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水分玉米储藏愈来愈被农村储粮户关注,特别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不能在短期内将玉米水分降到安全储藏范围。为此对玉米田间站杆扒皮降水、玉米楼子储粮降水以及玉米籽粒通风储藏降水等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应注意事项向农民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北方玉米调往南方储藏时,容易发热、霉变、生虫。安全储藏玉米的关键是要控制玉米的入库水分和温度,储藏时要通风,降温降水,低温密闭并进行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3.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温储藏条件下稀土元素镧对玉米品质的影响,通过添加无菌水或者无菌氯化镧溶液将玉米水分调节至质量分数15%,并使玉米中的氯化镧含量分别为0、100、500、1 000和2 000μg/kg,然后将玉米置于35℃的恒温培养箱中储藏,在第0、12、37 d测定玉米的生活力、容重、脂肪酸值和色泽气味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添加500和2 000μg/kg氯化镧的玉米生活力的指标值高于不加氯化镧玉米,脂肪酸值低于不加氯化镧的玉米;添加2 000μg/kg氯化镧的玉米色泽气味优于不加镧的玉米。添加氯化镧可以改善高温储藏下玉米的品质,为镧应用于玉米储藏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玉米独特的结构及储藏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不好保管,极易发热、霉变的特性,提出了安全储藏玉米要做到分等级、分水分入仓,低温密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东北烘干玉米在华东地区的安全储藏,针对华东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在储粮的各个阶段通过合理运用系列储粮技术,有效防治粮堆的发热、发霉,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储存环境,使东北烘干玉米顺利度夏,实现了在华东地区的安全储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散装东北烘干玉米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郑单958玉米为原料,进行鼓风干燥和调质处理,将水分含量分别调为为14.5%、11.7%、9.9%和7.8%,在35℃下密闭储藏,研究在储藏过程中玉米生活力、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活动度、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探讨高温储藏玉米的水分含量与其储藏品质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水分含量为14.5%的玉米的生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动度和品尝评分值降幅大,分别为100%、90.4 mg H2O2/g和42.1分;水分含量为7.8%的玉米的电导率、脂肪酸值增幅最小,分别为10.84μS·cm-1·g-1和12.8 mg KOH/100 g。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储藏水分和温度的变化与真菌生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种玉米储藏真菌危害早期预测的方法。将水分为12.2%、12.9%、13.5%、13.9%、14.7%、15.7%的玉米样品分别置于10、15、20、25、30、35℃6个温度下储存180 d,每10 d取样检测真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2.2%水分玉米在6个实验温度下未检出真菌生长。12.9%水分玉米在30℃和35℃高温条件下储藏半年,储藏后期有少量真菌检出,但对储藏品质影响较小,基本可保证储藏安全。13.5%水分的玉米在25℃及以下和13.9%水分玉米在20℃条件下储藏半年是安全的。14.7%和15.7%水分玉米在20℃及以上储藏均有真菌生长检出,水分越升高,真菌生长逐渐加快。15℃以下低温储藏对真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不同水分玉米的储藏温度与真菌生长起始时间进行了幂函数拟合,得到了玉米储藏水分、温度与真菌起始生长时间的预测关系曲线,通过此曲线可对高水分玉米短期安全储藏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理纬度较高,足本省的玉米主产区之一,每年玉米收购入库时间人约在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虽然时值冬季,但是由于玉米含水量往往超过28%,粮食不能直接入仓,而这段时问收购量集中,粮库因场地有限,堆放比较密集,致使高水分玉米的生命活动由休眠状态转为复苏、进而变为旺盛,遇到暧冬年景,受气温的影响,粮食温度会急剧上升,最高时甚至一夜之问就会升高10℃以上,这对玉米的安全储藏是十分危险的。多年来,为r避免出现坏粮的情况,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米糠油对玉米象生物效应的实验室测定表明米糠油在不拌粮条件下,对玉米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引诱虫量与米糠油用量成正相关,在拌小麦条件下,对玉米象有明显的驱避作用,驱避率随米糠油用量的增加而上升,用量达11.8ml/kg时,驱避率为94.4%,当用量≥4ml/kg的米糠油拌粮时,对玉米象成虫有致死作用,用16ml/kg拌粮时3-10天后成虫死亡率达到了71.8-85%;米糠油能抑制玉米象的繁殖,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黑育I号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对玉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玉米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逐渐下降,脂肪酸值增加。低温储藏可明显延缓玉米营养物质的流失速度,抑制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储藏22 d后,在20℃储藏的玉米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分别为在-18℃储藏的玉米的2.3和4.4倍。  相似文献   

11.
