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吸收泵 活性炭的使用首先应用在真空下加热之后再冷却到周围坏境的愠度,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冷凝阱。若把温度更进一步降低到液休氮的温度下,就使得收气作用达到能够完成泵功能的这样一种程度。吸收泵目前是很有用处的,因为这种泵能得容器中的压强从大气压下减小到20微米汞柱。泵中装满活性炭或一种铝和“西里康”氧化物的混合物和著名的分子筛。正常加热的这种分子筛都必须安放在泵的下部。但是,因为吸收的水蒸汽在室温下已经不能放出来了,若分子筛被水蒸汽污染,则必须烘烤一些时间以便驱除水蒸汽。而后,泵的容器浸放在液体氮中而泵和被…  相似文献   

2.
泵专辑     
《流程工业》2008,(1):70-72
西派克上海泵业有限公司 seepex单螺杆泵;埃地沃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CDX1000干式真空泵;Nagman公司 隔膜及液压手泵;美国BLACKMER公司 偏心泵;美国IDEX集团 威肯CMD系列合金磁力驱动泵  相似文献   

3.
罗茨泵     
一、罗茨泵 罗茨泵(也称为罗茨鼓风机)在真空工艺过程中广泛地被应用。罗茨泵同前级泵 (滑阀泵、水环泵及其它)组合,能使工作压强范围进入中真空(1托至 10-3托),如果两级罗茨泵串联,甚至可以进入高真空。罗茨泵的工作原理允许制成容量很大的抽气设备(100000米3/小时以上)。例如,在相同的工作压力范围内与水蒸汽喷射泵比较,常常是经济的。罗茨泵(见图1)是属于容积泵,在泵壳里,两个形状对称的转子(2)以相反方向而旋转。两个转子的截面积近似八字形且由齿轮驱动而同步回转,因此,经过机壳内壁(3)运动时彼此不接触。转子与机壳及转子之间的间隙有…  相似文献   

4.
泵专辑     
《流程工业》2007,(1):70-73
耐驰(兰州)泵业有限公司M.Champ单螺杆泵;普旭真空设备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无油螺杆真空泵;美国科尔法公司双螺杆泵;ITT飞力泵业有限公司污泥处理解决方案;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卧式单级蜗壳泵;英格索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粘度流体挤注泵。  相似文献   

5.
上安电厂三期汽泵前置泵白投产以来一直存在出力不足现象,在高负荷期间此现象尤其严重,前置泵经过泵壳优化改造,在提高设各出力的同时,大大降低前置泵电机电流。  相似文献   

6.
《真空》1973,(4)
一、油扩散泵 自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国外油扩散泵制造厂的产品都已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很少有新品种出现。各主要生产厂都具有一种或数种系列的定型产品。从文献资料来看,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就很少发表扩散泵理论研究的文章,改进扩散泵局部结构的专利也逐年减少。实验室研究重点是放在如何减少扩散泵的返油到10-6(毫克/厘米2·分)以下和测量微量返油的方法。 极限真空 油扩散泵在六十年代初期是因为出现了DC-705硅油,而再度被重视和发展的。由于DC-705硅油极低饱和蒸汽压力特性,使扩散泵能获得10-8-10-10乇的超高真空,这样才使扩散泵适应…  相似文献   

7.
泵的噪声     
在向大型化,高压化和高速化发展的同时,泵机组的功率也越来越大,相应发生的噪声也大。由于泵在国民经济部门中使用范围极广,所以对其噪声控制在设计上就应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8.
浅谈管泵     
一九七六年,我厂与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合作,设计并制造了三台G1001型胶管泵。设计目的是使泵入口形成6 × 104帕(6米水柱)真空,方便地吸入并输送各种有特定要求的液体,液汽混合体、乳状体、奶油状体、轻体粉状物等。只要配备合适的胶管,便可做到完全的无毒、无味、耐酸、耐碱,亦可承受200℃下的温度,进行彻底的杀菌操作。并设想在此基础上,经进一步实验,使泵入口达到1~5帕的极限压强,10升/秒以上的抽气速率。这样,便可在低真空领域开拓出实用的新路。因为目前许多使用真空泵的用户,还找不到一种可抽除含大量水蒸汽的,对泵油有污染的,含酸…  相似文献   

9.
溅射离子泵     
1.前言 可称为溅射离子泵(以下简称离子泵)的前驱Gurewitsch和 Westendorp(1)在 “给编  辑一封信中”命名的。Ionic Pump”是在1954年发表的,距离现在已经23年了。也许因 为当时使用了单个的环形阳极,只能获得5 × 10-7乇(6.7 × 10-5帕)。从潘宁规的工作范围 来看,当时认为这种泵的极限压力就是这个程度,所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四年以 后,Hall(2),Jepsen(3)等人研制的“Electronic  Ultrahigh Vacuum Pump” 采用了复数圆筒阳极和强磁场,在结构上能进行充分的烘烤,而获得了10-10乇(10-8帕)。 于是开阔了通向实用超高真空…  相似文献   

