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云  赵自斌 《辽宁化工》2013,42(2):152-153
为了很好的了解页岩气藏的生产动态特征,应对页岩气藏渗流机理进行研究。页岩气藏属于非常规气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吸附解吸现象。在研究水平井的渗流特征时一般使用点源函数的方法,页岩气水平井主要是在点源函数中考虑到一些页岩气所具有的特性,如吸附解吸现象。由于页岩气藏一般都采用水力压裂方法来进行开采,且页岩层较易破碎形成裂缝,近年提出了一种三线性流模型来描述页岩气垂直裂缝水平井的流动规律。随着对页岩储层结构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对三线性流模型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页岩气的运移过程和储存空间的多样性导致了其渗流过程的多样性。按照裂缝和基质双重介质模型,页岩气从基质解析扩散到裂缝中,然后通过达西渗流渗流到井筒。但是考虑页岩气渗流的复杂性和模型求解的难度,一般要对页岩气渗流过程进行简化,从而也使得对渗流过程描述不完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一种新的数值解的求解方法——在页岩气双重介质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吸附、扩散和裂缝中的达西渗流,建立相应的渗流方程组,用matlab对方程组进行求解,解决了偏微分方程组求解困难的问题。同时,本文也引用了表观渗透率的概念——描述扩散作用,同时它也对方程进行了相应的简化。研究结果表明,matlab求解结果与实际吻合,更能准确的描述页岩气渗流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页岩的储层特征,从页岩不同尺度渗流机理、CO2/CH4竞争吸附原理及CO2-水-页岩相互作用机理着手,分析了超临界CO2在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中的作用与优势,最后指出了超临界CO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在技术经济性、设备研发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拟一阶动力学、拟二阶动力学及双一阶动力学模型来进行页岩气逸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发现双一阶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页岩气的逸散过程,通过使用校正的AICc来代替R2从而更精确地确定最佳拟合模型.双一阶动力学模型拟合的最优化表明孔隙中的扩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较快的大孔扩散以及较慢的小孔扩散阶段,而且内扩散是控制页岩逸...  相似文献   

5.
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是指那些聚集在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页岩气属于非常规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与常规的气藏相比,页岩气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因此,其高效的开发也必须使用特殊的开发技术,我国页岩气开发潜力巨大,但页岩气研究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页岩气的开发刚刚起步,本文介绍了页岩气资源的分布状况、页岩气成藏机理,吸附与解吸机理,从页岩气勘探技术、开发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页岩气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页岩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FY油层区块在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和初期产量递减快、稳定产量低、采收率低的开发特点基础上,针对其暴露出开采矛盾。提出了针对性地治理措施。为以后继续开采FY油层增加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页岩气及其吸附与扩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当前能源消费的迅速增加,常规天然气资源短缺,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资源潜力大和低碳排放等优点,加之美国和加拿大成功实现商业化开采,因此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近年来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作为重要的页岩气开采国家,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部分页岩气田也已经实现商业化生产。由于页岩的致密和低渗特性,导致页岩气的开采难度较大。页岩的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扩散研究,对于气藏产能的评估及其高效开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以及页岩的孔隙结构,综述了储层中页岩气吸附、扩散与渗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分子模拟方法在页岩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页岩气相关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页岩气是一种潜在资源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特点是范围广、气层厚、含气量大,页岩气井可长期地以稳定产气。近些年来,严峻的能源紧张形势和能源价格的快速增长,使页岩气资源在全世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纵观世界各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跟踪了中国页岩气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页岩气发展趋势,以早日实现页岩气在中国商业性开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大量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简要概括了页岩气的形成条件,进而对我国形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描述,资料表明,我国页岩气资源技术可采储量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拟合页岩气吸附实验,研究了经典的langmuir模型,发现其局限性。为了弥补langmuir模型的局限性,相继列举了数个页岩气吸附模型如EL模型、双langmuir模型、BET模型和D-R模型等,各个模型都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需要根据特定的条件,选择合适的页岩气吸附模型才能更精准地拟合页岩气吸附实验。  相似文献   

11.
页岩气是指以吸附和/或游离态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我国页岩气资源量十分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本文主要从与页岩气开发相关的储层物性评价,渗流机理和产能评价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为页岩气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叶松  肖利 《辽宁化工》2014,(11):1424-1426
能源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一致认为要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寻找替代能源。从我国油气总体发展的情况来看,积极寻找天然气后备资源已经提上日程。我国地域范围内广泛发育着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地层,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与富集条件,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永川地区H202井区是我国首批4000 m以深的页岩气先导试验区.该井区目前已完成测试井8口,测试产量6.02~15.4×104 m3/d,目前均投入生产.本文通过对H202井区已投产气井的生产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永川地区H202井区的生产特征.并通过递减拟合对气井初期采用控压配产的生产制度进行探讨:采用控压配产的...  相似文献   

14.
黄思良 《广东化工》2013,(9):104+75
近年来,世界主要资源国都加大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页岩气矿藏的形成和特征决定了页岩气开发具有独特的方式,其关键技术是水平井技术和压裂技术。我国页岩气资源广泛存在,目前虽然存在勘探、开发技术困难和环保压力,但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操茂  舒鹏 《中国化工贸易》2013,(10):325-325
本文介绍了页岩气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富集机理等,认为不同阶段、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都可能会在泥页岩中滞留形成页岩气;页岩气生气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干酪根的类型和有机碳含量;吸附态的赋存状态是页岩气聚集的重要特征。我国页岩地质结构特殊复杂,需要根据我国具体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更加合理的进行开采。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和成气过程的研究现状,说明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是煤层气的2种主要成因类型,且煤层气生成过程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为辅。通过分析不同煤化度煤层气的生成过程,说明在整个煤化作用过程中煤层气的生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由植物遗体转化为泥炭阶段、褐煤转型阶段、长焰煤~瘦煤转化阶段以及贫煤~无烟煤阶段。从煤化度角度阐述了不同煤化度煤层气的贮藏特性,即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差异影响了其吸附成藏、解吸、渗流及产出的整个过程;煤吸附CH4的能力随着煤化度的增加呈现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最后分析了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存在成藏差异的原因,说明煤化学结构、煤物理结构以及成煤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差异是导致不同煤化度煤层气富集成藏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页岩气主要赋存在页岩孔隙中,页岩发育着大量纳米级孔隙,页岩气微观的赋存特征是深入认识页岩气富集和开发规律的关键。采用了Accelrys公司的Materialsstudio分子模拟软件,建立在能够表征页岩气藏孔隙结构的有机纳米孔隙结构,用分子动力学(MD)和蒙特卡罗方法对页岩气在纳米孔隙中的赋存状态进行模拟,超临界条件下甲烷表现出明显的单分子吸附特征,游离气比例随孔径增大而增大。基于分子模拟的赋存特征从绝对吸附量与相对吸附力的差异和吸附相占据孔隙体积两方面对储量计算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在含气量一定的条件下,游离气和吸附气所占比例明显受比表面积和压力的控制,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常进  许可  易新斌  刘臣  赖建林  王天一 《应用化工》2023,(10):2920-2923+2928
综述了当前主要的压裂液对页岩储层造成的伤害情况,重点分析了页岩储层结构和孔喉特征与压裂液水力尺寸的匹配情况,总结了压裂液对页岩储层造成伤害的类型和原因,包括压裂液对储层的敏感性伤害,压裂液返排时对渗透率的影响,压裂液对油气扩散和解吸的伤害,提出了未来页岩压裂改造过程中降低储层伤害的技术方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吸附剂种类、生物吸附机理、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以及重金属离子解吸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阐述了生物吸附重金属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