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种管径(2mm,4mm和6mm)的水平细圆管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特性进行研究。采用通用CFD软件Fluent6.3中的Mixture模型,结合UDF编程对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求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小尺寸条件下管内凝结换热的规律不同于常规尺寸管道。随着管径的逐渐减小,重力对凝结的影响逐渐减小,气液面切应力、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强。细管凝结过程的局部换热系数远远大于Nusselt的理论解。  相似文献   

2.
内微肋管是增强管内凝结与沸腾换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制冷空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对近年文献回顾,从实验和计算关联式两方面综述了微肋管中沸腾换热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干度、管道结构、润滑油等对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影响,讨论了现有的沸腾换热关联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制冷设备对换热器紧凑化和小型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发新型的强化传热技术,而管内扭带插入件是一种廉价且易于制造的被动强化传热技术,在制冷系统蒸发器中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扭带插入两相沸腾换热的管中能够增大表面传热系数,但同时也增大了管内压降。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质量流量、干度的变化与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呈正相关,而管径、扭率、饱和温度的变化与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变化呈负相关。沸腾换热过程复杂、评价指标选取不一、实验工况数量有限等因素是导致各学者总结的扭带插入的最佳条件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本文收集了各作者预测的内插扭带管内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关联式,认为管内扭带插入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最佳使用条件,并需要结合蒸发器整机或变频压缩机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近共沸制冷剂R410A,对相同尺寸的一根光管和两根双侧强化管进行了管外沸腾换热实验研究.对于光管管外沸腾换热,将实验结果分别结合Cooper公式和Gorenflo公式得到的管内表面传热系数与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者误差保持在15%以下,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运用Wilson图解法分别求得两根换热...  相似文献   

5.
重点介绍垂直管内低过热度下沸腾传热性能的测试装置和方法、数据处理及相关计算方法。实验装置采用套管换热器模型,以蒸汽为热源,整体构成一逆流换热空间。通过测取蒸发速度、温度等相关参数,得到在不同蒸汽压力、温度下的总传热系数、沸腾传热系数与热流密度、蒸汽侧压力的关系曲线,从而得出单管在何种状态下沸腾传热性能,并对两试件(光管和高通量管)进行性能对比实验研究,比较其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研究了R22在当量直径为0.952 mm水平不锈钢矩形管内的凝结换热过程。实验时的饱和温度为40~50℃、质量流速为200~800 kg/(m2 ? s)、干度为0~1。研究结果表明:R22的凝结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较高干度区增大趋势更加明显,随饱和温度的增大凝结换热系数减小。然后将实验结果与三种已有换热关联式进行了对比,在与R22相比时发现,在相同实验工况下R152a的凝结换热系数大于R22的凝结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7.
R22和R417A在水平强化管外的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非共沸工质R417A在水平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并与R22做了对比.试验管为两种强化换热管-斜翅管和矩翅管.结果表明:对于斜翅管,同等的壁面过冷度下,R417A的凝结换热系数大于R22的管外换热系数;对于矩翅管,同等的壁面过冷度下,R22的凝结换热系数大于R417A的凝结换热系数;在工质R417A下,两种强化管的凝结管外换热系数随壁面过冷度的变化率都比R22大,其原因应该与R417A作为一种非共沸制冷剂的温度滑移特性有关.从强化换热的角度考虑,对于表面张力较小的工质,选用斜翅管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强化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微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因素,并且给出了几个实用的微肋管内沸腾换热关联式,最后对微肋管内沸腾换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纯工质水平管内凝结换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混合工质,纯工质(单一成分制冷剂)不存在温度滑移、系统泄漏时的成分变化等问题,在制冷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纯工质水平管内凝结换热特性对其及其混合物在制冷、空调、热泵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对纯工质在水平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研究,分析了凝结换热关联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平强化管外池沸腾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广泛使用的R22为工质,对Turbo-BⅡ管管内外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管内以水为加热介质;在恒定热流密度与饱和压力不变条件下,改变进水水温和流速得到一系列实验数据,再通过威尔逊(Wilson)图解法同时得到管内外换热关联式;给出了不同管内流速时管外沸腾换热性能对比图;Turbo-BⅡ管管外沸腾换热性能比普通低翅管提高了1.6-2.5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Turbo—BⅡ管内热阻是控制热阻。  相似文献   