10.
蒸发离子泵     
本文叙述了从钛金属滴蒸发的新型蒸发 离子泵以及情性气体被无栅极的简单装置所 电离的原理。对普通气体来说,在压强为 1×10-6毫米汞柱下泵抽气速度约2000- 5000升/秒。对氩气来说,在压强为1×10-6 毫米汞柱压强下,泵抽气速度为50升/秒。 泵极限压强为3×10-8毫米汞柱。 高真空钛蒸发离子泵最初由美国学者提 出来的,作者们满意的感到泵中没有工作液 存在和可能避免按接冷凝阱。下述的泵虽是 仿照美国设计的,但蒸爱器和用离器的设计 确实是很有名望的。钛从液态滴表面连续蒸 发,此间可用液钛来消除蒸发器的恶化, 而且在没有蒸发器补充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钛升华泵     
1.引言 在真空系统中,利用钛膜对活性气体进行排气的钛升华泵,操作简便,造价低廉,是一种具有较大抽速,无油污染的泵。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就其应用范围来说,是所有需要清洁的超高真空的装置,不论是蒸镀装置、电子显微镜、加速器、核聚变实验装置,还是空间模拟的排气系统都可使用钛升华泵。 本文将介绍有关钛升华泵在使用上的各种特点,最近使用的蒸发源及其应用的例子。 2.钛升华泵的特点 2·1钛升华泵与其他泵相比的特点 钛升华泵(也叫钛吸附泵),这是一种在真空中将钛膜镇在堆壁上形成吸气面,利用钛活泼的性质进行工作的泵。排气机理主要是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涡轮分子泵──复合式分子泵,文中首先叙述了盖德牵引分子泵和贝克的涡轮分子泵以及现在流行的涡轮分子泵存在的缺点,接着介绍了复合式分子泵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最后介绍它的应用情况。 (一) 盖德在1911年发明了分子泵,其工作原理如图1,在定子2中有一光滑的园柱形转子以很高的速度旋转,当环形沟槽中的气体分子碰到园柱体表面时,气体分子就得到一个附加的冲力,其方向与转动的园柱体旋转方向一致。如果上部间隙减少到很小时,那么被旋转体带走的气体分子就被压缩到排气口4中,这样进气口5中的气体分子数大大减少就形成真空,这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起工艺液氩泵电机轴承因过载而散架损坏,进而造成泵轴弯曲变形的故障,叙述了泵轴修复与复位试车的详细过程,最后提出了日常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轴流分子泵     
[符号] a=ZRT/M:分子的最可几速率(R:气体常数;T:气体温度;M:分子量)。 b:叶片的弦长(第四章中用l表示)。 C= V/a:叶片速度比。 Dxj(Dyj):叶片(x)[(y)〕的微小面积dx(dy)反射出来的分子束中直接到达 区域(j)的几率。 Dxj:(Ux一Uy) Ndx的分子束中直接到达区域(j)的几率。 F(x, y) dy[F(y, x) dx]:叶片(x)〔(y)]的微小面积dx(dy)反射 出来的分子束中直接到达dy(dx)的分子的比例。 F  (, ) d: d反射出来的分子束中直接到达d的分子的比例(,表示 x, y,s,s’中的一个)。 h:叶片高。 m12:由区域①出来不与叶片碰撞直接到达区域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推进技术的发展,其对地面测试模拟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氙泵由于其专门抽除氙气(发动机工质)的特性,与其它高真空获得设备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氙气抽速大,无油污染,安装方便快捷。本文详细介绍了氙泵的抽气原理,组成与结构型式,对冷板的抽速进行了详细计算与校核,并对氙泵的整体安装布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溅射离子泵     
1、开头语 利用潘宁放电的溅射离子泵,在日本大约十年前作为商品登上市场。作为超高真空泵来说,当时曾在日本的真空学术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也遭到了许多严厉的批评。这是因为当时的溅射离子泵与原来的油扩散泵相比较抽气速率小,抽气量小,起动费时间,价格也昂贵。因此,这种泵只限使用于研究装置方面。可是,以后由于世界先进的真空机器制造者不屈不挠地研究,并在开拓用途方面做了努力以及为了适应电子学的飞速发展,以离子泵为中心的超高真空装置,就不只是单纯地面向研究室了,而已经能够实用于半导体和电子管为主的电子工业的生产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小型液氮泵     
Ebisu  T.  钟国林 《低温与特气》1989,(3):27-28
介绍了一种小型泵,当无法利用传统的加压液氮传输时,用它特别有利。这种小型泵传输速率范围为0.2~0.8L/min,与电机驱动的活塞往复运动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干泵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高压低温柱塞泵——BPAr-125/165型液氩泵配套于提氩设备,取得较好的效果。侧重介绍了该泵经过流程与结构的某些改进,代替液氧泵使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就死隙、加速度、定位、间断操作等问题谈了看法。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