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城市场所营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方面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下产生的诸多的问题,可以从场所营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改进.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天地和楚河汉街两个项目,探讨现今武汉城市商业空间场所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适合武汉城市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3.
"人性化,即以人为尺度、标准去理解万物。"1城市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步行商业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该文以"楚河·汉街"为例,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切身以人的尺度去体验汉街的空间,并从街道、广场、建筑以及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从中提取、总结出相应的"人性化"设计手段和技巧,以期对商业步行街人性化的空间营造给予启迪。  相似文献   

4.
王墙霖 《中外建筑》2013,(10):67-69
西方自查·桑·皮尔斯、索绪尔、维特根斯坦之后,符号学在很多学科中得到广泛运用。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对楚河汉街建筑设计语言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丰富设计语言,为提高我国当前商业步行街建筑装饰设计创作水平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克服当前的形式借鉴和盲从心理,走向重构性创造,从而在自身继承传统文化时,创造出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5.
武汉是一座与辛亥革命关系密切的城市,其城市空间中隐藏的形态和潜在的结构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辛亥百年大祭之际,对武汉市的城市、街区、建筑等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既是对空间历史脉络的研究,也是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进行一次宏观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近日获悉,武汉城市圈建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推动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童乔慧  刘娅妮 《华中建筑》2011,29(9):171-175
领事馆建筑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上对于它们的研究为之甚少,本文通过分析汉口租界区和武昌昙华林的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建筑的特.最及现状保护情况,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于此类建筑的关注,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文脉保存。  相似文献   

8.
赵彬  谌彤 《华中建筑》2007,25(8):215-217
介绍了武汉近代的领事馆建筑的历史沿革和现存领事馆建筑的概况,从其位置分布、平面功能、造型风格等几个方面对其建筑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王琨  袁强 《四川建筑》2005,25(6):21-23
在当今社会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中国建筑在日益失去自身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日益单调乏味。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传统地域建筑文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中仅以武汉市为例,予以阐述,希望能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吕淑梅  刘莹  周洪军 《华中建筑》2008,26(4):174-177
该文通过分析武汉历史古建筑、历史街区、近代建筑及现代建筑的特色,提出了建设武汉未来城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