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丽  洪波 《中国给水排水》2014,(22):146-148
采用混凝沉淀/臭氧/接触氧化组合处理工艺对天津某制药厂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规模为500 m3/d,处理后的废水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12/356—2008)三级标准。调试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选用合理、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可靠,还为后期的提升改造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铁炭微电解/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曝气铁炭微电解滤池/两级水解酸化/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麻醉药原料生产废水。结果表明:当控制铁炭微电解单元的进水pH值为3,反应时间为2 h,Fe∶C(体积比)为1∶1,气水比为10∶1,一级水解酸化、二级水解酸化、厌氧及好氧单元的HRT分别为2、2、2及1 d时,铁炭微电解及二级水解酸化单元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较大改善,BOD5/COD值由0.11提高到0.50,该条件下的最终出水COD为176 mg/L、NO3--N为7 mg/L、色度为5倍,总去除率分别为99.18%、99.13%和99.41%,出水水质达到了《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4—2008)。  相似文献   

3.
臭氧/生物法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制药废水的水质特点,通过臭氧预处理将制药中间体大分子氧化为小分子后,采用絮凝沉淀/兼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可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介绍了废水处理系统的组成、各个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及运行操作方式。调试运行结果显示,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抗生素制药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废水分质分流和高级氧化/混凝沉淀/生物法处理工艺,高浓度废水经预处理后再与低浓度废水混合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工程实践表明,在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程刚  李艳  刘静 《中国给水排水》2007,23(21):89-92
采用混凝/生物微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压缩机生产混合废水,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处理的除磷效果显著,生物微电解可大幅度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中温(30℃左右)条件下,生物微电解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8.5左右、容积负荷为1.83~2.32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35%以上;接触氧化反应器在进水pH值为6~7、容积负荷为2.65~4.0kgCOD/(m^3·d)时,对COD的去除率〉80%。组合工艺对COD、SS、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4%和99%。  相似文献   

6.
采用催化内电解/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混凝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经催化内电解预处理后,对COD的去除率达61%,B/C值由0.1上升到0.3以上;系统对进水水质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且对COD、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95%,对TP几乎能全部去除,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该工艺处理费用仅为1.61元/m3。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微电解/厌氧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难生物降解的化学制药废水.结果表明:微电解/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可大大提高化学制药废水的可生化性,其BOD_5/COD由0.13增至0.64.在SBR处理系统中,当污泥负荷控制在0.5 kgCOD/(kgMLSS·d)、曝气为10~12 h时,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污泥增长速率约为1.5 kg/(m~3·d).  相似文献   

9.
微电解-混凝-SBR法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微电解-混凝-SBR串联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微电解-混凝(作为SBR工艺的预处理)能提高该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使COD、酚、氰等污染物也得到了部分去除;预处理的适宜参数为:进水COD=1700~2400mg/L、pH=3.0~3.2、微电解柱的水力停留时间(HRT)=55~65min、Fe/C=1:1.5;经微电解-混凝-SBR串联工艺处理后,出水中酚、氰、COD、氨氮的浓度分别小于0.5、0.5、100、15mg/L,总去除率均在90%以上,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13456-92)。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浅层气浮/微电解/生化/过滤法处理广济药业维生素营养药类生产废水.系统对进水水质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浓浆经浅层气浮/微电解预处理后,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69.04%;系统最终出水水质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89.92%,部分指标如SS、色度、氨氮等达到了二级标准,对总磷的去除率达99.5%,彻底解决了现有工艺中经多效蒸发后存在难以处理的浓浆问题.同时处理费用由30 ~ 50元/m3降低到5.365元/m3.  相似文献   

11.
微电解/接触氧化/稳定塘处理猪场废水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生物微电解—接触氧化—稳定塘工艺对某养猪场的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在进水COD为10500mg L、氨态氮为188mg L、总磷为271mg L的条件下,处理出水的COD<100mg L、氨态氮<15mg L、总磷<0.5mg L,完全达到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铁屑和活性碳预处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V(Fe)∶V(C)、处理废水的体积、pH值四个因素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时,对COD去除影响程度排序为:处理废水的体积>水力停留时间>V(Fe)∶V(C)>pH值。  相似文献   

13.
絮凝沉淀/UASB/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絮凝沉淀/UASB/接触氧化工艺在天津某制药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处理出水各项指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标准.四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选用合理、运行稳定可靠、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微电解/UASB/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染料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染料废水的特点,采用了微电解/UASB/生物接触氧化为主体的组合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为120 m3/d。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5 000~5 500 mg/L时,处理后出水COD<500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北方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布洛芬(OTC)生产的污水处理工程为例,通过中试试验,分析了臭氧加铁屑氧化技术对好氧池出水的处理效果,并采集了中试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为污水处理厂后期改造和调试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传统ABR改进为复合式ABR(HABR),并采用HABR/混凝/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重点考察了HABR的处理效果以及混凝工艺位置的选择.结果表明,通过在ABR中增设填料层、合理分配各反应室的上升流速和增加污泥回流,明显提高了其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将混凝工艺置于厌氧和好氧工艺之间,从处理效果和成本方面考虑都是最有利的;当印染废水的COD为400~500 mg/L、色度为500~600倍、SS为200~250 mg/L时,组合工艺对COD、色度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5.4%、95.6%、90.9%,处理效果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7.
强化混凝与臭氧预氧化强化处理微污染水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源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常规过滤效果明显降低,采用强化混凝和臭氧预氧化可强化过滤效果,但二者的强化机理不同。强化混凝是通过对污染物的吸附等作用,使小颗粒浊度物质、溶解性有机物、UV254得到有效去除;臭氧预氧化则是通过改善粒径相对较大的颗粒物的表面性质来强化过滤效果。臭氧预氧化会使有机物的结构发生改变,但其必须与其他分离工艺(絮凝、沉淀、过滤等)有效结合,才能强化去除污染物。滤后水的THMFP都较进水有所升高,其中臭氧预氧化强化过滤后的THMFP升幅最小。  相似文献   

18.
微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假发制品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了微电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色度高、酸性大且可生化性差的假发制品废水。工程实践表明,微电解工艺作为预处理系统,不仅收到了良好的脱色效果,还显著地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了运行成本,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微电解/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日用化工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微电解/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高浓度日用化工废水的工程设计、调试及运行情况,经处理后出水各项指标优于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一级标准(第二时段),且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  相似文献   

20.
某电镀废水处理回用改造项目,采用TMF+RO处理工艺实现废水再生回用,回用率为60%。剩余40%的浓水通过铁炭微电解/Fenton氧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