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苏氯碱》2009,(6):40-40
二氧化碳的特征 二氧化碳又称碳酸气或碳酸酐,化学式为CO2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它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的气体。它的密度是1.977g/L(相对密度1.53,以空气的平均密度1.29g/L为基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生成碳酸,它也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液态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没有可燃性,一般不支持燃烧,但活泼金属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点燃的镁条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用碳酸丙烯酯(以下简称碳丙酯)吸收二氧化碳技术,已在天然气、合成气、制氢工业等部门的气体净化上得到了发展。国内也于78年在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厂中开始应用。二氧化碳溶于碳丙酯系属典型的物理扩散过程,因此表征分子扩散特性的扩散系数就成为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研究中的基础数据,也是工业化时不可缺少的设计数据。就碳丙酯脱碳工艺而言,二氧化碳扩散系数包括在气相中和液相中两种。这两种实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 CO_2俗名碳酸气,又称碳酸酐和碳酐。是无色无臭不助燃的气体,有酸味。密度1.977,比空气重1.5倍。溶于水,部分生成碳酸。能被液化成液体二氧化碳,密度1.101(-37℃),沸点-78.5℃(升华)。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而凝固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化学性质很稳定。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体  相似文献   

4.
CO2与胜利稠油相互作用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在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主要利用PVT装置、萃取装置、特制高温高压反应釜等实验设备,从CO2在原油中的溶解性能、CO2对原油极性与组分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研究了CO2与原油作用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CO2分子没有和特超稠油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主要是通过溶解稀释降粘、萃取降低沥青胶质胶束尺寸以及气泡降粘作用等物理化学作用影响特超稠油的胶体体系性质。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CO2)是造成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被排放到空气中,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碳资源,把CO2存储及资源化回收转化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电化学还原的实质就是利用电子的得失来实现CO2的还原.作为电化学还原的电极材料,纳米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正电性可作为高活性的催化剂和气体吸附剂.纳米粒子尺寸...  相似文献   

6.
甘氨酸(C2H5NO2)是氨基酸系列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种,白色单斜晶系、六方晶系晶体,或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有特殊甜味,是人体非必需的一种氨基酸,在分子中同时具有酸性和碱性官能团,在水溶液中为强电解质。在强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基本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而且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通过水溶液酸碱性的调节可以使甘氨酸呈现不同的分子形态。  相似文献   

7.
氧化钡(BaO)     
正1)性质。无色立方或六角形结晶。工业品为白色或灰色粉末,并含有少量的硅酸钡、碳酸钡、碳和有机物等杂质。溶于酸,不溶于丙酮和氨。易溶于碱金属的氯化物或硫酸盐的熔融液中,但不发生复分解反应。溶于水。露置于空气中,与水和二氧化碳剧烈作用生成氢氧化钡和碳酸盐,同时释放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直至赤热。有毒,易燃。  相似文献   

8.
陈绍云  张永春  王新平 《化工学报》2012,63(11):3700-3706
引言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提高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据文献报道[1],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3.67万亿吨CO2,现已排放近半。CO2是种宝贵的碳资源,若加以充分回收利用,既能减轻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在2020年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后,减少碳排放成为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的主要目标。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碳在空气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在工业上具有原料易于获得、自然条件下存量大等优势。如果能回收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通过反应制备成可以再次利用的新物质,不仅可为有效地减少碳排放提供新的思路,也能使二氧化碳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二氧化碳的还原转化,本文阐述了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富集方法及其还原转化思路。并根据各个研究对原料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直接转化、电催化、光催化、人工光合作用、酶法等,对近两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综述了其制备方法及研究成果,为还原及利用二氧化碳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夹带剂在超临界CO2萃取中的作用和原理,分析了夹带剂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体积及特殊分子结构等性质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影响,总结出夹带剂性质对萃取率的变化规律:夹带剂的分子极性越大,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越大;夹带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的增大,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减小,萃取率减小;夹带剂中易形成氢键的特殊分子结构,可提高萃取率。  相似文献   

11.
钱伯章 《国外塑料》2011,29(2):71-71
德国Fraunhofer环境、安全和能源技术研究院(UMSICHT)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1月3日表示,将黄色染料粉末溶于超临界CO2中,CO2可转換成塑料,他们正在试验如何将二氧化碳用于浸渍塑料,在过程中,可望导致新的应用,从有色隐形眼镜到抗菌的门上手柄。  相似文献   

12.
二苯碳酰二肼CO(NHNHC_6H_5)_2在分析上有广泛的用途:如用以比色测定镉、汞、铅等金属离子;借显色反应定性检验镉、铬、铜、铁、汞等离子;在以汞量法测定氯化物及氰化物时用作吸附指示剂,及在滴定重铬酸盐时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等。是白色或浅玫瑰色的细小结晶,能溶于热酒精、丙酮、冰醋酸,微溶于热水,在醇中的溶解度为1:100,不溶于氯仿及乙醚。露置于空气中,慢慢变为粉红色,故须避光密闭保存。二苯碳酰二肼是由苯肼与脲素反应而成,反应式如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CO2的减排成为热议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而CO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重要手段.就地质CO2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做出简要介绍,包括油气藏封存CO2技术,煤层封存CO2技术,...  相似文献   

14.
德国Fraunhofer环境、安全和能源技术研究院(UMSICHT)的研究人员于2010年1月3日表示,将黄色染料粉末溶于超临界CO2中,CO2可转换成塑料,他们正在试验如何将二氧化碳用于浸渍塑料,在过程中,可望导致新的应用,从有色隐形眼镜到抗菌的门上手柄。  相似文献   

15.
涤纶织物通过壳聚糖整理能获得永久性抗静电效果,这为壳聚糖在染整行业中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壳聚糖分子上大量的羟基和氨基等强极性基团的存在可使壳聚糖分子具有很高的吸湿性,在纤维表面形成连续的水膜,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和纤维中存在的电解质提供了溶解场所,从而间接地提高了表面电导率。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一种新的CO2封存利用方法——二氧化碳的氨化矿化合成三聚氰酸等固体产品。从原料、工艺、能耗、固碳能力及产品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该法的优点,得出该技术不仅能够封存CO2,而且使CO2得到增值,形成CO2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它也是一条煤清洁利用的低碳、低成本的产业路线。  相似文献   

17.
CO2(二氧化碳)的有效固定是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固定CO2并获取高附加值产品的两种稳定途径:化学固碳(矿化生成无机化合物、化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固碳(培养系统、筛选指标和固定效果)。最后指出了固碳过程可充分利用炉渣、烟气和市政污水,并对有效固定CO2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这个世界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种声音是建议将CO2埋入地下,即螯合处理法. 然而,Georg Menges教授认为此法不妥.他认为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设法利用空气中多余的CO2加工塑料.  相似文献   

19.
压力对CH4/CO2重整制取合成气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i/CeO2-Al2O3为催化剂,考察了压力对CH4/CO2重整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压力不仅使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率降低,并由于积炭的加剧致使催化剂的失活速度加快。提高原料气中CO2与CH4摩尔比,气体空速,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减缓催化剂的失活速度。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消碳能力强的O2同样可以提高催化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CO2气源丰富,向油层中注入CO2,其溶于水后呈酸性,它的酸化作用使储层渗透率提高,解除地层堵塞,从而提高生产井的产能。在CO2气源丰富的地区广泛采用CO2驱,是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油田开采方法。交替注水和CO2可以减弱沿某些高渗透带的气窜,从而提高驱替效率,也是提高采收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