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电机组其核心动力为发动机,评估发电机组的振动和噪声源最主要就是针对发动机振动与噪声的分析,其中对发动机噪声源的识别就是发电机组振动噪声控制的关键。要想真正降低噪声,控制噪声源才是根本。本文通过对单缸汽油发电机组振动噪声的分析,开展了单缸汽油机振动噪声的研究,针对现有单缸汽油发电机组进行的低噪声改进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某国产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整车加速工况振动噪声试验,分析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根据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结构特性和振动噪声特点,运用阶次分析方法,识别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减速器振动和噪声源,以及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噪声源识别以及车内噪声源分析,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汽车车内结构噪声的控制中,传统的结构振动模态分析不能准确地反映车身结构与车内声场的耦合特性,将车身结构与车内声场综合起来考虑,采用结构与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研究了汽车车内结构噪声的控制问题。在介绍结构与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方法在车内结构噪声控制中的工程实现。该方法在某车车内噪声控制的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研究了某桥车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下架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经样车试验得到满意的结果,证明了上述研究是十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汽车座椅滑槽的振动与驾驶员右耳旁噪声控制的要求和建立的由动力总成、车身和非簧载质量组成的13自由度汽车模型,提出了动力总成悬置动刚度和阻尼的设计方法。在计算模型中,将悬置的动刚度和阻尼简化为与激振频率相关的函数。各悬置与车身连接点的动态力、各悬置到汽车座椅滑槽振动与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试验或计算方法得到。给出了在不同工况下,车内评价点的振动和噪声的计算方法。基于对整车振动和噪声控制的要求,给出了液阻悬置动刚度和阻尼的确定原则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基于车身评价点振动控制要求的液阻悬置阻尼设计对于降低车身评价点的振动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明线运行相比,隧道内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将明显增加。通过线路试验,对我国某型高速列车以160~350 km/h速度在明线和隧道运行时的车内振动噪声进行测试分析。掌握两种线路下的车内振动和噪声、车身表面气动噪声、转向架区域振动和噪声特性及其随速度的变化规律;采用50通道球形声阵列,识别两种线路下的车内主要噪声源,并分析噪声源的车内区域贡献率,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两种线路下的车内声振传递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线路下车内噪声频谱差异主要体现在315~2 000 Hz,各测点不同线路的声压级差值与运行速度相关性较小,车内噪声受轮轨噪声激励影响相对明显。对于客室中部,列车350 km/h匀速运行时,隧道段列车顶板和客室后方贡献率分别增加4.0%和3.0%,地板贡献率降低8.6%,差异频段主要体现在63~160 Hz。对于侧墙区域,明线段车内低频噪声主要来自侧墙的振动,而在隧道时,车内低频噪声则主要来自于侧墙车身表面的气动激励。客室内噪声总值和频谱分布的差异在隧道运行情况下会减小,现有更关注客室端部噪声控制的传统认识,在列车隧道运行下,需要同样重要地关注和对待客室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目前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标准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运用国内外在振动主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轿车车身自身的特点,利用压电陶瓷对轿车车身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的研究。在对压电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系统,编写了振动采集控制程序,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对某轿车车身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控制方法对轿车车身振动的控制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对铁路客车间壁结构的振动控制方法,通过采用仿真、现车测试和实验室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在间壁减振器安装结构基础上,对减振器自身参数进行优化和安装结构的优化设计等方法实现自车体至车内内饰的振动衰减,进一步降低车内噪声振动水平和提高车内舒适度度.  相似文献   

9.
采集某SUV车型怠速工况下的悬置点被动侧振动加速度和车内噪声声压信号,对车内噪声频谱分析,得到主要噪声频率,建立一个三输入单输出系统模型,以相干理论为基础计算出相干系数,试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后悬置振动是主要噪声源,左悬置振动次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小波变换的客车车内振动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测定了不同工况下车内噪声信号和车架车身等处的振动信号,利用Daubechies小波函数对噪声信号和振动信号做小波变换,获取信号能量分布的特征向量和相关系数,确定两种信号相关程度,根据相关系数大小识别车内振动、噪声源,经过识别发现发动机为该车的主要振动噪声源。试验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为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1.
