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介绍了巴彦宝力格煤田的区域地层、煤层概况。着重分析了井田内地层岩性、地层厚度及可采煤层特征,并通过对地层及构造类型的分析,阐述了井田内地层及煤层特征。  相似文献   

2.
《煤炭技术》2021,40(5):77-80
筠连矿区鲁班山井田南部煤层主要位于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_3x)地层中,在充分收集临近研究区资料及相关勘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叙述了鲁班山井田南部煤层的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赋存层位、特征及煤质特征,总结了煤层的赋存地质特征及煤质分类。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井田含煤岩系地层沉积演化史 ,结合含煤岩系岩性组合、砂体形态及平面配置关系、垂向沉积层序、沉积构造等特征 ,综合分析井田煤系地层沉积体系 ,探讨了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的沉积环境及其聚煤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坡井田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南部,井田内地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统石千峰组,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在收集井田内施工的37个钻孔和3号煤层采掘工程图的基础上,叙述了王坡井田的含煤地层、可采煤层的赋存层位、特征及煤质特征,总结了煤层赋存的地质特征及煤质分类和用途。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贵州省桐梓县大竹坝井田地质概况、构造特征和煤层赋存情况,分析了井田内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特征,阐述了煤层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可采煤层3层,其中C3为主采煤层,C2、C4零星局部可采。井田内C3煤层厚度变化规律不明显,煤类单一,煤层结构较简单,属于较稳定类型煤层;估计探明煤炭资源量8339万t,为一中型井田;根据煤质化验结果,确定C3煤层煤岩的工业类型为中灰、中高硫、低磷、高热值贫瘦煤。  相似文献   

6.
郑煤集团公司金龙煤矿井田内大峪沟滑动构造( HF1)的发育,对金龙煤矿的井田煤系地层、二1煤层赋存及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有较大的影响.分析了大峪沟滑动构造的形成机理与构造特征,探讨了大峪沟滑动构造对金龙煤矿井田煤系地层、二1煤层赋存及井田构造格局的影响,以期为随后的井田煤炭资源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煤田构造特征、含煤地层、以往施工的钻孔资料及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分析,查明了确山安里井田可采煤层的时代和分布特征、开采条件、地质构造状况,认为安里井田煤层资源丰富、赋存条件较好、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介绍红柳林井田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2-2、3-1、4-2、4-3、4-4、5-2的煤质特征,阐述了各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及显微煤岩特征,结合各煤层基础资料分析了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得出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为长焰煤(CY41)和不粘煤(BN31),是直接液化的原料用煤、气化用煤和优质动力煤。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井田地质特征、煤系地层、含煤性及控煤特征的简要分析,阐明煤层与煤系地层发育的正消长关系,断定马鞍煤系找煤方向主要应针对煤系地层厚的地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离石交口煤矿的地质构造、含煤地层、煤层、煤类及工业用途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井田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及煤质特征,进而对该区煤炭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得出结论:该井田煤炭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井田的煤炭资源,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离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能源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研究覆岩关键层对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覆岩关键层位置来预计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新方法.工程实测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覆岩关键层位置会影响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只有当关键层位置距开采煤层小于某一临界高度时,该关键层破断裂缝才会贯通成为导水裂隙,且受该关键层控制而同步破断的上覆岩层破断裂缝也会贯通成为导水裂隙.关键层破断裂缝贯通的临界高度可以粗略按(7~10)M(M为煤层采厚)估算.当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临界高度(7~10)M以内时,导水裂隙将发育至基岩顶部,导水裂隙带高度等于或大于基岩厚度;当覆岩主关键层位于临界高度(7~10)M以外时,导水裂隙将发育至临界高度(7~10)M上方最近的关键层底部,导水裂隙带高度等于该关键层距开采煤层的高度.上述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能适应不同采厚条件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同时可以对由于覆岩关键层结构变化引起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异常发育情况作出判别,其可靠性得到了工程实测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刘东煤矿位于淮北煤田西北部,煤系地层被新生界地层覆盖,松散覆盖层厚度80~150 m,可采煤层埋深范围大,滑脱构造发育,地层结构极其复杂,三维地震对该区构造控制也不十分充分。