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多数应用场合中大多使用51系列和PIC系列的单片机,51系列的单片机通常只有一个异步串行通讯接口,而PIC系列的单片机的某些型号还没有异步串行通讯接口。在单片机和多个PC之间,以及多个单片机之间的多机通讯中,UART异步串行通讯接口就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这时就需要用硬件来扩展UART口,这样必然会增加系统成本和占用单片机的I/O资源。现在单片机普遍采用C51编写各种程序,相对于汇编而言,C51编写的程序在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方面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本文介绍一种用AT89C52单片机的普通I/O口实现异步串行通讯的方法,整个软件程序用…  相似文献   

2.
罗柠  皮佑国 《信息技术》2013,(7):113-116,120
针对主从式结构的高速串行通信需求,设计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的高速串行通信接口方案,由FPGA实现双缓冲先进先出(FIFO)存储器及多通道异步收发器(UART)的扩展等通信接口功能,根据主从控制器间的通信协议完成串行通信软件设计,由ARM控制UART在3.125Mbps波特率下稳定工作,满足了主从控制器之间的高速串行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3.
89C51单片机I/O口模拟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目前普遍采用的MCS 51和PIC系列单片机通常只有一个(或没有)UART异步串行通信接口,在应用系统需要多个串行接口(例如在多机通信系统中,主机既要和从机通信又要和终端通信)的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扩展一片8251或8250通用同步/异步接收发送芯片(USART),但需额外占用单片机I/O资源。本文介绍一种用单片机普通I/O口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可在单片机的最小应用系统中实现与两个以上串行接口设备的多机通信。 1.串行接口的基本通信方式 串行接口有异步和同步两种基本通信方式。异步通信采用用异步传送格式,如图1所示。数据发送和接收均将起始位和停止位作为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在异步通信中,起始位占用一位(低电平),用来表示字符开始。  相似文献   

4.
目前计算机通讯的实现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有:异步串行通讯的概念,异步串行通讯的硬件,异步串行通讯的软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DSP的McBSP和DMA来实现通用异步接口UART,并以复用器和计算机的串行通信为例,给出了UART软件实现的详细流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DSP的McBSP和DMA来实现通用异步接口UART,并以复用器和计算机的串行通信为例,给出了UART软件实现的详细流程.  相似文献   

7.
UART综述 UART即通用异步接收器和发送器(Uriversal Asynchrounous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是一种用于连接两个计算系统的简单、低成本的串行接口,对高速率串行通信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需要的线缆数目要少于并行传输,同时支持远距离的串行通信。图1显示了两个使用UART进  相似文献   

8.
基于FPGA的多串口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UART(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设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短距离、低速通信的串行传输接口。由于常用的UART芯片比较复杂且移植性差。文中提出了一种采用FPGA可编程门阵列器件实现8个UART的模块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依据系统组成来设计UART接口模块和MCU接口模块,设计中将8个UART接口和MCU接口先集成到FPGA上;其次用微处理器(MCU)对FPGA内每个UART进行控制,并通过FPGA和MCU实现多串口动态扩展(扩展到八个串口)的全双工通信。该通信方式完全遵守RS232协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于TMS320C6416不带异步串行收发接口(UART),无法实现DSP系统常用的通串行通信。为此,本文基于TL16C550C设计了一种通过TMS32C6416实现UART数据通信的方法.同时给出了其硬件设计框图以及通过TMS320C6416初始4ETL16C550C的软件编程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串行通信在工控领域内应用广泛,利用快速开发工具Delphi4。0编制一个通用的串行通讯初始化过程,会给编制串行通信类应用带来很多方便,本文主要介绍了串行通讯初始化及读写端口编程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没有异步串口的处理器与外围串行设备通信困难的缺点,通过研究异步串行通信协议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基本的异步串行通信的功能框架,并利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结合硬件描述语言VHDL,实现了异步串行通讯控制器的设计。通过在ISE平台下,对控制器程序的时序仿真,并进行实际测量,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实现了微处理器与外围串行设备之间的异步串行通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PIC单片机开发过程中,由于芯片固有的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硬件模块数量的限制,如何实现可靠的无硬件模块的串行异步通信,成为众多开发者关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从经典的起止式串行异步通信协议出发,提出了一种可靠、实用的软件串行异步通信方法——三倍速采样法,并对其原理、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配置灵活、实用可靠,为实现可靠的软件串行异步通信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TI公司的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设备(UART)芯片完成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可以避免常规的对DSP的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复杂的软件编程模拟,不仅编程简单,传输能力强,而且实时性好,可靠性高.文中简单介绍了一种UART芯片TL16C550C,并给出了它与TMS320VC5402连接的硬件电路以及软件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嵌入式系统中,嵌入式CPU往往要通过各种串行数据总线与“外界”进行通信。在应用中,异步的串行数据通信用得较多,而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完成数据的串并转换,即把并行数据按照通信波特率转化为通信协议中规定的串行数据流,也可从串行数据流中取出有用数据转变为并行数据。而UART与CPU接口简单,CPU只需通过执行读写操作即可完成收发数据,从而完成与外界的通信。有许多现成的芯片可以实现UART的功能,如常用的Intel 8250/8251接口芯片就可以作为RS232、RS422串…  相似文献   

15.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设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8):61-63,67
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信口,即串行接收和发送缓冲器(SBUF),这两个在物理上是独立的接收发送器,既可以接收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但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而发送缓冲器则只能写入不能读出。本文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利用通用可编程的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这个通信口既可以用于网络通信,亦可实现串行异步通信,还可以构成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如果在串行口的输入输出引脚上加上电平转换器,就可容易地构成标准的RS 232接口,与PC机、MCS-51单片机、网络计算机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可以方便监测系统,增强设备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徐曼珍 《数字通信》1995,22(2):26-30
本文主要阐述了异步串行通信标准接口总线RS-232C、RS-485技术性能,指出了多机通信网络的两种结构,即串行总线型主从式和分级分布式控制,简要分析了多机通信原理和通信程序。  相似文献   

17.
TMS320VC33同步串行口和PC实现异步串行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最简单的连接电路,进行软件模拟通用异步发送/接收器UART,实现TMS320VC33同步串行口和PC机RS-232C接口异步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18.
基于FPGA的通用异步收发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Verilog HDL语言作为硬件功能的描述,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分别设计了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的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和波特率发生器,并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特点,实现了一个可移植的UART模块。该设计不仅实现了串行异步通信的主要功能,而且电路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可以将其灵活地嵌入到各个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TL16C750实现DSP与PC机的高速串行通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TL16C750是TI公司生产的异步通信芯片,在通信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时,可通过扩展异步通信芯片TL16C750来实现系统的高速串行通信,从而增强系统的通信接口控制能力。文中介绍了TL16C750的性能及与通信有关的寄存器,给出了TL16C750在TMS320C50与PC机通信系统中的硬件应用电路及TMS320C50初始化TL16C750的软件编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McBSP的TMS320C6713异步串行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TMS320C6713与GPRS模块间的接口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与专用异步收发器(MAX3111)的扩展方式。简要介绍了TMS320C6713的MCBSP接口和MAX3111芯片,并结合McBSP和MAX3111各自的特点,提供一种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异步串行通信方案。该方案软、硬件设计简单,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