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矿用安全救生舱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智利矿难33名矿工的成功获救不仅震撼了世界,也加快了我国矿井安全技术的研发,主要介绍了国内矿用安全救生舱的分类、研制发展现状和市场分析,认为矿用安全救生舱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市场急需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张峰 《煤炭工程》2012,(3):48-49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东部某煤矿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又是建筑物及水体下压煤开采等地质采矿条件下,应用变条带工作面开采技术进行成功开采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该区域地面建筑物不出现明显损坏条件下的条带设计参数和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并且将变条带开采作为该矿井的主要采煤法进行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继平 《煤炭学报》2011,36(5):713-717
提出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建设原则:无大功率和大容量电源、无安全隐患、不影响矿井通风和安全生产、便于快速紧急避险、免维护或易维护、经济实用等。提出严禁将救生舱的生存舱与设备舱分离;救生舱不宜设置在巷道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宜分布设置多个中小型避难硐室或救生舱。提出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宜采用高压气体膨胀制冷;风机宜采用气动风机;宜利用制冷系统的热交换器表面凝水除湿;宜采用压缩氧供氧;不宜采用蓄电池或外接电源供电照明;宜配备便携式O 2、CO、CO 2、CH 4、温度、湿度等检测仪;传感器及分站、人员位置监测分站、调度电话等,应选用用户已有系统的配套设备;救生舱的排气孔、连接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和通信等系统的管线,宜分两侧布置。提出软体救生舱不宜在煤矿井下使用;除掘进工作面和临时作业场所外,煤矿井下其他巷道和作业地点均应有不少于2条步行安全撤至地面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在煤炭市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泉上煤矿针对人员相对紧缺的实际,持续优化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坚持“点、线、面结合,多层级覆盖”的原则,以重要岗位为点,以巷道分段为线,以带班区域为面,对井下生产现场划分为53个安全生产网格;根据地面管理工作实际,以各部室、区队为基本单元,将地面分为77个网格,实施“3+3”管理模式,落实“网格定位、设备定置、人员定责”的“三位一体”安全监管机制,形成了分级监管、责任明晰、定位准确、高效运转的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安全监管新机制、新平台。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2011]33号文件的要求,规范和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矿井安全健康发展。根据KJY-96/10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在贵州某矿井的实际应用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矿用救生舱在发生矿难事故时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救生舱中空调系统在避免高温热害、保障避难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当前常用的矿用救生舱空调系统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一次、二次循环形式冰蓄冷空调的分析比较,表明一次循环形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基于试验数据,对一次循环形式冰蓄冷空调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丁波  肖启飞 《现代矿业》2019,35(8):12-14
为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管理增效,针对本钢南芬选矿厂现场生产岗位人员紧缺的问题,推行“操检合一”的管理模式。工作中树立起“操检合一”管理理念,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热情,规范了实施细则,进而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操检合一”考核体系,使全厂的安全、生产、设备以及班组等管理工作取得进步,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操检合一”管理增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钻孔窥视现场探测的方法,研究了古书院矿15#煤层坚硬顶板的裂隙发育规律及“三带”分布。通过15#煤层“三带”分布研究,确定15#煤层的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划分“三带”高度,根据裂隙发育孔内瓦斯浓度分布情况,结合顶板岩性,为15#煤层建立抽采系统治理瓦斯的可行性、合理性论证提供依据。基于对古书矿15#煤层裂隙带瓦斯运移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以“顶板高位钻孔抽采、采空区埋管抽采”为核心的立体综合抽采技术。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在煤矿环境地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利用“3S”技术对2002年航空影像和2009年QuickBird影像进行环境地质相关解译及实地调查验证,在充分收集研究区积累的各类调查测量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该区的环境地质评估,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炭技术》2016,(1):237-240
提出一种新型12人矿用可移动式轻型救生舱舱体结构。通过模拟分析方法检验其结构强度,并经优化处理,进一步提高了舱体适用于煤矿和非煤矿山井下的抗冲击能力,改型后,与同一断面尺寸的救生舱结构型式相比,总质量减轻约50%,在满足了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塔山矿是高瓦斯矿井,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等事故发生,矿井采用顶板抽放巷抽放瓦斯。但在瓦斯抽放过程中抽放巷内瓦斯浓度经常超过2.5%,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为解决瓦斯高涌出问题,论文提出采用地面L型钻孔抽采瓦斯技术,通过L型钻孔抽采瓦斯技术可使顶抽巷瓦斯浓度下降1%左右,分担了工作面顶抽巷压力,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2.
