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与第一代微光象增强器的差别,以及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中倒象式与近贴式之间的差别,着重介绍了20/30TZ101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对电源的要求出发,结合国产元器件的实际,介绍了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用电源的基本要求、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源的制作技术难点,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与第一代的主要区别及其特点,然后,详细介绍了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在军事上用于车辆、坦克和直升飞机夜间驾驶仪、武器用夜间瞄准镜及夜间观察、监视装置等;同时还介绍了在公安、海关、边防及生物学、医学研究、天文观察等各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我所研制“20/30TZ101(参照XX1380)型倒象式微光象增强器”的任务要求,对这种管型的结构和电子光学系统作了详尽的分析。首先,对整管的工作机理和前、后级各部分的设计考虑作总的说明。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不但给出了前级倒象系统的成象参量、轴上和轴外的各种象差以及传递函数的数据,还对所使用的微通道板、后近贴系统和荧光屏对于成象质量的影响作了解析。最后,对该管用于第二代微光象增强器时所具有的独特优点作了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5.
田丽云 《红外技术》1989,11(3):42-45
二代微光管内的放电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后近贴放电问题(屏与微道板),要求屏的表面在450倍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大的“凸起点”。在20/30TZ101(仿XX1380)管和二代薄片管的研制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了一套提高二代管荧光屏表面质量的理论和方法。采用超声分选和改变电介质浓度的新方法解决了屏表面的“大凸起点”问题,提高了沉淀屏表面的质量。在改变涂(?)工艺的同时,建立了一套标准化配方的新工艺规范。工艺稳定,重复性好,使屏的良品率达到80%以上。由此,基本上解决了后近贴放电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第二代象增强器荧光屏上闪烁的基础上,通过概率统计,对采用常规微通道板的第二代象增强器输出闪烁噪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光条件下,闪烁噪声具有散粒噪声的特性,输出信噪比为(λ/2)~(1/2),其中λ是在积分时间内,在输出屏取样面上的平均闪烁数。文章给出了第二代象增强器输出信噪比的参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高场强荧光屏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倒象式第二代微光管和双近贴式第二、第三代微光管,对荧光屏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这就是除达到成象器件所需要的高亮度、高分辨率外,为了保证高象质,还必须能够在高电场强度下正常工作而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四、第三代微光夜视(续)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研究第三代阴极和第三代微光象增强器的同时,还部署了使用这种象管的第三代夜视眼镜的研制工作。追溯至1973年,美军开始使用AN/PVS-5头盔式夜视眼镜。这种眼镜主要是供飞行员驾驶飞机之用。但在实际应用中曾经发现这种装置有如下缺点:①这种夜视仪采用第二代象增强器,只能工作在环境照度高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三代微光像增强器亮度增益对像质的影响,提出对不同增益条件下荧光屏输出图像的像质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成像质量。首先,在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理论基础上,论证了亮度增益会直接影响像增强器的成像质量。然后,通过图像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参数信噪比和分辨力,建立像质评价系统并搭建实验装置。最后,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月夜天光照度条件下,当亮度增益取得最佳值时,输出图像在视场明亮清晰的同时分辨力由32 lp/mm提升至40.3 lp/mm。证明该研究对夜间环境中,如何通过合理设置亮度增益值使微光夜视仪获得最佳成像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和分析第二代倒象式微光象增强器前级倒象电子光学系统与后级近贴系统的匹配,以及后级近贴系统的成象特性。在确定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导出了斜切的微通道板的增益表达式;分析了微通道板的入射电子能量的选择、板的工作电压及斜切角等参数,对于系统增益和成象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所使用的微通道板、后近贴聚焦系统和荧光屏,对成象质量的影响作了解析分析,定量地给出了每一部分以及它们相综合的调制传递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1.
20/30TZ101第二代倒象式微光象增强器是高技术的产物,本文就象管制作中的某些技术问题作一简要介绍。概述了象管的结构特点,壳体制作,光电阴极的制备,象管鉴别率的控制,最后,对后近贴放电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超二代微光像增强器性能随工作时间的变化规律,掌握性能变化特点。通过性能测试和曲线拟合,得出亮度增益、信噪比随工作时间的变化逐渐下降,分辨力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几乎保持不变。其中,亮度增益与工作时间呈指数函数变化,即当超二代微光像增强器在10000 h的工作时间内,亮度增益随工作时间的变化速率较快,但随着工作时间增加,亮度增益下降速率变慢,且最终趋于平稳。信噪比随工作时间呈多项式函数变化,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信噪比逐渐下降。将长时间工作的微光像增强器进行解剖分析后,其亮度增益、信噪比变化主要与光电阴极灵敏度、荧光屏发光效率和微通道板增益稳定性息息相关,且相比灵敏度和荧光屏发光效率而言,微通道板增益的稳定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里顿公司的电子—光学分部是里顿工业电子管部下属的五个分部之一,是目前美国生产第二代薄片管象增强器和夜视眼镜较专一的一家工厂。其主要产品有18mm第二代薄片管,18mm微道板、夜视眼镜和袖珍微光夜视瞄准镜等。现把该公司生产的夜视器件和整机方面的产品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具有的特点,像增强管前级倒像系统电子光学的设计计算,电子光学成像参量的计算,像增强管的结构与工艺特点,最后介绍了研制结果并与国际上同类产品进行了比较。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技术性能优良,工艺技术先进,结构设计合理,像增强器所用零件和原、材、辅料基本实现国产化,适于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微光像增强器的品质因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光夜视像增强器的技术进步一直是以“代”来评价的。通常理解是一代比一代优越。20世纪,在微光夜视像增强器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出现60年代的纤维光学面板级联耦合的像增强器(第一代),70年代的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第二代)和80年代的GaAs负电子亲和势光阴极像增强器(第三代)。从事夜视技术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一代或第四代像增强器技术。什么是第四代,在夜视学术界是有争论的。问题在于,像增强器以代来划分,以代来评价,是否合适和全面;评价像增强器的优劣是性能还是技术;以什么表示像增强器的性能更好和更全面;这些问题引起了夜视学术界的深思。文中阐述了微光像增强器总体性能应以品质因数而不是代的概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代微光像增强器阴极激活灵敏度低的问题,运用分析仪器对组件进入激活系统前后的过程质量进行在线追综监测,分清了工艺质量对制备阴极灵敏度的影响,经改进工艺,试制出性能合格的三代微光像增强器.  相似文献   

