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煤矿机械》2016,(1):110-112
采用计算机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对高分选密度旋流器和常规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对象包括旋流器内部流场的三维速度和零位线。从理论上对高密度分选原理给出了形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旋流器一次分级只能得到溢流和底流两种产品,造成产品粒级范围太过宽泛,达不到精细分级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双溢流管结构的多产品旋流器,建立了流场模型,利用流体力学多相流理论,对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内外双溢流流场分布特点,获取了流场和空气柱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对底流口、溢流口结构参数对旋流器内空气柱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旋流器内空气柱直径随着底流口和溢流口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当内溢流管直径小于底流口直径时,空气柱较为紊乱。研究结果对分析空气柱影响涡旋运动及优化旋流器结构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是一种先排矸的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文章阐述了采用不同的湍流模型对先排矸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选用RSM模型进行了流场模拟,并与相同工艺条件下的DWP重介质旋流器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入介口倾角对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影响的规律,采用PIV测试技术和CFD数值模拟技术对倾斜入介口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倾斜入介口重介质旋流器内部的三维速度普遍高于传统重介质旋流器,有利于设备节约能耗;当入介口倾角在85°左右时,重介质旋流器内部的流场最优,为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优化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雷诺应力模式(RSM)模拟多锥体水力旋流器流场,分析多锥体水力旋流器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及径向速度的分布,发现多锥体水力旋流器的第二锥段具有稳定其流场的作用,因此与单锥体水力旋流器相比,多锥体水力旋流器的流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分离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动态水力旋流器具有分离效率高、压力损失小、处理量及处理量变化范围大等优点,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除尘和油水分离设备.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利用流体力学FLUENT对中心进料式动态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可以准确地反映流场内部情况,从而对动态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效果及其性能进行预测并指导设计旋流器结构,为动态水力旋流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峰  邵涛  罗时磊  徐延枫 《煤炭学报》2009,34(8):1115-1119
采用Fluent软件,选取SKE/DRSM湍流模型,对1000/700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流场的三维速度、压强、密度和空气柱的数值模拟研究,对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内的流场有了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Kesall导出的旋流器内液流径向速度分布至少对于DWP和DSM结构的旋流器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对蜗壳式旋流器进行气相数值模拟和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旋流器的内部流场分布和颗粒运动轨迹,得到蜗壳式旋流器内部流场速度和压力分布规律。将蜗壳式旋流器应用到松软煤层空气钻进除尘和泡沫钻进消泡工艺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旋流器选煤技术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旋流器选煤技术发展现状,指出了在旋流器选煤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深入研究旋流器各部结构,对提高分选效率,使其适应不同煤种分选的重要性。提出了应利用计算机流体动力学(CFD)对旋流器进行流场模拟,并对因旋流器各部结构变化引发的流场、压力场的改变进行直接观察,以得出最佳设计参数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0.
传统单进口旋流器存在流场不稳定、分离精度低等问题。创新旋流器结构、优化流场性能、提高分离 精度是当前旋流器应用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传统单进口旋流器对流场冲击大而引起的流场波动不稳定问题,提 出了一种对称双进口旋流器结构型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 RSM 湍流模型、VOF 和 Mixture 多相流模型,对两 种进口结构的旋流器流场特征及分离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称双进口旋流器的零速包络面和旋流流 场更加均匀,可以为颗粒迁移运动创造更加稳定的分级、分选条件;对称双进口旋流器流场静压、湍动能、轴向速度 和切向速度比传统旋流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对分离起主导作用的切向速度最大值提高了 16.90%,有效增 大了离心强度,强化了分离效果;入口速度为 7.5 m/s 时,10 μm 微细颗粒溢流分级效率较传统结构提高了 4.82 个百 分点,15 μm 微细颗粒溢流分级效率较传统结构提高了 11.34 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丰富旋流器结构型式,进一步 提高旋流分离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