11.
窄通道强化沸腾换热的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通道强化沸腾换热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地强化传热方法。从核沸腾传热的微液膜蒸发机理出发,通过分析认为;利用窄通道强化沸腾换热,实质是对液膜蒸发过程的强化,并指出扩大微膜面积可强化沸腾换热。针对窄通道沸腾换热临界热负荷小的事实,提出了可通过及时补液的克服方法。  相似文献   

12.
R290与R404A在水平管内沸腾换热的压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R22的两种新型替代工质R290和R404A在光管和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压降实验结果与Lockhart & Martinelli压降计算关联式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依据工质R290和R404A在内螺纹管中的实验压降值对Lockhart & Marlinelli压降计算关联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Lockhart & Martinelli关联式对R404A在光管和内螺纹管的沸腾换热摩擦压降,均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平均偏差分别为-11.52%和-17.86%。Lockhart & Martinelli关联式可以较好的预测R290在光管内的沸腾换热摩擦压降,平均偏差为-21.68%;经修正后的Lockhart & Martinelli关联式可以较好的预测R290在在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摩擦压降,Lockhart & Martinelli关联式乘上修正系数2.06后的修正值与实验值偏差较小,平均偏差为2.37%。研究结果对R290和R404A蒸发器的工程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自然工质CO2在不同沸腾压力下的光管、机械加工表面强化管(Turbo-EHP)水平单管管外电加热池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从核态沸腾的角度分析了光管、强化管管外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沸腾压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热流密度在10~50k W/m2、蒸发压力在2~4 MPa范围内的换热数据分析拟合得出光管时CO2在该范围下的换热关联式,拟合关联式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的误差在±8.73%以内。新的拟合关联式的计算值与已有关联式的预测值的偏差在±15%之内。在热流密度范围内强化管的强化倍率在1.50~1.72之间。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CO2池沸腾换热及蒸发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近共沸制冷工质R404A与非共沸制冷工质R407C在水平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性能。采用"Wilson图解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对于R404A和R407C,强化管外的凝结换热系数随着壁面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与纯工质冷凝时不同的变化趋势,这主要是近共沸或非共沸工质凝结过程中,某些组分的凝结会遇到其它组分的凝结气膜热阻所造成的;随着过冷度增加,易挥发组分开始凝结,气膜变薄,冷凝传热系数增大。R407C在强化换热管管外的凝结换热系数比R404A要小70%左右,这是由于R407C的温度滑移较R404A要大,管外形成的凝结扩散气膜造成的影响更大。R407C在高热流密度工况下的换热效果提升明显,故应尽量工作在高热流密度区域。  相似文献   

15.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有关纯质、二元混合物及三元混合物的池核沸腾换热关联式,并针对不同形式的关联式加以分析,指出其优势及不足。最后分析了影响池沸腾换热的一些因素,明确了关联式中某些参数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水平微翅管内流动沸腾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压特性的一些因素,讨论了混合物在水平微翅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动阻力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按分相模型计算了加速阻力,并建立了预测摩擦阻力的关联式,计算结果与实验较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节能观点简述了研制与推广应用多孔质换热表面的重要意义,就高温烧结法加工管内多孔质表面强化低温液体(液氮)沸腾传热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烧结管内多孔质表面的传热性能优于电镀多孔质表面与低肋(细螺纹)表面,其沸腾传热温差一般可降为光滑平表面的十分之一立右。根据实验数据,并用动力学型论模型分析讨论了不同的烧结金属材料及其粉末的平均颗粒直径,烧结层厚度等因素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运用因次分析法,由实验数据拟合出传热计算的关联式,可在一定范围内估计多孔质表面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LNG汽化器换热管内的流动传热模型,研究LNG与蒸气换热的传热特点。模拟结果显示由于换热温差过大,采用光管换热管会发生管内膜态沸腾,无法实现LNG的高效汽化。提出在换热管内添加螺旋线圈内插件抑制膜态沸腾,换热性能提升可达77.1%,出口温度可达230.1 K,能够满足LNG汽化器的技术指标。对螺旋线圈的结构尺寸进行对比分析。线径从1 mm增至1.4 mm能提升换热效率并且不增加压降,而将节距从10 mm增值15 mm会导致流动传热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20.
陈于  马麟  白羽林 《制冷》2014,(4):39-44
通过系统介绍水平管内凝结的气液两相流型,以及不同坐标形式的流型图,得出水平管内环状流、波状流和雾状流之间转换的判据。另外,列举了水平光滑管和内螺纹管内凝结换热的经验型关联式,为计算管内凝结换热提供依据。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