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强化比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对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注气技术强化换热的效果,采用混合模型建立了立式套管式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对不同流动状态下的注气强化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基于努塞尔数对强化换热性能进行评价,比较了不同流动状态下注气速度对换热器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气泡能够促进流场产生垂直于壁面方向的运动,提高努塞尔数并降低压降,改善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层流时强化换热效果最好,努塞尔数最大提升102%;过渡流和湍流状态下,气泡流速大小对努塞尔数和压降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污水换热器结垢导致的热阻增大、传热效果恶化问题,将声空化技术引入污水换热器中.搭建声空化污水换热器的防除垢与强化换热动态实验台,研究防除垢与强化换热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影响参数下污水换热器换热管的污垢增长特性和防除垢规律以及强化换热效果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换热管结垢量、结垢率、积垢速率及污垢厚度均随污水流速的降低而增大,最大结垢量为106 g,结垢厚度0.54 mm,积垢速率为12.6 kg/(m~2獉h);除垢率随流速及声空化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非一直增大,最大除垢率达85.7%;污水黏度对各项指标影响巨大且流速越小影响越大;换热管的传热系数及其提高百分比均随声空化作用时间、污水温度以及污垢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最大提高百分比达53.4%.故声空化污水换热器防除垢与强化换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分别以壳程流体、管程流体、管内外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瞬态换热数学模型.模型中很好地解决了顺流和逆流同时存在的问题.存此基础上借助于仿真手段对管壳式换热器的瞬态换热性能进行分析,为了减小线性化方法带来的误差以及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仿真计算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未进行线性化处理,而直接采用非线性化方程进行程序编写.仿真结果与换热器实际运行数据吻合很好,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于同类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分析.通过对换热器瞬态换热性能的分析,町清楚地了解换热器的动态换热特性,为换热器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Re数在500~15000范围内,对矩形通道内交错布置多个开孔折流板的强化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开孔密度对通道强化换热的影响,并与设置不开孔折流板通道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开孔折流板具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换热效果逐步增强;同未开孔折流板相比,开孔密度为2.51%的折流板的强化换热效果最好,在测试的Re数范围内,其平均Nu可以增加59%,最大可以提高到2倍.最后,在实验数据基础上,关联得出了一个换热准则关联式,可以用作开发新型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正交试验设计法引入水平螺纹肋片管外强化换热实验研究中的研究中,用正交设计法安排实验,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实验结果,给出肋片间隙,肋片厚度及肋顶半角对冷凝换热效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钻孔埋管换热器,桩基埋管换热器在换热性能和经济性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目前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地源热泵工程中。围绕钻孔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换热机理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南京某项目桩基埋管换热器开展了换热性能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分析了钻孔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桩基埋管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提出的传热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可较准确地计算出桩基和钻孔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相似文献   

8.
审视了强化换热及其优化设计换热系统的方法,无论是传统的强化换热方法还是场协同方法,都只片面地强调了强化传递强度而忽视了由于强化所引起的能量耗散的约束。在强化传递强度的层次上,给出了换热强度与流体中内场和外场的数学关系,通过协调不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强化热传递强度。在优化设计换热系统的层次上,给出了优化设计的热力学判据,表明了不可逆性与推动力之间的权衡,并由此得到换热器强化的优化设计温差。  相似文献   

9.
