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智能材料的发展史,设计原理、合成方法及几种最新型的智能材料,并着重了智能化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最新应用。 相似文献
2.
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的研究是当今材料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介绍了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的研究现状,对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传感器、作动器、控制器、通信网络分别做了详细的描述。具体介绍了各个组成部分的代表性材料,如作为传感器的光纤、压电材料,作为作动器的电(磁) 流变体、形状记忆合金、电( 磁) 致伸缩材料等,并对这些材料的典型性质与它们在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所承担的功能作了详细地说明。同时也介绍了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宏观集成与微观集成两种构想。 相似文献
3.
4.
金属离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核心的作用,而一些重金属离子(如Pb2+、Hg2+)在很低浓度时就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因此,研究具有金属离子识别特性的智能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冠醚具有选择性地络合金属离子的能力,研究者们将冠醚的离子识别特性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相变行为特性相结合制备了一系列离子识别响应型智能材料。综述了近年来基于18-冠-6和15-冠-5两种冠醚分子的离子识别响应型智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目前,基于冠醚的离子识别响应型智能材料仍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和开发完善。 相似文献
5.
6.
高压下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压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综述了高压下高分子材料的熔融结晶、热效应、机械性能和电性能,扼要介绍了高压技术和设备。 相似文献
7.
压电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功能陶瓷开始,介绍了压电材料的演化过程,压电材料的分类及其结构构成。举例说明了常见的压电材料,对压电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压电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压电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0-3型水泥基压电机敏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智能结构体系正逐渐被引入土木工程领域,它对于解决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灵活性以及自适应性课题提供了更强的支持,在智能结构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机敏材料与母体结构材料的相容性,由于土木工程中主要结构材料--混凝土的特性,在其它智能结构中具有良好相容性的机敏材料,在混凝土智能结构中有可能存在相容性问题,针对这 一情况,提出以水泥基材料作为压电机敏复合材料的基体,期望解决机敏材料与混凝土结构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0-3型水泥基压电机敏复合材料在制备上是可行的,而形成的0-3型水泥基压电机敏复合材料内部结构均匀,压电性能优于同条件下聚合物基压电复合材料的性能,而极化电压却大大降低,在性能上满足了作为机敏材料在智能结构中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12.
简略地介绍了负热膨胀陶瓷材料的性质、结构,包括:β锂霞石、NaZr2P3O12(NZP)族、ZrW2O8族、ZrV2O7族、Sc2(WO4)3族、ReO3和Zn(CN)2.此外,还介绍了一些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性质.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包括:控制材料的负热膨胀,改进制备L艺,特别是发展新的薄膜制备上艺和应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3.
空间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获取的一种方式越来越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空间太阳能发电卫星要求超大型的结构系统,轻质结构材料及其结构成为系统的关键性问题。本文论述了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原理,材料要求,智能结构,如主动控制以及光纤传感器结构健康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HDPE/NBR共混物的性能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HDPE/NBR(NBR为丁腈橡胶)二元共混物和HDPE/NBR/HDPE-g-MAH(MAH为马来酸酐)三元共混物,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和相态结构。结果表明:对于极性不同的二元共混体系,加入15%(质量含量,下同)的NBR即可行到冲击强度为712.2J/m、相态结构为平行排列的丝状共混物;对于加有相容剂HDPE-g-MAH的三元共混体系,尽管冲击强度达到845.9J/m,但此时NBR加入量为25%,且相容剂的制备工艺繁琐,质量不好控制。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制取过程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与其他前驱体碳纤维进行了比较.以期能成功制取除超高模量以外的优异力学性能的中间相沥青碳纤维.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 previously modified version of Bruggerman's method, a dependence of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porous media on the porosity is deduced and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Based on the same method, a dependency of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effici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o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inclusions is deduced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clusions. Comparison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show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eory predic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case of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materials, application of the same method yields results identical to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averaging procedure. A theory of effective viscosity of concentrated suspensions is applied for calculations of dependency of effective viscosity on applied shear rate using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a previously modified version of Bruggerman's method, a dependence of the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porous media on the porosity is deduced and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Based on the same method, a dependency of the effective elastic coefficient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o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inclusions is deduced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clusions. Comparison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show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eory predic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case of 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materials, application of the same method yields results identical to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averaging procedure. A theory of effective viscosity of concentrated suspensions is applied for calculations of dependency of effective viscosity on applied shear rate using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苯乙烯作改性BMI树脂的活性稀释剂以降低树脂粘度,并对该树脂体系进行了DSC测试和IR光谱分析。实验表明,加入苯乙烯后,树脂体系的反应活性极大提高,固化温度降低。实验还研究了苯乙烯的用量对T700/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用量的增加,T700/BMI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逐渐增大,但苯乙烯用量超过15%(W%)时,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而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则继续增大,直到苯乙烯用量超过25%(W%)时,才呈下降趋势。因此,苯乙烯的用量控制在15%~25%(W%)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电泳沉积-烧结两步法制备C/SiC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泳沉积法在石墨基体上制备厚度可控的Si涂层,考察了电泳沉积参数(电压、沉积时间、固含量及添加剂量)对涂层沉积量的影响。所制备的Si涂层通过烧结与石墨基体发生在位反应形成SiC涂层。涂层成分的XRD分析表明烧结后生成β-SiC。用SEM观察涂层烧结前后的形貌,烧结后Si渗入基体内部。孔径分布数据表明所形成的SiC涂层导致石墨孔径变小。1200℃的抗氧化实验表明涂层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实验提供了一种制备C/SiC复合材料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讨论分析了浸银碳石墨阀座和衬套材料的热物理及力学性能同热震因子的关系。重点叙述不同温度下热处理的碳石墨基体及浸银后的强度、导热、膨胀性能的测量结果,并对几种浸银碳石墨材料的抗热震因子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