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建筑学视角对西海固地区回族聚落的形态及空间进行研究,划分出集聚组团型、带状一字型、核心放射型以及串珠状自由型四种聚落形态类型。从而分析聚落形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西海固回族聚落形态宏观呈现“大分散、小聚集”和“大分散、大聚集”的分布态势;(2)微观则体现着“向寺而居、以西为贵”的特征;(3)回族聚落形态中心呈现出由单一核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 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 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 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 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 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 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 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 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 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 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 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 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 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 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于今年两会前后颁布,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本文以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由泉水资源诱发形成的聚落为研究对象,以项目组对晋、冀、鲁、豫等北方四省近300个相关聚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用“变”与“不变”的辩证视角对北方泉水聚落的存续现状进行探究,以期从中求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吴超  谢巍 《福建建筑》2001,(B10):19-21
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当今我国传统聚落更新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需遵循三条原则:1),区域整体协调发展;2),聚落综合协调发展;3),地域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耿洋 《城市建筑》2023,(5):22-26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城乡聚落未来要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探索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城乡发展新路子,而其中城乡聚落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城乡建设发展和学科建设影响深远。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对城乡聚落领域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剖析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探讨城乡聚落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态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乡村聚落格局在乡村城镇化的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分析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进展,包括乡村聚落格局的美学价值、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研究采用的主要学科与技术,探讨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DEM数据和2010年、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为未来金塔县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同时,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探寻乡村演变的影响因素,找寻适宜受限制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路径,如受土地性质约束、自然环境限制等,并为类似受到较强限制条件的地区的未来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聚落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金塔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较2010年增加,其规模减小;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集聚点;(2)乡村聚落密度分布整体呈现出非均衡性,在县域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大集聚,小散居”的特征,由“单核心”逐渐转向“多核心”发展;(3)乡村聚落演变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是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基础,经济因素是其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乡村地区的人地关系。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总结了聚落地理学在乡村聚落空间形式方面的发展成果。对国内外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类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挖掘其背后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影响因素。通过这种系统的类型研究和因素研究解读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式.以期能对我国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特定环境中的人居系统,海岛聚落生长的驱动因素亟待科学研究.本文基于聚落空间研究的历史与当下,以平潭海岛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海岛聚落的空间特征出发,结合建筑学、地理学等领域的量化研究手段与方法,探讨海岛聚落的选址倾向和空间组织并分析聚落演化的动因与模式.论文提出了独特环境下引入学科交叉手段的针对性和多元量化研究方法的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吐鲁番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00年、2010年及2020年三个时间维度,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扩展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其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00~2010年高昌街道的扩展贡献率最高,其他乡镇多为逆向扩展,聚落总体上扩展缓慢;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10~2020年扩展迅速,聚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影响福州地区传统聚落民居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阐述福州聚落民居演化过程,结合永泰温泉度假村的设计尝试,从文化特质、空间形态、材料技术、景观层面传承地域文化精神,形成整体的地域主义的建筑观。  相似文献   

12.
鼓浪屿作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著名的岛屿旅游地和环境优美的居住地,在旅游发展大潮中面临着发展风景旅游与保护人居环境的矛盾冲突.该文基于鼓浪屿居住环境、聚集环境、聚居环境特征与现状问题分析,从聚居比概念含义的深入分析入手,探讨在鼓浪屿开发建设量、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聚居活动的比例与强度关系,达到风景旅游拓展与人居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 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 社会、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构建 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以大连市内 四区为例,运用熵值法,SPSS,ArcGIS软件 等工具,对研究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评 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内四区的人居环境适宜 度差异明显。中山区综合、社会、经济以及生 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值均最高;西岗区自然环 境适宜度评价值最高;沙河口区各项评价值 排名均靠前,相反甘井子区的各项评价值均 靠后,不具有比较优势。概括分析了各行政 区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 需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its close connection to many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uncloaking hidden structures of settlement aggregation in China, researchers have shown limited interest in quant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social force. In this study, a sociogram approach for studying the social force in settlement aggregation was proposed and tested. Genealog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were used as the raw data for tracking blood relationships. The strengths of the approaches are the extrac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historical sources. Social force represents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behavior of person, and it evokes the people’s motivation to act as a reaction to information he/she obtained from the environ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cesses of settlement aggregation are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 field acting on the behavior of the person. The sociogram model calculated by computer showed that it has the capability of describing the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es of settlement aggregation.  相似文献   

15.
常规桩筏基础在不断推进的工程实践中面临新的困难。为迎接新的挑战,笔者等在厦门地区对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进行了工程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详细介绍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工作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和常规桩筏基础相比,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通过调节器的设置,实现了桩基支承刚度的人为干预和按需调节。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主要可应用于端承型桩基桩土共同作用、变刚度调平设计、老桩的再生利用以及土岩结合地基等支承刚度严重不均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集约化居住模式成为当前新农村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状况的多样化,代际间生活观念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要求集约化新农村的住宅能够不断适应各种变化。文章根据成渝地区集约化新农村建设用地执行的标准,将可变性设计融入已模式化的套型设计中,使其满足可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居住意愿,随时调整居住空间的组织形式。采用可变的"分层居"、"毗邻居"、"合居"以提供极大的空间灵活性,达到当代"分家而不分户"居住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区双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单圆盾构工法相比,双圆盾构工法有其独特的施工技术要求,其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更为复杂。根据上海轨道交通六号线双圆盾构区间段地表沉降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地表沉降槽的形态特征,提出了沉降槽宽度范围的估算公式。结合双圆盾构区间段的工程实践,进一步探讨了与地表沉降相关的双圆盾构施工参数的取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Soils and Foundations》2014,54(3):478-487
Two-dimensional (2D)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floating stone columns using the unit cell concept to investigate the settlement and the consol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proved foundation system. Undrained analyses, followed by consolidat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The computed values for settlement and excess pore pressure distribution over time are compared for different area replacement ratios. Based on these coupled consolidation analyses, a simple approximat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for floating stone columns. In addition, a simpl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ettlement improvement factor for floating columns is proposed. The proposed method may provide more realistic answers than other design methods in view of the yie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key parameters that ar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es. The key parameters relevant to the design of floating stone columns include the area replacement ratio, the friction angle of the column material, the loading intensity, and the post-installation earth pressure. Closer agreements are obtained with the proposed method than with the established Priebe׳s method or αβ method.  相似文献   

19.
范霄鹏  田红云 《华中建筑》2008,26(9):223-226
民居营造体现出民族和地方性的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及意识形态,在长期的适应与演变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内化成为民居营造的基础规则,这样的住屋理念和模式所构成的人文共识由单体的民居扩展而集聚形成乡土聚落,并展现出其特色价值。该文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和道孚县的典型民居为对象,研究藏民族的人文共识在立足于自然环境中乡土聚落营造上的成就力。  相似文献   

20.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探讨根植于传统和社会文化中的通常聚居状态下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形态.透过两个实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和特定场地环境内的建筑构成逻辑,以及聚落精神在新的时空关联下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