矿用救生舱抗爆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断面积7.2m2、全长896m的大型试验巷道中模拟井下瓦斯、瓦斯煤尘爆炸,进行矿用救生舱抗爆性能试验。通过测试爆炸压力及观察舱体内活体动物的受损情况,分析了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对救生舱的损坏程度,可为矿用救生舱的研制和安装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煤矿井下用救生舱舱体可能受到轴向撞击的问题,以能量守恒原理为出发点,引入板壳理论与大变形薄壳理论,对舱体在轴向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壳体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撞击初速度、壳体撞击接触力及壳体变形能量与壳体变形位移的理论模型。使用Dytran软件建立了救生舱舱体与刚性墙撞击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理论计算及仿真结果表明,救生舱舱体厚度、端部扁球壳深度与舱体耐受轴向撞击载荷能力有较大关系,厚度越大、扁球壳深度越大,舱体承受轴向撞击的能力越大,为煤矿井下救生舱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煤矿井下发生重大事故时,为满足井下避难硐室中人员生存所需,必须监测硐室中的生存环境。本文以城峰煤业为对象,对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应急救援车进行了研究和试用,介绍了应急车的用途、结构组成及设备布局、功能说明、与避难硐室对接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使用和维护。  相似文献   

15.
 摘要:针对塔山煤矿原主通风机系统在运行中,电气控制系统、风道等设计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不能保障主通风机连续运转的问题,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双电源、双系统改造。对风道重新设计并增加检修风门实现了主通风机系统不停机检修、测试,保障了风流的稳定,获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煤矿安全》2015,(7):225-227
目前我国煤矿发生灾变时,避险人员一旦进入避险设施,在危险排除前,只能被动等待救援。然而,井下避险设施能够提供的有效防护时间是有限的,存在救援时间超出避险设施有效防护时间的可能,有造成二次灾难的隐患。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险技术及应急救援经典案例,以王家岭煤矿2号永久避难硐室为实例,通过现场调研及理论研究,提出在避难硐室内部构建单人救援逃生钻孔,确定了逃生钻孔孔径、位置等相关参数及钻孔钻进施工工艺,并对钻孔稳定性作了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钻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煤矿井下人员的安全,生产执行系统MES能实现矿井安全生产执行过程的"人、环境、设备"各关键因素管控结合,实现无人化的工作面采掘生产方式,提供决策信息,实现基础决策的智能化,从而为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塔山矿的煤炭生产与安全技术管理水平,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研制出适应塔山矿的三维全息数字化矿山管理平台,并在日常技术管理上进行实践应用。该平台将开采的地理信息、实时安全监控信息、生产调度信息、设备位置及开停运转信息、无线通讯及人员定位信息等全部融合到一个系统中,用于全矿的信息共享和生产决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塔山煤矿井下供电网络监控系统老化严重、无智能化监控能力,严重影响井下供电安全的现状,塔山矿提出了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结合ARM微处理器的网络监控系统改造方案,经在塔山矿投入使用,取得了极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煤矿井下信息化建设在矿井安全生产中越来越重要,针对信息化技术参差不齐,不能准确传输数据,人员定位精度低,漏卡现象严重,目标区域信号不能全覆盖等问题,提出了KJ378(A)信息化系统,其能够实现对移动人员或车辆不间断的精确跟踪定位,综采、掘进巷道的信号可全覆盖,有可视化井下地图、区域监控、识别卡求救等功能。该系统在塔山矿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