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苯胺生产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路安华 《煤化工》2005,33(3):19-20,35
介绍了苯胺生产中先进的绝热硝化技术、液相加氢技术、三废治理技术。与等温硝化相比,绝热硝化反应器体积小,成本低,采用静态混合器,避免乳化现象,操控系统先进,开停车时间大大缩短;与气相加氢相比,液相加氢转化率高,催化剂不需再生,设备少,在线系线极高;同时三废治理实现了废气NOx的再利用,碱性废水的热解技术不需添加药剂,处理有毒物彻底,且无固体废渣产生。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世界苯胺生产能力已超过500万t/a,主要用于生产MDI;我国的苯胺生产厂家约有20多家,总生产能力约为210万t/a.华东地区是我国苯胺的主要生产地,山东、江苏、上海等地的生产规模占据了全国70%~80%的份额.概述了苯胺生产硝化技术、还原技术及催化剂;阐述了国内外苯胺合成技术进展、消费现状与发展预测.随着未来MDI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调整加快.分析国内外市场与发展,对我国苯胺工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苯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染料、药物、树脂等。近年来,随着苯胺厂家的不断扩能以及新的苯胺装置的投产,国内苯胺市场业已饱和,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笔者主要对苯胺生产技术概况及国内苯胺生产技术情况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张健  孙长江 《化工科技》2002,10(1):41-45
概述了苯胺产品硝化工艺、还原工艺及催化剂;对国内外苯胺装置技术有消耗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国内外苯胺生产及消费;对吉化苯胺装置优势作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氨基二苯胺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4种,即苯胺法、二苯胺法、甲酰苯胺法和硝基苯法。苯胺法过程简单,成本低,但是反应温度高、副反应多、产品质量差,目前只有德国拜耳公司等极少数企业采用该法进行生产;二苯胶法主要以二苯胺为原料,在无机酸存在下,于有机溶剂中用亚硝酸盐进行亚硝化,得到N-亚硝基二苯胺,再用无水氯化氢进行重排生成4-亚硝基二苯胺盐酸盐,  相似文献   

6.
对异丙苯胺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良芥  罗和安 《化学世界》1997,38(11):581-583
本文报道了异而苯为原料,经硝化,还原合成对异而苯胺,总收率为62.6%。  相似文献   

7.
1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苯胺最早的商业化生产始于1854年,使用的是硝基苯铁粉还原法工艺。该工艺采用间歇式生产,将反应物料投入还原锅中,在盐酸介质和约100℃温度下,硝基苯用铁粉还原生成苯胺和氧化铁,产品经蒸馏得粗苯胺,再经精馏得成品,所得苯胺收率为95%~98%,铁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苯胺的产率。硝基苯铁粉还原法是生产苯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设备庞大、反应热难以回收、铁粉耗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操作维修费用高、难以连续化生产、反应速度慢、产品分离困难等缺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进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控制指标及提高催化剂的活性等,提高了流化床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刘炎烽  龙思会 《湖北化工》2000,17(3):21-21,24
将三氟甲苯经硝化,还原制得间-三氟甲基苯胺,后者被重铬酸钠-硫酸氧化裂解为三氟乙酸钠产率达到65% ̄80%。  相似文献   

10.
氯代苯胺的电化学合成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智甲  杨秋青 《化学试剂》1997,19(6):349-350
详细评述了近20年国内外电化学法,特别是电化学还原法合成氯代苯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世界苯胺生产能力约为384万t/a,主要用于生产MDI,2005年国内苯胺生产能力约54万t/a,需求量约为48.7万t/a.文章阐述了国内外苯胺合成技术进展、消费现状与发展预测,随着未来MDI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调整加快.分析国内外市场与发展,对我国苯胺工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植  刘必武 《江苏化工》2002,30(4):31-34
综述了国内外苯胺加氢制环己胺与二环己胺催化剂的进展,按活性组分分别对钴系,钌系,镍系,钯系苯胺加氢催化剂研究现状进行叙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龚建华 《化工设计》2011,21(1):38-41,2
详细介绍苯胺装置设计的关键技术,开发了150k/a苯等温硝化技术;加压静态混合器中和水洗硝基苯技术;大型化高速湍动苯胺流化床反应器技术和全生化法废水处理技术,技术与产品质量指标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4.
苯胺的生产现状及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庆荣 《河南化工》2005,22(3):12-13,52
介绍了苯胺的生产方法及优缺点,并对国内外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随着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MDI)需求的扩大,对苯胺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的增长。针对目前我国苯胺生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苯胺生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苯胺的生产与消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杰  赵庆国  丁国荣 《化工进展》2002,21(4):280-282,29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苯胺的生产,消费状况以及2005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在不同消费领域对苯胺的需求预测,针对目前中国苯胺的生产状况和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提出了中国苯胺生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Fluorescence yield near-edge spectroscopy (FYNES) above the carbon K edge 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action spectroscopy (TPRS) have been used as the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reactivity and structure of adsorbed aniline and aniline derived species on the Ni(100) and Ni(111) surfaces over an extended range of temperatures and hydrogen pressures. The Ni(100) surface shows appreciably higher hydrogenolysis activity towards adsorbed aniline than the Ni(111) surface. Hydrogenolysis of aniline on the Ni(100) surface results in benzene formation at 470 K, both in reactive hydrogen atmospheres and in vacuum. External hydrogen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hydrogenolysis activity for aniline on the Ni(100) surface. Based on spectroscopic evidence, we believe that the dominant aniline hydrogenolysis reaction is preceded by partial hydrogenation of the aromatic ring of aniline in the presence of 0.001 Torr of external hydrogen on the (100) surface. In contrast, very little adsorbed aniline undergoes hydrogen induced C-N bond activation on the Ni(111) surface for hydrogen pressures as high as 10–7 Torr below 500 K. Thermal dehydrogenation of aniline dominat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on the Ni(111) surface,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previously observed polymeric layer which is stable up to 820 K. Aniline is adsorbed at a smaller angle relative to the Ni(111) surface than the Ni(100) surface at temperatures below the hydrogenolysis temperature. We believe that the proximity and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romatic ring of the aniline and the surface is one major factor which control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ehydrogenation and hydrogen addition. In this case the result is a substantial enhancement of aniline dehydrogenation relative to hydrogenation on the Ni(111) surface.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苯胺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查,并预测2010年市场供求形势.认为苯胺行业有投资的机会,但需谨慎.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国内外苯胺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就发展我国苯胺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N-乙基间甲氧基苯胺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芬霞  刘润柱 《染料与染色》2003,40(2):103-103,108
以Cu/Zn/Ni混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常压气相催化合成N—乙基间甲氧基苯胺。转化率为90%,选择性为94%,反应温度:230℃—240℃,醇胺比为1:1.2,反应空速:0.75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