大客车车内噪声有限元声固耦合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DD6119大客车车身声场-结构耦合模型,并对车内噪声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研究.通过耦合系统模态与频率响应分析,得出了车内声场固有频率与噪声声压曲线,分析了车内噪声能量分布以及掣身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范围内,DD6119大客车车内噪声主频为80Hz,车内低濒轰鸣噪声主要来源于车身顶部振动.  相似文献   

12.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11):1659-1663
阐明了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Operational Transfer Path Analysis,OTPA)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流程;基于单路径隔振系统进行传递函数计算和精度分析;利用OTPA方法对3路径隔振系统的每条路径进行振动传递能力分析,并利用路径的振动传递贡献量确定出振动传递的关键路径。分析方法和流程能为机械系统振动或噪声源定位、传递机理分析、振动或噪声控制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轨道衰减率是反映钢轨动态特性的重要指标,决定了钢轨的有效声辐射长度,进一步影响轮轨噪声和车内噪声。我国地铁轨道结构型式较多,轨道衰减率也相应地并不统一,目前我国没有轨道衰减率的相关标准,现有的国际轨道衰减率标准并不能与我国车内噪声标准相对应,因此,研究轨道衰减率与车内噪声的内在关联,对基于噪声限值的轨道衰减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轨道振动预测模型,基于现场测试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基于仿真预测分析扣件系统参数对衰减率的影响。根据有限元-边界元方法和轨道衰减率对轮轨噪声的贡献关系,建立基于轨道衰减率的轮轨噪声预测模型;根据线路试验研究,建立轮轨噪声和车内噪声的传递函数,从而采取仿真与试验联合的手段,以轮轨噪声为"桥梁",建立轨道衰减率和车内噪声的对应关系,根据车内噪声限值,量化分析基于车内噪声控制的轨道衰减率限值,确定较为优化的扣件系统参数。成果可为基于车内噪声的轨道衰减率控制,以及扣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HyperWorks软件建立了客车骨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和客车车内声腔声学有限元模型,在Virtual Lab中建立了声固耦合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采集了客车怠速工况下发动机悬置被动端振动加速度以及车内前中后排乘客处声压值;将测量的激励信号施加于声固耦合模型进行频率响应分析,计算10~200 Hz范围内的车内声压响应,并与试验测试得到的声压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仿真响应频谱与试验响应频谱的峰值频率对应较好,虽然仿真值小于试验值,但是利用此模型还是能够较准确得预测车内振动噪声响应。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表面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一车用4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柴油机各噪声辐射部件的表面振动速度的平方对时间和在振动表面的平均值预测了各部件表面辐射噪声声功率,从而识别出了该发动机的主要表面噪声源。然后又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对柴油机进行了表面噪声源识别。从识别出的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表明:两种方法体现了很好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柴油机噪声控制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现行国内客车车内外噪声现行标准及测试规范,详细阐述了车内噪声的测量的条件、仪器与测量方法,总结得出当前客车行业对于车内噪声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但无明确的行业准则,建议客车行业对车内噪声测试要素程序进行规范,以利于客车企业在相关设计、制造及工艺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针对XML6602前置客车在怠速状态下,车内座椅振动激烈和车内噪声大等情况,运用BK测试系统获得相关振动速度,继而计算出悬置系统的综合隔振率,接着利用ADAMS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解耦计算。为了提高悬置隔振性能,以悬置软垫刚度为设计变量,以解耦率为优化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一组最优软垫刚度,使得系统在不同方向上的振动解耦率最高。最后选择与最优软垫参数相近的现有软垫进行安装,并通过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阶次分析的客车变速器噪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德国米勒贝姆振动与声学系统公司开发的PAK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应用其阶次分析功能对某五挡客车自动变速器的噪声进行实车试验,得到不同挡位下车厢声压级的组成及变化情况.结果证明阶次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变速器的噪声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也逐渐对汽车的舒适性以及噪声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阐述了噪声源识别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原理,归纳总结了传统识别法、信号分析和阵列技术在噪声源识别应用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首先论述了控制怠速车内噪声的重要性。介绍怠速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阐述了主要的噪声源识别方法。针对某款车型,对其怠速车内噪声进行分析和控制,分析出其怠速噪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油泵及燃油管路带来的结构传播噪声,对燃油泵及燃油管路结构进行优化后车内怠速噪声达到设计指标。总结出影响怠速车内噪声的相关系统的设计指标并进行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