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大港油田潜山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现有研究程度不足,主要是区内构造,沉积,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在以组为单位的地层格架内,以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的沉积特征,结合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上古生界的地层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对上古生界层序纵向演化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石油储量增长趋势预测对勘探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分析黄骅坳陷某探区石油勘探和储量增长历程,总结了复杂断陷盆地石油储量增长特点和规律,即储量增长具有波动起伏特点,持续增储能力较强;增长层系较多,以连续增储型、阶梯增储型油田为主;多成因峰谷相间,理论认识、勘探技术、工作量、勘探形势匹配仍能实现储量规模增长。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增长型和周期型数学模型对探区储量增长趋势和规模进行了预测,结合探区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形势,提出了较为现实的增储目标。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古近系孔店组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骅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在始新世孔店组开始接受沉积,主要发育在坳陷的南部地区,沿着沧东断裂带下降盘展布。根据区域性不整合,综合岩芯、地震、测井资料,将孔店组划分了一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叙述了各时期沉积地层的展布特征,分析了早期原型盆地结构特征,指出了构造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南部的孔店组是渤海湾裂陷盆地古近纪最早的沉积地层。孔店组分布在相向倾斜的沧东断层与徐西断层构成的地堑之中。孔店期湖盆为受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后生盆地",其边缘为构造抬升引起剥蚀形成的边缘。对这种残留湖盆边界的确定方法为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以测井资料为基础,地震资料为补充确定湖盆边界,进而进行区域的原型盆地恢复。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北大港地区古生界原油的来源,通过对该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明确了原油物性、族组分、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北大港地区原油分为2类,Ⅰ类原油来自北部地区,此类原油饱和烃含量均在50%以下,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轻重比较低,伽马蜡烷指数较低,Pr/Ph大于1,规则甾烷以C_(27)为主,C_(28)和C_(29)含量相似,呈"L"型分布,生油母质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是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的成熟原油;Ⅱ类原油来自南部地区,此类原油饱和烃含量均大于60%,轻重比较高,伽马蜡烷指数较高,Pr/Ph小于1,规则甾烷均衡分布,生油母质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而成,沉积环境为弱盐度还原环境。油源对比表明,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Ⅱ类原油与古近系泥质烃源岩亲缘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埕北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地层的地质、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将东营组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从下向上依次为:SQ1(对应于东营组东三段下亚段)、SQ2(对应于东营组东三段上亚段)、SQ3(对应于东营组东二段)、SQ4(对应于东营组东一段下亚段)、SQ5(对应于东营组东一段上亚段下)、SQ6(对应于东营组东一段上亚段上),并对各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及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薄互层由于井距较大且单井资料较少,对于储层的预测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为研究目标,通过使用三维建模技术与地震属性、地震反演资料以及测井资料相结合,在横向上融合了地震资料的空间结构以及钻井描述、在纵向上对反演数据进行分析,在纵向上进一步描述了储层特征,这一种三维建模的方法作为砂泥岩薄互层的预测较为适宜。通过对该区块进行建模评价后认为,区块收到沉积相因素影响的薄互层较为发育,适宜使用井震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储层的地质建模。通过对岩相模型进行横向上以及纵向上的进度分析,最终优选处了与地质认识想符合的岩相模型。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中坳陷地表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大部分为碳酸盐岩直接出露,岩溶、裂缝发育,导致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地震波场复杂,构造成像困难。由于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采用三维地震方法成本太高,效果不明显,加之实施难度太大,因此,针对该区地表及地下复杂地质情况,采取先优化设计二维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线三炮宽线观测方式进行采集。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大大提高了资料信噪比,改善了资料的品质。该方法对喀斯特地貌发育且碳酸盐岩裸露区资料采集有很高的技术性和实用价值,为此,本文就对宽线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在桂中坳陷地区的具体应用进行浅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绥滨坳陷源岩、储层、盖层、运移条件、圈闭条件及成藏模式的综合研究,认为绥滨坳陷城子河组地层为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套地层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广,暗色泥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达到了成熟~过成熟阶段,应以生成天然气为主;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砂岩储集岩;发育了相对较好的区域性盖层;目前共发现圈闭14个,圈闭条件较好。