从玉米收购入库到常规储藏过程中不同储藏时期,对玉米储藏容易出现的问题,检查的方法、处理的措施及储藏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立筒仓玉米的储藏保管过程中进行了两种储粮模式的应用对比试验,从粮情变化、经济效益分析和玉米品质变化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智能气调+空调控温的储粮模式安全有效、绿色经济,是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可以大力推广的立筒仓储粮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进口玉米水分高、杂质多、破碎大,严重影响其安全储藏。本文从日常保管措施、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华南地区进口玉米安全储藏技术,可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了解玉米的储藏特性,总结出简便易行的保管方法.为农户搞好玉米产后保管,减少玉米产后损失,打造“无形良田”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玉米提质,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比较农户用钢制骨架小型粮仓对带果穗和脱粒玉米的储藏能力,可长期安全储藏带果穗玉米,短期安全储藏脱粒玉米;比较钢制骨架小型粮仓与传统地摊方式对带果穗玉米的储藏效果,差异显著,钢制仓储藏效果优于地摊储藏。  相似文献   

16.
玉米储藏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储粮真茵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玉米在储藏期间,主要危害真菌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新玉米清理、除杂后,采用喷雾法将水分调至14%、15%、16%、17%、18%五个梯度,于30℃恒温恒湿箱中储藏,定期取样,检测孢子数、水分、温度等指标,实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玉米储藏危害真菌以灰绿曲霉和白曲霉为主;在水分16%下,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随着水分和储藏时间增加,与其危害程度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水分17%、18%时,以白曲霉生长为主,其对储粮的危害与储藏时间和水分有明显的相关性;两种曲霉具有典型的储粮真茵生长特征,即孢子-菌丝-孢子,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孢子呈动态上升趋势,与玉米危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玉米因富含营养物质、自身胚部大,易受到虫霉等侵染,造成其品质劣变,因此玉米保质保鲜储存具有一定的挑战,为此需要明晰玉米的储存品质规律与变化。以初始含水量分别为13.04%、14.03%、14.99%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常温储藏环境(25℃)为对照研究在温度20℃准低温储存期间玉米的容重、脂肪酸值、发芽率、霉菌活动等品质与安全指标变化规律及玉米籽粒微观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20℃下,三个不同初始含水量的玉米的发芽率、脂肪酸值、容重较25℃储存环境下变化均较慢,均处于宜存范围。真菌孢子数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且与玉米初始水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相关,即14.99%的玉米储存至120d,真菌孢子数量级别已达到严重危害程度,13.04%、14.03%、14.99%玉米的安全储存期分别为180d、180d和100d。储存期间的玉米微观结构发生了渐变,即表面由平滑整齐变为凹凸褶皱,淀粉颗粒排列由结构紧密逐渐变为稀疏无序。由此可知,玉米在(准)低温储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和初始含水量是影响玉米储存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实现玉米产后保质减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玉米的安全储藏是当今粮储系统一个最大的课题之一。怎样才能保证玉米长期储藏安全过夏?我们认为保证粮质符合安全储藏标准是首要条件,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农户玉米穗储藏特性及其储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宁东部地区,以农户储藏的玉米穗为研究对象,选择原始储粮方式和示范储粮技术2种仓型,开展玉米穗储藏特性及储粮损失研究。定期测定玉米穗储藏期间的玉米粒、玉米芯的水分及玉米粒的脂肪酸值、不完善粒、容重指标,研究和分析玉米穗储藏期间霉变指标、鼠害损失、品质变化等情况。并首次提出利用玉米出籽率计量玉米穗鼠害损失的测量方法。经对比试验验证,传统储粮仓鼠害损失为10%~20%,示范储粮仓型可有效避免鼠害带来的储粮损失,同时避免因鼠害而引起的粮食霉变以及品质的劣变。对农户科学储粮试验研究,新型农户科学储粮装备研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房仓玉米的控温气调保管试验可知,气调储粮对杀虫抑菌的效果好,且在秋冬季机械通风、夏季空调控温的基础上,可实现高温高湿地区玉米的安全保管。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仓房气密性改造,把好粮食入仓的质量关,并加强对气调度夏保管仓房的粮情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