联合预处理时,混凝沉淀会抵消预臭氧对2-MIB的去除效果,后续砂滤单元对2-MIB的去除率为15%~35%,尽管缩短了砂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但对2-MIB的去除率提高不超过5%。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2-MIB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厂负荷不超过80%、原水中2-MIB的浓度不超过911 ng/L时,通过预臭氧、前加氯、常规处理与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单元的有机结合,可控制出厂水中2-MIB浓度低于10 ng/L。  相似文献   

9.
天津某再生水厂在混凝沉淀预处理系统中通过加氯以控制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然而,加氯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厂运行成本,而且对于混凝沉淀处理效果及后续微滤膜污染情况也有一定影响。采用混凝沉淀/微滤中试系统,在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12 mg/L条件下,研究了加氯量对混凝沉淀处理效果及微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氯化强化了混凝沉淀/微滤系统对色度、浊度、总磷、氨氮、COD、UV254的去除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膜污染。试验最终确定最佳加氯量为5 mg/L,这对再生水厂实际生产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能够减少水厂运行成本,延长微滤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3):17-19
针对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了不同预氧化方式对混凝沉淀工艺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投加0.2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1.0 mg/L的臭氧,可以明显降低混凝沉淀出水中的浊度、UV254及UV254/TOC,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5.3%,75.8%和55.9%;为有效控制出水AOC含量,实际运行中可以考虑采用先投加0.4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0.5 mg/L的臭氧的预氧化方式。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浊、低pH值下高稳定性铁锰的特殊水质情况,开展了强化去除水中稳定性锰的应急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稳定性铁锰的微污染地表水,通过投加石灰调节原水的pH值7.3-7.4,可明显改善混凝工艺对锰的去除效果,稳定性锰的去除率提高了10%;投加黄泥调节原水的浊度至15NTU时,稳定性锰的去除率提高了11.4%;同时投加石灰、黄泥和二氧化氯预氧化的生产试验表明,当原水的锰含量为0.4mg/L时,能够保证滤后出水锰低于检测限。  相似文献   

12.
高藻期引滦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偏碱性的高藻引滦原水,进行了预氧化除藻、混凝及助凝等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接触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当Cl投量为0.5 mg/L、PAC投量为25 mg/L时,其除藻效果要明显好于ClO2和FeCl3,组合、Cl2和PAC组合及Cl2和FeCl3组合的,且再投加0.2mg/L的助凝剂HCA,则除藻效果会更好;ClO2对原水的pH可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后续的混凝效果,同时水中较高的余氯还可省去实际生产中滤前加氯消毒操作.因此采用ClO2作预氧化除藻剂、PAC作混凝剂、HCA作助凝剂比较适用于高藻期引滦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静态试验和中试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对臭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臭味的去除效果优于单独投加高锰酸钾或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同时投加或间隔投加,对臭味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在给水工艺投加量条件下,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投,可有效避免沉后水的异色和锰含量超标;同时投加高锰酸钾0.5mg/L和粉末活性炭20mg/L,预处理20-30min后再混凝沉淀,对臭味强度等级为4的试验原水处理效果良好,沉后水的臭味强度等级降至0-1;同时投加高锰酸钾1.0mg/L和粉末活性炭30mg/L,预处理30min后再混凝沉淀和砂滤,对具有极强烈恶臭(臭味强度等级≥5)的试验原水处理效果良好,沉后水臭味强度等级降至1-2,滤后水臭味强度等级降至0-1。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市铁西水厂以岳城水库水为水源 ,处理能力为 1 0× 1 0 4 m3/d ,工艺流程 :原水→静态混合器→机械反应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清水池→送水泵房→管网。该水源水质在每年 7月— 8月锰的含量严重超标 (含量 :0 .1 34~ 0 .5 0 3mg/L) ,其他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1 设计思路解决源水中锰含量超标的方法是利用氧化剂氧化Mn2 + ,再通过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去除 ,可使用的氧化剂有氯、臭氧和高锰酸钾。氯的氧化速度较慢 ,并需要锰砂做催化剂 ;以臭氧作为氧化剂 ,成本较高 ;若以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 ,不需要催化剂 ,即…  相似文献   

