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锦16块西部合采区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到水驱双高开发阶段,具有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淹严重,吸水不均,挖潜难度大的特点。本文首先研究了锦16块西部合采区油水运动规律,然后用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锦16块西部合采区宏观含油饱和度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平面、纵向分布;分析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水淹规律;划分剩余油的类型和比例,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浩口油田在1987年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后,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在井区合采合注的情况下,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利用小层精细对比技术,进一步细分开发层系和开发小层,并结合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分析纵向上剩余油分布情况,对油田目前开发特征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来挖潜低渗层剩余油,提高油田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3.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规律厂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以油藏地质和油藏精细描述为基础。以油藏动态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为依据,应用大规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宏观剩余油的分布。以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为例,阐述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技术。  相似文献   

4.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有:应用密闭取芯资料研究剩余油、应用新钻调整井资料研究剩余油、应用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应用油藏监测资料研究剩余油、应用沉积微相研究资料研究剩余油,应用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半定量化研究剩余油等,定量研究剩余油的分布方法主要是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梁11断块纵向上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再加上长期大段合采合注,层问干扰严重,剩余油零散分布,提高采收率非常困难,通过使用先进的PND测井技术寻找潜力层和强化精细注水工作,不断挖掘层问干扰型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剩余油的发展情况,研究剩余油的目的、内容及必要性。并且以葡北三断块为例对其石油地质储量进行核算,其结果与上次的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原来的含油面积是针对整个断块而言的,在本次计算中采用分单元圈定含油面积。之后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包括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类型低效无效循环体分布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同井网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四类井分布状况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根据砂体类型、韵律类型、不同沉积微相及所处位置,选择解剖井区,进行剩余油分类研究。最后在剩余油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每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别提出挖潜方法,提高井网的利用率,改善储层的动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唐家河油田馆陶组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综合含水高达97.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5.1%,随着开发过程的不断深入,面临的开发问题更加复杂,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挖潜难度增大。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已经成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由于沉积微相是控制油水平面运动和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单元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沉积特征造成横向和纵向上非均质性,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对小层沉积微相、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隔夹层的分析,结合动态资料,做出四个小层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将剩余油分为三个类型,分别分析了它们的剩余油潜力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指导此区块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科学实施。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胡状集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其内部剩余油具有"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针对胡12块油藏地质特点、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利用3.5维地震剩余油综合预测技术对胡12块进行剩余油预测,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对断块油田在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是个重要课题,尤其对于小断块,由于含油面积小,剩余油储量小,对其的挖潜就更难。本文对文南油田文99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并论证了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性。为小断块的综合调整,挖潜上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陇东侏罗系油藏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套破井多,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状况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稳产难度大。本次研究采取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1多油层叠合区纵向上原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未动用的非主力层剩余油富集;2注水开发的层状、块状油藏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边部低渗区、注水滞留区;纵向上主要分布油藏内部未水驱的微构造高部位;3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受底水影响大,纵向上分布在油层顶部及构造高部位,平面上分布在隔层发育区、套破井连片区及边部未动用区;4分部范围小、厚度薄、数量多的小油砂体,由于注采井不完善,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富集。确定油田稳产确定潜力区,并开展不同时期不同油藏优化稳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老油田稳产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对油藏的控制能力与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采用为基础,以油藏动态及动态监测资料分析为依据宏观剩余油的分布。油藏数值模拟法能够全面应后,能够得到油藏地下剩余油较精确的定量描述综合研究方法,以油藏地质再认识和油藏精细描述,应用大规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手段综合研究用各项动静态资料,经过油藏静态和动态历史拟合  相似文献   

13.
宁夏老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同时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套损严重,造成储量失控,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认识剩余油,挖掘剩余油"已成为高含水期老油田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老油田剩余油富集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AF油田是典型的窄条状边底水油藏,目前由于高含水及套损影响,油田处于低产、低效状态,开发调整难度大,剩余油分布复杂。老油田开发后期调整的基础和核心是弄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借鉴他人经验并结合自身油田实际形成一套适合同类油藏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即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以新老井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油藏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手段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剩余油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总体上遵循由点及面,再综合评价的过程。最后根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的特点进行调整策略研究,为同类老油田的开采和调整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马厂油田属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2.01%,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进一步实现老油藏的持续稳产,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认识是关键,尤其是厚油层层内隔层的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不清,隔夹层对油气运移、水淹级别的影响缺乏了解,导致剩余油分布和流体性质变化规律认识不明确。从近两年剩余油监测资料运用效果表明,油藏在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跟生产实际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着油藏开发。  相似文献   

16.
当低渗透油田开采阶段进入后期之后,研究剩余油的分布问题成为了一个十分终要的课题。大庆油田一类区块二次采油进行水驱开发,进入后期之后,含水居高不下,为了保证油田稳产,改善开发效果,有必要对该区块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分微相平面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油田综合调整,挖潜上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储备。  相似文献   

17.
中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老油田增产挖潜的重要目标。油层宏观地质、微观储层的非均质性、流体的性质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垦71断块东二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比较精确的油藏模型,模拟剩余油的分布,为后期的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曙1-27-454块是典型的超稠油油藏,采用直井正方形井网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研究中通过精细地质体刻画认清储层及油层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明确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区块下步综合调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曙光油田曙三区经过20多年的注水开发,现处于"双高"开发后期,油层储量动用不均,水驱动用效果差,油层水淹严重,零星分布的剩余油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针对目前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曙三区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注采结构的综合调整,从而挖掘剩余油潜力,使老区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20.
W13西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认识难度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剩余油认识,找准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改善油藏后期调整挖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对目前已高含水开发期的W13西油藏加大剩余油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目前先进、适应于此类油藏特点的剩余 油监测技术进行测试,进一步深化和了解分类储层剩余油分布,以此作为下步精细注采调整挖潜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油藏采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