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屯堡是我国汉族传统聚落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选址布局重视风水、防御体系层次严密、空间结构严整有序以及空间形态主次分明等鲜明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源自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聚落性质,并因文化交融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屯堡聚落对屯堡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屯堡民居古村落典型代表之一云山屯为例,通过对其最初的聚落形态以及至今商业性形态转变进行探讨,意从中探求云山屯村落独特形态形成的原因,同时提高人们对云山屯甚至屯堡文化的认知,对传承传统屯堡聚落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梳理总结聚落空间特征图谱,是聚落空间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依据,也是推进在地性保护的关键手段。研究通过样本采集法、建筑测绘与图示法、空间句法、类型学分类法、聚落平面形态量化方法等技术手段,对14个典型贵州屯堡样本聚落整体及内部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并建立特征图谱数据库。研究表明:屯堡聚落作为汉族传统聚落在贵州地区的典型代表,整体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汉族聚落选址、中轴布局、类里坊制空间体系秩序、高建筑密度、高分维值、较高贴线率等空间特征;在微观空间上体现了汉族合院建筑平面形制特征,建筑立面装饰等细节。而碉楼、箭楼、堡寨墙等则体现了典型军事聚落空间特征。最后进一步提出贵州屯堡在地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年推行卫所制度,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卫所屯堡聚落,贵州不少城镇的形成均来源于此。与都司一卫一千户所一百户所的军事层级相对应,因为驻扎军士数量、承担功能、所处位置的不同,各层级的聚落也形成了不同的形制。文章以贵州卫所屯堡聚落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志材料以及实地调研踏勘,讨论明代卫所制度下贵州都司城-卫城-千户所城-(百户所)屯堡等各层级聚落的总体规模及大致布局。研究表明,各级卫所聚落在规模上呈现明显的层级缩减态势,各级聚落基本为方形城垣,其中的道路、官署、城门等也受层级影响。最后将贵州卫所屯堡聚落与北方长城沿线、东部海防沿线的卫所聚落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5.
魏皎  汪永平  王盈 《华中建筑》2010,28(3):157-160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产生.它的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因此,该文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经行分析归纳,研究在明代卫所制度影响下,防御聚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明初汉族移民因军事原因进入贵州地域,形成自上而下,具有规划特征的屯田驻军聚落。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其原本的汉族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聚落作为文化的物质表征,文化的变迁也在聚落营建中体现出来。对鲍家屯聚落营建的历史演变实例研究表明,军屯特殊政治任务、贵州喀斯特地理自然条件、军屯制度溃散后军屯到民屯的转变、清中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贵州本地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屯堡聚落形成了独具特征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7.
王海宁 《规划师》2008,24(5):61-65
文化基因在城镇物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控制和影响作用,重视城镇文化基因,使之在物质空间中得以保留和呈现,是维护传统聚落风貌特色的关键.贵州青岩镇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军事文化、崇儒尚礼传统及开放的文化心态等深层文化基因,至今仍对古镇形态有着较大影响.青岩镇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文化基因的整理和表达,使古镇文化、风貌得以延续,特色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贵州安顺市本寨屯堡聚落及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及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图底关系理论,分析了本寨屯堡聚落的平立面和建筑单元平立面的图底关系与视觉特征以及视觉特征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图底关系对屯堡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为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0.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3,(10):142-146
安顺屯堡的前身,是明朝军屯时期按军事编制序列建立的各级军事组织.防御性与屯堡聚落选址和形态、民居单体形态密切相关,并影响了聚落与民居的发展状态.论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方志梳理,从防御性角度分析了防御性与整体布局、聚落形态、民居单体演变的相互关系:屯堡区聚落建立之初即从选址、内部结构、单体形态等方面以防御为目的;单体住宅的“堡化”(即户自成堡)起到了关键作用,增加了聚落的防御层次,使聚落级防御延伸至单体;引入碉楼,使防御性由平面朝立体方向发展,强化了聚落的防御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多民族地区是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其发展与特色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乡村聚落作为长时间文化积淀的载体,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石阡县自然地理、空间建设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聚落景观、建筑形态因素,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石阡县划分为七类分区,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乡村发展和民族迁徙历史对乡村聚落“条带-核心”模式分区形态的影响。与石阡县乡村发展规划中的风貌分区成果进行比较可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兼顾宏观社会经济因素与中微观空间因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的分区模式更能反映多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特色,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风貌建设指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蒋帅  杨玲 《新建筑》2023,(5):90-95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桂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桂林龙胜县平安寨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景文  余建林 《规划师》2006,22(1):33-36
当前传统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聚落的整体风貌与文化特质面临着变异的威胁.从桂林龙胜县平安寨的保护与利用实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应重点保护聚落的内部空间形态;聚落的外部空间形态,应采取集聚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整体保护;应对聚落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并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街巷空间作为传统聚落风貌的核心要素,最能体现出传统聚落的发展脉络和特色.以青海省同仁县郭麻日村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郭麻日村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通过调研实地情况和查阅相关历史数据,分析研究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征与道路布局特征,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界面、比例尺度、节点空间等特征,探寻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  相似文献   

15.
李慧心  康川豫 《四川建筑》2012,32(5):36-37,40
大梁江村是河北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而且融合了几种不同的建筑式样,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建筑风貌和格局,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研究实体。文章从聚落的整体空间出发,寻找出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生成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彝馨 《城市规划》2015,39(7):107-111
广东省高要地区有多个"八卦"形态的聚落,长期以来,官方宣传与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聚落的营造理念来源于太极八卦思想,认为它们是模拟太极八卦。通过空间观测技术,本文初步定义了"八卦"形态聚落的概念,统计出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的数量与方位,描绘出其分布范围与总平面图。通过田野调研和图解分析,发现"八卦"形态聚落的道路、建筑、数理、方位等与八卦图式皆有大量不符之处,模仿八卦图式的传说有穿凿附会之嫌。"八卦"形态聚落有明显的防灾和适应社会形态的优势。其生成有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内因,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形态,并受太极八卦与风水观念等影响,形成了当前的这种特殊形态。营造最优生存环境是"八卦"形态聚落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7.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曹萌萌 《城市建筑》2014,(12):250-250
传统聚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很多气候适应性的经验、方法和智慧。本文从传统聚落的选址环境、群组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方面,分析了同一地形条件下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实地调研和地方志研究为基础,从防御性角度对屯堡聚落和民居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与梳理,指出防御性是安顺屯堡最显著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始终伴随着自上而下的制度影响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答:屯堡聚落创立于明朝军屯制度,严密的军事编制和组织,使屯堡聚落网络状分布密集;清以后虽由军转为民,防御性仍然不断地强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准格尔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分布的空间形态较多地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在传统特征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在城乡关系的多元分异背景中产生了多元形态。而就单一聚落形态来讲,由于规模、区位、组织方式、性质、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