15.
珠海三灶水厂改造工程处理规模为2.0×104m3/d,采用网格絮凝+新型气浮-沉淀+锰砂滤料V型滤池组合工艺。水库原水中锰的最高含量达到1.19 mg/L,生产运行时,新型气浮-沉淀池运行沉淀工艺对锰的去除率在32.56%~76.36%,运行气浮工艺对锰的去除率在60.71%~78.37%;经锰砂滤料V型滤池过滤后,对锰的去除率达到84.6%~100%,出水锰含量远小于0.1 mg/L。生产运行发现,絮凝效果与锰的去除效果存在正相关;溶解氧和高锰酸钾对锰的去除具有叠加效应;原水p H值在7.5左右时,整体工艺对锰的去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乐果为目标化合物,探讨了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工艺以及石灰碱解-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三种工艺对乐果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乐果的去除效果随着活性炭投加量与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活性炭吸附-常规混凝沉淀工艺对乐果的去除效果要略好于单独采用活性炭吸附,但这两种工艺都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乐果.采用石灰碱解-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工艺时,乐果的去除率随着石灰碱解的pH值升高而增加.当原水乐果含量为0.182 mg/L,用石灰调节原水pH值为9,投加30 mg/L活性炭吸附20 min后,去除率达89.9%,沉淀出水乐果浓度为0.018 4 mg/L,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锰酸盐预氧化去除太湖原水中稳定性铁、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太湖B支流河水属于低浊、高藻、高铁锰、高色度和高耗氧量水质,其中铁、锰主要以溶解态和胶体态(铁、锰化合物胶体)存在。胶体态铁、锰被有机物膜包裹,和溶解态铁、锰形成了高稳定性铁、锰,采用常规给水工艺处理时难于去除。为此,开展了高锰酸盐(PPC)预氧化去除该原水中稳定性铁、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对稳定性铁、锰的去除效果好,但受预氧化时间、pH值、水中本底成分的影响较大。在预氧化时间为30min、原水锰含量〈0.67mg/L时,对锰的去除率接近100%;在预氧化时间为60min、原水铁含量〈0.5mg/L时,对铁的去除率约为100%。当原水为酸性和碱性时,预氧化对铁、锰的去除率较高,在中性条件下去除率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原水硬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以绿藻为研究对象,在原水钙硬度为50~300mg/L的环境下进行了臭氧和高锰酸钾的混凝除藻实验。混凝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钙离子浓度均能显著提高臭氧和高锰酸钾的混凝除藻效果。当钙离子浓度较低时,臭氧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但当钙硬度> 90 mg/L时,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则优于臭氧预氧化—混凝。水厂原水的3组平行实验数据也证明在高硬度环境下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优于臭氧预氧化—混凝。  相似文献   

19.
以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天津某水厂为对象,通过烧杯混凝试验,研究了预加氯量、消毒剂与混凝剂投加时间间隔对混凝沉淀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加氯量的增加和投加间隔的延长,出水浊度降低,混凝效果明显改善。在预加氯量为1. 5 mg/L,投加时间间隔为10min时,混凝沉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源突发镉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镉污染事件,采用连续流试验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工艺、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粉末炭(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以及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常规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有限,聚合氯化铝投量为4 mg/L时,对Cd2+的去除率仅为10.5%;KMnO4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PAC吸附/混凝沉淀工艺、KMnO4和PAC联用/混凝沉淀工艺对Cd2+的去除率均有提高,但出水水质仍不能满足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PPC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的除镉效果明显,当PPC投量为3.5 mg/L时,沉后水中剩余Cd2+浓度降低至3.3μg/L,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去除率为95.2%。因此,PPC预氧化可以作为东江沿岸水厂应对镉污染的一种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