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城中村改造途径探讨——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保障、组织协调、科学规划与市场引导缺一不可.武汉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采用政策引导、均衡利益分配等措施,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中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最后的堡垒,对城中村进行空间、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结构性乃至系统性再造是特大城市\"十三五\"期间面对的历史性挑战。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多种模式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排斥性\"、高成本、低效率、逆垄断、不可持续等,中国特大城市迫切需要建立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中国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架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提出特大城市需要并可能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可支付健康住房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极大降低特大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成本,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现象.本文对石家庄城中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最后阐述了如何防止新的城中村产生.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在一段时期内城中村问题尤为突出,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启动较早,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研究回顾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历程,将其进行阶段性划分,总结其改造特征与成效,并为改造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认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应注重改造的综合效益,以社会效益提升为导向,注重保护城中村的原有价值,同时注重为弱势群体生活需求提供合理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着重针对亟待进行改造的城中村进行实证调查,探讨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产生的背景和形成机制,剖析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本文以青岛市李沧区的两个社区的改造为例,展开研究。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政策和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城中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不同的省份以及地区都普遍存在。其实城中村就是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把某些距离旧城区比较近的的村庄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而这些村庄就属于城中村。本文从我国当前城中村改造现状入手,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一些城中村改造措施和手段,以期能够的实现城中村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城中村”的改造工作日趋重要,但改造过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阻碍作用,需加强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对“城中村”改造的困境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9.
1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城中村"改造与社会资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社会资本是"城中村"改造的奠基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采用"发现、创造、联结"策略来积累社会资本,同时,还需关注"城中村"现有的制度规范、关系网络、居民参与和信任等四个决定"城中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改造可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市2000年"五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揭示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结合社区案例的实证调查分析,从就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上海流动人口聚居区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集中安置3个类型。通过现场察看以及对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自发聚居区居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缺乏,聚居者之间沟通较少,社会矛盾突出;简易安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尽管物质条件简陋,但管理规范、配套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群体之间有较强的认同感,聚居区治安状况、邻里融洽度均较好;而集中安置的聚居区居住环境较好,服务设施完善,且聚居人员文化背景趋同,较易形成认同感,该类聚居区已成为未来改善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状况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16.
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创造价值。论文认为,城中村改造应确立动态平衡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的基本原则,遵循改造后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和实现利益的重新均衡的衡量标准,有效地协调并满足包括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其村民)、开发商、外来暂住人群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最后,论文尝试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城中村改造核心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分析,探讨了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制定有利于城市遗产保护的社会政策,通过规划控制强化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保护手段,以及推动市民参与的保护运动等方面,探索在都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城市遗产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上海旧区改造政策变化对城市居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读上海市在两轮旧区改造中的相关政策,从旧区改造对象、旧区土地管理政策、原住民安置方式、重大工程配套商品住宅措施、城市规划管理办法、“鼓励回搬政策”的演变、公众参与进程这七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具体案例的阐述,分析其对城市居住构成中发展动力、内外部的空间布局及物质形态、主体构成以及自主选择权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这一影响过程提出旧区改造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面向农民工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研究——杭州农民工基本住房状况调查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民工住房难问题已经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850位农民工住房状况的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了杭城农民工群体状况、住房现状、住房意愿等的第一手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案例研究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了在杭农民工住房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城市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判断提供依据,并为深层次理论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住房系统的运作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我国城市规划、住房规划理论和方法与时俱进。本文构建了我国住房分市场动态变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上海市两个案例住宅区1994至2005年住房分市场动态变化驱动力的实证研究表明:影响不同区位、不同层级城市住房分市场动态变化的供、需因素复杂多样,在不同层面上广泛地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区域甚至国际发展变化的趋势、城市规划控制和土地供应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住房分市场动态变化的研究对我国市场化体制下的城市住房规划理论和方法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住房需求的评估和住房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