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表明,3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km,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大堤防渗能力、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1997年汛后至2005年汛前,利津-清6河段由挖河引起的减淤量为442万-527万m^3。同时建议:①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河固堤工程;②挖河疏浚应首选在河口段实施;③开挖断面应适应小水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挖河固堤从河口开始的原因,介绍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规模、实施及原型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利津站2001年10月-2002年7月的水沙实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挖河同堤前后人海口区水沙通量的变化和河口河道观测范围内河床冲淤变化的关系,探讨了黄河人海水沙通量的变化对挖河固堤工程效果的影响,认为:①就挖河段本身来讲,即使在小水的状态下,挖河段河底平均高程的降低对其上下游河段也有一定的减淤影响;②尽管调水凋沙的过程比较短,水量也不是很大,但持续仅20d的中水流量对挖河后的河床的埋造作用是显著的;③如果黄河枯水少沙的状况长期维持下去,在时间及河段的选择上进行有规律的挖河固堤是有必要的;④结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应用,在河口地区选择河段、挖河设备以及确定其他各项挖河参数,可以达到冲刷河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挖泥船在黄河河口河道挖河施工技术的观测,总结了适宜河口河道的挖河方式、施工机械、最佳施工条件、施工布置以及绞吸式挖泥船的效率等,认为:①应选择在春季施工;②加强施工技术观测研究,寻求更先进的施工机械和组合,研究更好的施工方式;③施工机械布置均匀,机械组合合理,尽量缩短输沙距离,以提高挖河机械效率;④加强挖河监督与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程序施工,保质保量完成挖河任务。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经验,减少挖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黄河山东段前两次挖河固堤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观测。结论认为:①挖河固堤旱挖施工易造成风沙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风沙还给当地居民的其他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不推荐旱挖施工方式;②水挖施工不会对淤区外地质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会引起淤区外潜水位的持续上升,淤筑区施工排水侧渗对潜水起到稀释作用,随着距淤筑区距离的逐渐增大而变弱,且影响范围较小;③淤区应尽快覆盖植被,避免沙化危害。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工程规划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结合起来,既可以减轻河道冲淤,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2020年前挖河固堤的目标和规模,确定了挖沙河段和淤筑堤防的范围;在分析挖沙时段之后,确定挖泥设备主要采用挖泥船,挖河固堤的重点是陶城铺以下的窄河段及河口段。  相似文献   

7.
徐洪增  丁彦君  李敬义  李芳 《人民黄河》2006,28(11):81-81,83
通过对2001—2002年黄河挖河固堤工程船挖施工情况和回淤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改进船挖施工工艺的方案:①选择合适的挖泥船型号以及与大河来水情况相适应的开挖方式;②积极改进挖泥船的绞刀头和吸泥系统;③采用挖泥船与泥浆泵直接对接的施工方案。同时指出,只要黄河来水满足船挖施工要求,使用挖泥船进行大规模挖河疏浚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1山东黄河挖河固堤的必要性1.1河道淤积严重,排洪能力下降山东黄河位于黄河最下游,河道长628km,其特点是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m,洪水位高出两...  相似文献   

9.
格立民  霍玉华 《人民黄河》2003,25(5):12-12,21
通过对1998年和2001年山东黄河实施的两期挖河固堤试验工程进行总结,指出挖河固堤中采用的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相结合的方案,既可以减少河道淤积,实现顺畅的排洪和排沙通道,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两期挖河固堤的工程实践说明,挖河固堤是一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河固堤工程的实施重点应是河口河段。  相似文献   

10.
对河口6 800~8 000挖河固堤水挖法施工进行了回顾总结,就施工中各种机泵组合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搞好挖河固堤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过补充和完善的复合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河口挖河减淤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与实测结果大体上是一致的,差异在观测误差范围之内,说明模型各项参数选择基本准确,有一定的可信度;采用的复合一维(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并逐步向二维和三维模型发展,以求取得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黄河下游开展挖河疏浚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近两年来,重点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并辅以数学模型计算及对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拟定的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不同挖河固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了挖河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初步认识,并对挖沙减淤计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口拦门沙是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后径流势能锐减,咸淡水混合,泥沙絮凝加速沉积而成的堆积体,是造成河口河段泄水泄沙不畅、淤积加快、水位抬高和流路摆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以往黄河口口门5种疏浚技术方案的综合分析比选,推荐绞吸式挖泥船和扰沙船两种技术方式相结合进行疏浚黄河口拦门沙。  相似文献   

14.
杨玉珍 《人民黄河》2005,27(5):7-8,26
为解决黄河人海水量减少给河口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制约,许多专家提出过建设黄河口水利枢纽或生态枢纽的建议,据此完全可以合成一个生态水利枢纽综合工程方案:在原刁口河流路和现清水沟流路的分汊点西河口,通过合理的闸、坝、涵、库设计,建设生态水利枢纽的中枢工程;以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作为该枢纽的主动脉,配套建设黄河最下游的输水渠系;在枢纽终端的北、东两片咸淡水交汇海域建设生物多样性繁育区,从而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形成维系海、河、陆生态平衡,促进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治河工程。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腹部地区出现异常高洪水位,防洪形势严峻。为降低洪水位,保持主要水道及口门的相对稳定,迫切需要对珠江河口防洪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并对河口进行整治。结合珠江河口整治近期防洪工程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文泥沙资料和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并根据河道及口门和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口门河道疏浚设计断面。  相似文献   

16.
结合黄河下游王庵切滩导流工程实测资料,对切滩导流过程中引河比降变化、分流比、引河过水断面变化的规律分析表明:引河河势随着引河分流比的加大而变化,引河通过最大流量时对应的分流比为73.3%,引河初始断面与引河最终断面之比小于1/4,原大河河势的变化与引河河势弯化密不可分;初期引河过流流量比较小,大河流量较大,深泓线还在原河道,引河进出口上下游大河河道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引河进口上游大河河道人工扰动的影响和引河流量的加大,大河流量减小,深泓线由大河河道逐步移向引河。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幅、调水调沙及河口综合治理的要求,对现有黄河口演变模型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河口演变是一个动态反馈过程;目前的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分别基于黑箱和白箱建模,均不能在恰当的时空尺度上对河口演变实现有效预测;基于灰箱系统建立河口演变动态反馈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和预测河口演变过程,为河口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堤防是确保防洪安全的屏障,堤防及其加固工程中需要黏性土料,由于黄河下游两岸地层中粉细砂、砂壤土、壤土偏多,整体上土料黏粒含量偏低,选取适宜黏粒含量的土料是保证堤防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土工试验成果,分析土料指标间的关系;依据规范要求,按照工程各部位的尺寸、作用等因素,结合料场土质,确定了适合堤防工程不同部位土料的黏粒含量范围。该范围符合已建工程土料使用情况,工程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搭配使用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