研究结果证明,绥滨坳陷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最有利含天然气远景区位于新房凹陷、炮校凸起和南大林子凹陷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多年野外工作经历,以松辽盆地为例,分析研究了断陷盆地与坳陷盆地内聚煤带分布规律以及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为未来继续向深部及边缘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一些粗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湿储技术是强化天然气低压存储的有效手段,一些重要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天然气在炭材料上湿储的机理、技术特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鹤岗盆地煤层气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鹤岗盆地煤层厚度及分布、含气量、物性、保存条件等综合研究认为,鹤岗盆地整体上呈现由盆地边缘向中部煤层厚度逐渐变大、储层物性变好、保存条件变优的特征。笔者参照煤层气地质选取评价标准,结合鹤岗盆地成藏条件的差异性,建立了鹤岗盆地煤层气有利勘探区评价标准,将其划分为最有利、较有利、较差三个级别的煤层气勘探区,指出了南山、鸟山以及新一矿大部分地区为最有利煤层气勘探区,为煤层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反应器气固传热面积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流化床反应器内发生气固反应时间的传热机理,认为气固间的传热面积包括两部分,即气泡内所含颗粒的表面积与一气泡和泡晕间的有效传热面积 ,据此首次导出了气固传热面积模型A=u0-umf/22.26db0.5-umf[4.5unf ρgCpg/db 5.85(λgρgCpg)0.5g^0.25/db^1.25]LmS/a将该模型 应用于半间歇的裂化催化剂烧炭再生过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模型预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黄新会  蒋金宝  杨学智 《大氮肥》2011,34(3):145-147
介绍焦炉气的产生和利用现状,对焦炉气生产合成氨的典型工艺进行分析比较,对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两套装置利用焦炉气生产合成氨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案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配制的电解质熔盐组成为:KF(60%)、HF(40%).在100±5℃温度范围内电解该熔盐可制得氟气。将所制备的氟气经纯化处理后与鳞片石墨粉在500℃进行15h的反应,成功地合成制得了氟化石墨,其真密度值为2.549/cm3,含氟量为56.5%,F/C值为0.82。与石墨原料的X-射线衍射谱峰相比,所合成的氟化石墨的(002)衍射峰强度变弱,而(001)和(100)峰变宽。氟化石墨在波数1219cm(-1)和1350cm(-1)附近有F—C共价键红外光谱吸收峰。  相似文献   

16.
宋晓娜 《大氮肥》2021,44(1):70-72
以合成氨膜提氢尾气为原料,根据气体压力、成分条件,采用低温液化精馏技术,将膜提氢尾气中的绝大部分甲烷提取并加工为管道天然气产品,通过管道输送方式就近并入天然气管网,从而解决合成氨提氢尾气利用不充分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小型超高温燃气窑的性能和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超高温燃气窑可以达到的技术指标,并详细说明了超高温燃气窑炉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仲堪 《大氮肥》1996,19(3):224-227,236
用定温还原迎头色谱法和程序升温还原法,对加与不加稀土的两种转化催化剂的还原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温度对还原性能有明显影响,两种催化剂的还原均按两种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即低温时遵循速度控制-成核作用机理,高温时按瞬间成核-收缩球模型进行,稀土对转化催化剂还原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增加催化剂中核化中心数目,其次是降低还原活化能,RE2O3以对转化催化剂还原的促进作用具有持久性,经高温氧化后此促进作用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煤的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超临界萃取原理、溶剂体系、萃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萃取动力学、萃取产物的结构分析,以及影响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当前煤超临界萃取研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A grid model describing the gas flow and interchange in the grid zone of jetting fluidized bed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is model, longitudinal gas 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the jet and annulus are calculated. The longitudinal ga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s also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a jetting fluidized bed with an inside diameter of 50 mm at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 jetting fluidized bed with an inside diameter of 80 mm at high temperature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has shown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files can be qualitatively predicted by the grid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grid zone depends on the gas exchange between the jet and the annulus, and the net gas flow from the jet to the annulus. The gas exchange rate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let gas velocity from the nozzle. The present study is thought to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grid gas behavior in the jetting fluidized bed coal gasifi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