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皖江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对于安徽省承接转移、创新共赢、实现跨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如何推进企业发展,要在政府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金融和人力资本服务、产学研创新建设和外部投资环境等方面建设完备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于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新的亮点;如何才能准确分析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择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数据,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和解释了影响中部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部崛起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新的亮点;如何才能准确分析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选择2006年中部六省的经济数据,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和解释了影响中部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实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 应用因子分析法, 对我国31 个地区在2000 年和2005 年的经济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了我国区域经济实力及变化情况, 为各地区今后发展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证实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中部地区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心城市是中部经济的重心,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对促进中部崛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和指标体系,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选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进行了竞争力定量评价和排序,并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路径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78-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计算来考察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分析造成区域经济差距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相应的建议,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新理念,通过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以及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刻领会胡锦涛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区域科技实力综合评估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29个省区的科技综合实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科技综合实力欠佳,而且区域差别较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科技综合实力较强,东北和中部地区次之,西部边远地区综合科技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综合实力似乎存在较强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的划分,中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既进行横向比较,也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差距,提出中部崛起的建议。以期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发展,辐射全国,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部五省产业现状分析 ,提出产业创新战略必须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以及各产业界的协同发展 ,采取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聚类突破的龙头拉动战略、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 ,推进中部区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从整体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进程 ,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中国30个行政区域的静态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差异格局;但各省域创新系统也呈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将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而技术创新的胜负是决定这场竞争成败的关键。要加强技术创新,必须进行机制环境建设,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机制上为企业创造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要加大技术创新法制环境建设,加大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技术创新人文环境建设,围绕人才战略实施,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推进技术创新经济环境建设,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和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14.
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物流经济区域建设就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展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当制度创新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功能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地转化成内部性时,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就会同时促进产业的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所谓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引入系统外部变量来打破系统原有的均衡,加速整个系统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从我国物流园区区域演进历程考察,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已经开始规划或者正在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物流园区。  相似文献   

15.
国外区域创新对我国中部发展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综述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湖北、湖南、河南、安微和江西中部五省作为区域创新研究对象的理论和实际依据 ;提出了中部五省区域创新的优劣势及战略意义 ;着重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区域创新的实践经验 ,以对我国中部五省制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区域实际,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以及创新的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指标体系对武汉区域创新能力指标进行了分析,进而剖析了影响武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入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使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复杂的格局中保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重视对策略的研究和运用。文章从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服务层次、注重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施、创建"学习型高新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推动力。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影响着各地区的财政科技支出水平,进而使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产生区域性差异。通过对我国各地区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揭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常州市位于我国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与省内的无锡、苏州相比,空间距离虽然很近,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去甚远。其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分析是开放开发观念的落后和部分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精神不足;从客观方面分析则是长期以来当地缺乏大型投资项目,缺乏经济增长的要素集聚,特别是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的稀缺。要实现常武地区与金坛、溧阳的协调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做到"六个度",即:超前规划,凸显高度;项目建设,加快进度;产业发展,扩展维度;经济转型,强化力度;机制创新,保持"鲜"度;政府管理,坚持法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