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些加工条件对姜酚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分离、提取的姜酚为样品,采用HPLC测定姜酚的含量;研究了糖、明矾、酸度、硫处理等因素对姜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证实姜酚在pH7.0条件下最不稳定,不耐热处理,明矾、糖和二氧化硫都不利于姜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从6-姜酚洗脱液中萃取6-姜酚的工艺条件,用乙醚、正己烷、氯仿三种有机溶剂对其进行了萃取,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有机溶剂的萃取溶液及同一溶剂不同萃取次数溶液中6-姜酚的浓度。结果表明,用乙醚萃取纯度高、提取量大、次数少、所需剂量小。生产中可以采用乙醚为萃取溶剂,每次用量为待提取液的20%,萃取两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6-脱氢姜酚的制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脱氢姜酚,以干姜粉制取的姜油树脂为原料,通过溶剂萃取、硅胶干柱层析和硅胶柱真空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获得了黄色粉状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测定证实所得粉状黄色粉状物为6-脱氢姜酚,证实了其烯醇互变异构体———6-脱氢姜二酮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食品工业科技》2006,(02):92-94
以分离、提取的姜酚为样品,采用HPLC测定姜酚的含量;研究了糖、明矾、酸度、硫处理等因素对姜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证实姜酚在pH7.0条件下最不稳定,不耐热处理,明矾、糖和二氧化硫都不利于姜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姜酮、脱氢姜酮、姜酚肟对两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柳乃奎  黄雪松 《食品科学》2004,25(6):169-172
为研究生姜及其制品中的具有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有效成分,本文研究了姜酮(Zingerone)、脱氢姜酮(Dehydrozingerone)、姜酚肟(Gingeroloxime)对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anionfreeradical,SARF)和DPPH(1,1-diphenyl-2-picrylhdrazyl)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姜酮和脱氢姜酮对两种自由基都有显著的清除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姜酚肟对于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较弱。这些结果说明姜酮是生姜及其制品中清除自由基的一种有效成分。而脱氢姜酮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6.
姜酚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姜酚是生姜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和辣味物质。针对目前无通行姜酚测定方法的客观实际,概述了获取姜酚标样的主要途径以及文献中报道的一些姜酚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萃取6-姜酚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从6-姜酚洗脱液中萃取6-姜酚的工艺条件,用乙醚、正已烷、氯仿三种有机溶剂对其进行了萃取,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有机溶剂的萃取溶液及同一溶剂不同萃取次数溶液中6-姜酚的浓度.结果表明,用乙醚萃取纯度高、提取量大、次数少、所需剂量小.生产中可以采用乙醚为萃取溶剂,每次用量为待提取液的20%,萃取两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姜酚对6种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的抑制活性。姜酚对试验目标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痢疾志贺氏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在8.0到22.0μg/m L范围内,表明姜酚可以有效的抑制所有的供试微生物。通过时间-杀菌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姜酚可以有效延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志贺氏菌的延滞期。电子显微图证实了姜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和黑曲霉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经过姜酚作用的细胞或菌丝可以在电子显微图中发现异常形态的改变,如:收缩、局部变形、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破坏、细胞质的损耗等。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由于姜酚直接作用于细胞膜的结果。DNA损伤试验表明在试验设定浓度下姜酚对于微生物没有基因毒性,姜酚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姜中姜酚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精馏技术从生姜中提取有效成分姜酚,研究了姜酚的溶解性、紫外吸收光谱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姜酚易溶于醚、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该物质在280nm处有特征吸收;姜酚对猪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相同添加量时,其抗氧化能力优于Vc、VE及合成抗氧化剂PG、BHA、BHT;与Vc、VE复合使用时,二者对姜酚的抗氧化性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闫金奎  黄雪松 《酿酒科技》2007,(7):32-33,36
为探索6-姜酚对姜酒风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姜酚,按L9(34)设计正交试验研究原料用量、酒精度、糖酸比、甘油含量等因素以及6-姜酚含量对姜酒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6-姜酚对姜酒风味影响最大,其含量在93±2μg/mL时姜酒的风味最佳.该结果可用于姜酒的调配和生产.  相似文献   

13.
微波辅助萃取法从生姜中提取姜辣素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姜为原料,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利用微波辅助萃取从生姜中提取姜辣素,考察不同因素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得到优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姜粉目数为80目,微波提取时间为100 s,提取功率为220 W,液料比为90∶1(mL/g)时,生姜中姜辣素的提取率可达到1.989%。  相似文献   

14.
以6-姜酚肟为内标测定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一种以6-姜酚肟代替6-姜酚为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精确测定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方法。采用的色谱柱为Diamonsil C_(1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表明:6-姜酚在10.55~2700βg/mL、6-姜酚肟在10.43~2670μg/m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3和0.9998。6-姜酚的检测限为2.12μg/mL,6-姜酚肟的检测限为2.09μg/mL。6-姜酚对6-姜酚肟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285,相对保留时间为1.728。6-姜酚肟的加标回收率为96.3%~102.2%,相对标准偏差<2.4%。用内标法和外标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测得鲜姜、干姜和姜酒中6-姜酚含量分别为1.86、3.04、0.115 mg/g。用6-姜酚肟做内标测定6-姜酚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姜酒中姜辣素含量,研究姜辣素含量与姜酒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姜酒度数增加,姜辣素含量增加,喝后出现反胃现象的人数增加.  相似文献   

16.
Gingerol Decreases after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Ging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esh cooked ginger and processed ginger products were extracted with methanol and analyzed by HPLC to study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6]-, [8]-, and [10]-gingerols after the products had been cooked and processed, and during storage of the products. Sensory tests evaluated the intensity of pungency in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Cooking and processing of paste and scnbei decreased (p 0.05) gingerol levels, but blanching and freeze-drying had no effect. Gingerols in all products degraded gradually with storage. Ginger powder had a lower degradation rate than the paste stored at 4°C. Likewise, ginger senbei was more stable than ginger powder stored at room temperature (? 23°C).  相似文献   

17.
为了快速、简便、高效地从生姜中分离6-姜酚,将模板分子(6-姜酚)、功能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和溶剂加入反应釜中混合均匀,超声脱气15 min后再通入N2(1 mL/min),然后于60℃恒温水浴密封反应20h。得到带有模板分子6-姜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其研磨过80目筛,得均匀带有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用体积分数95%乙醇洗脱出模板分子6-姜酚,得到用于提取6-姜酚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该聚合物可以制造90%以上纯度的6-姜酚产品。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姜油树脂与溶剂浸提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超临界萃取姜油树脂与溶剂浸提法的差异,本文分别采用了丙酮、乙醇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方法,主要指标为萃取率和姜辣素含量,结果显示:乙醇法萃取率为7.5167%,超临界法和丙酮法比乙醇法萃取率低,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姜辣素得率为0.7155%,显著高于乙醇法和丙酮法。因此若从萃取率出发,应考虑采用乙醇法,若从姜辣素含量来考虑,应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