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面积性勘探,可对矿区内地层结构分布特征、构造发育情况以及煤层顶底板富水性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已知地质情况可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做相关评价,从而对煤矿开采工作给予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薄-中厚煤层开采工作面区段煤柱损失,提出了切顶法沿空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即在上区段回采工作面运输巷内,采用张拉聚能爆破在运输巷顶板与采场侧向顶板间形成一条切缝结构面,该结构面可阻滞采场侧向顶板移动压力向沿空巷道围岩的传递,并促使侧向顶板沿切缝切落,切落矸石则隔断采空区而形成运输平巷采空区侧巷帮,矸石碎涨后充填冒落空间支撑上位岩层继续移动,从而实现沿空巷道稳定。沿空巷道切顶力学模型的理论与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巷旁爆破切缝将可传递采场岩层移动变形压力的岩梁结构改变为沿切缝切落的短臂岩梁结构,大大降低了沿空巷道受采场侧向岩层移动变形压力的作用,减小了沿空巷道围岩压力及变形量。基于该原理提出的巷内加强支护、巷旁密集支护、巷道顶板切缝等主被动联合切顶技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薄煤层、中厚煤层切顶成巷工程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采场岩层移动对沿空巷道产生的压力,减小沿空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大倾角综放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基本顶由小三角形悬板→大三角形悬板→斜梯形板转化的薄板力学模型,计算出3种形状基本顶的上、下板面的应力分布,揭示了断裂线发育轨迹与破坏区演化过程,阐明了大倾角煤层基本顶周期破断的"四边形"型断裂模式。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基本顶周期断裂的空间顺序为"中下部→中上部→上部→下部"。结合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验证了基本顶周期断裂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场分布及矿压显现具有时序性和非对称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地震与钻探综合地质剖面定构造形态、测井曲线组合特征定层位;钻探岩性及标志层特征定深度,用这种综合岩煤层对比方法指导勘查施工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带压开采下煤层底板的破坏特征。根据矿区实地数据资料结合流固耦合原理,对不同推进距离、不同水压、不同隔水层厚度下的底板破坏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推进过程中,水压的增大、隔水层厚度的减小导致底板位移增大、围岩应力集中明显,在导水带附近影响尤甚,真实的反映了带水压开采底板破坏特征;初次位移、应力增大的推进距离与初次来压的推进距离相吻合。可见数值模拟对于带压开采模拟分析以及预测初次来压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可为煤层开采过程中的流固耦合分析以及底板突水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大空间采场覆岩结构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斌  朱卫兵  高瑞  刘锦荣 《煤炭学报》2016,41(3):571-580
针对大同矿区石炭系3-5号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综放开采时工作面易出现压架、临空巷道超前区域变形、破坏严重等强矿压显现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建立了特厚煤层开采大空间采场岩层结构演化模型。结果表明: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远、近场关键层运动都可能会对采场矿压产生影响,近场关键层为“竖O-X”破断的“悬臂梁+砌体梁”结构,远场关键层为“横O-X”破断的“砌体梁”结构模型。近场关键层结构主要影响工作面支架压力及其稳定性,近场关键层结构中,以“悬臂梁”结构破断运动的关键层层数越多,对支架安全越不利;远场关键层结构则主要对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变形产生影响,其破断块体的回转运动对临空侧巷道围岩产生径向挤压作用,是造成巷道超前底臌的主要原因。据此开发了基于地面钻孔压裂与井下顶板预裂相结合的远、近场协同弱化的坚硬顶板预控技术,将有效降低岩层破断的能量释放和关键层结构失稳的压力传递,减轻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场矿压的显现强度。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准噶尔盆地西山窑组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分析了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总结了含煤地层发育特征及煤层分布规律。其中西山窑组下段煤层发育于湖退时期,煤层发育好。从古环境、沉积微相、湖盆水平面变化及构造4个方面分析了煤层聚集规律,在温暖湿润气候中大量生长的植被为聚煤提供了物质基础;泥炭沼泽环境为聚煤提供了有利场所,并控制着煤层的平面分布;湖盆水平面上升期是聚煤的有利时期,湖盆沉积速率和有机质堆积速度动态平衡是是煤层持续发育的条件。埋藏后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煤层的形成及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湖南涟邵煤田渣渡矿区是湘中最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含煤岩系主要为测水组,含煤1~6层,主要煤层为3、5煤层,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向斜四周发育推(滑)覆断裂(L32),该断裂顺柔性岩层测水组—梓门桥组泥灰岩段发生,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并沿走向及倾向具波状起伏,对煤层响较大,主要造成煤层厚度、结构变化、煤层断失,煤系及煤层重复,解剖该断裂特征对矿区本身及指导涟邵煤田其它地段推覆构造下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