淋激式污水源换热器以其较高的换热系数,方便运行维护及消耗较少能量等优点,近些年来,广泛应用于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中。文中针对淋激式换热器换热管的布置方向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和CFD模拟等手段,对2种不同布置方式的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液膜覆盖率、有效面积率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在污水源热泵工程项目中,当机房面积比较狭小但高度空间充足的情况下,采用纵向布置换热管的淋激式换热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管内流体脉动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在一套管式换热系统上装有一动源使管内流体脉动地流动,从而达到了强化换热的目的,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流动速度下,脉动频率的变化对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不同;还发现在同一流速下,脉动频率变化对传热影响的规律,存在着最佳脉动频率值。这为改进管壳式换热器提出了一咱新型高效的换热方式。本文还对脉动强化换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水平光管和内螺纹强化管内换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建立制冷循环系统,主要研究光管和内螺纹铜管对制冷效果的影响,采用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分析方法,较准确地表现换热器管内制冷机单相和两相的换热性能,文中考虑了制冷剂的蒸发干度对制冷效果的影响,并把试验结果和kandikcar得出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内螺纹铜管的换热效果要比光管高出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内置旋流器紊流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管内置螺旋旋流器不同螺距、不同内件长度情况的换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 ,介绍了实验装置 ,阐述了实验现象 ,分析了其强化传热的机理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 ,管内侧换热系数与内置旋流器的长度和螺距有一定的关系。减小内件螺距 ,其换热性能相当于增加了裸管的长度。由于流体在管内是以螺旋状前进的 ,其离心力有利于管内温度场不均匀分布冷介质的强化传热 ,并有使温度场均匀化的趋势 ,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管内温度场不均匀程度。内件在长度方向上存在有尾流影响区域 ,其影响区域的长短与流速大小有关 ,当流速达到一定值后 ,部分内件的效果与全程内件效果相同。为高效紧凑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LNG的发展与应用,对绕管式换热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绕管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优劣将严重影响着液化工艺的水平。建立了绕管式换热器壳侧两相对流换热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换热器壳侧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缠绕角和换热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换热管管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原理性涡旋强化实验装置,测试了涡旋强化效果及典型工况的压力分布;归纳出了换热系数和阻力系数的准则关系式以及与旋流数的关联式;整理出了不同进风方案的旋流数沿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与液态铅铋合金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内耦合换热问题,本文建立了“1对2型”直通道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换热单元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S-CO2与液态铅铋合金耦合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侧S-CO2对流换热热阻远大于热侧液态铅铋合金热阻,即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整体换热更受制于S-CO2的影响,且S-CO2侧的换热强度决定了整体换热的下限。改变S-CO2侧入口质量流速比改变液态铅铋合金侧入口质量流速对印刷电路板换热器换热器单元功率影响程度更大。S-CO2侧入口质量流速每增加1 kg/s,换热功率增加335.77 kW。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液态铅铋合金与S-CO2耦合换热研究和印刷电路板换热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套管换热器湍流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换热器中强化换热管对换热性能的综合影响,笔者运用FLUENT软件,采用二维轴对称方法和k-ε模型对套管换热器的整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模拟了光管和波纹管套管换热器在湍流情况下的换热性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光管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的数值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吻合很好;与光管相比,在相同流动条件下波纹管可提高总传热系数120%,但随着Re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工程设计中常采用垂直深埋换热器的方式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单井换热量,而实际应用中部分深度埋管换热效果不佳,造成了系统工程经济性下降的问题.首先以现场热响应实验法为基础,研究了垂直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发现垂直埋管换热器随埋深变化呈现三个特征不同的换热段,且在近地段内存在热短路与热堆积现象;其次提出了以换热高效段截止深度作为垂直埋管换热器埋深的优化方法;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论证了系统工程经济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相比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地热采集技术,不断优化的能源桩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更具高效及经济优势.根据深层埋管型能源桩、桩内埋管型能源桩及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3种不同地埋管换热器的结构特点,通过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3者换热特性.结果表明,相同埋深下,深层埋管型能源桩单桩换热量及换热效率均高于传统钻孔埋管换热器;相同桩长下,深层埋管型能源桩单桩换热量高于桩内埋管型能源桩;桩基的高导热性可显著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深层埋管型能源桩的井-桩段换热比达到1.95;深井的设置不仅可以降低桩基热堆积引起的热干扰,还可以弥补换热管间距较小对换热量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换热器施工工艺,降低换热管间的热干扰效应,可有效提高换热器整体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土壤源热泵系统非稳态连续制冷工况运行情况的测试,总结了土壤温度、埋地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换热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比较了3种换热器在非稳态连续换热过程换热性能的差异.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双U形管换热器单位井深换热能力最强,是单U形管的1.05倍,是套管的1.73倍.比较了这3种换热器管内的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20.
本语文对花丝内插物在管内凝结换热的强化作用进行了理论机理分析和实验研究,旨出大空隙率花丝元件在流动阻力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使管内流动提前诱发湍流并强化凝结换热,使竖直管内临界液膜雷诺数比光管下降一个数量级,凝结换热系数比光管高3倍以上,同时花丝内插物可在低换热温差下实现高换热量,这对大量低温热源的利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将根据实验研究结果给出其模拟准则方程和较佳花丝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