17.
用于军品微光象增强器高倍压电源的微型硅堆,具有高反压V_r≥5000V,极小反向漏电流I_r≤0.005μA、高可靠、外型小等优良特性。因此,研制和生产有较大难度。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特种器件的设计、研制和主要工艺特点,并介绍了研制结果。  相似文献   

18.
GaAs与玻璃窗口热压粘接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性能指标大大优于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是由于它采用了具有负电子亲和势的 Ga As光电阴极 ,因此制备优良的 Ga As光电阴极就成为研制第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着重讨论如何实现 Ga As与玻璃窗口的低应力匹配热压粘接技术。1 粘接机理Ga As与玻璃窗口的粘接机理是 :在高真空条件下 ,通过加温 ,使玻璃表层和体内及Ga As表层和体内充分除气 ,且在玻璃已发生了塑性变形的情况下 ,施加一定的压力使Ga As表面的 Si3N4与玻璃粘接面的组份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和相互扩散形成紧密结合 ,形成Ga As阴极粘接组件…  相似文献   

19.
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光像增强器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新的发展和应用阶段,主要表现为二代像增强器在性能指标上有了质的提高,出现了性能能与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相媲美的高性能超二代像增强器.本文着重对超二代像增强器在国内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1XZ 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的设计与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两部分论述了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的设计与研制:(1)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设计参数的确定原则和方法,(2)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电子光学系统设计计算及性能分析。1XZ20/30W二代微光像增强器的设计,是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设计的。研制结果表明,本设计计算方法正确,结构设计合理,技术性能优越,工艺技术先进,环境试验可靠。并且零件、材料基本立足于国内,适于大批量生产,并能够与国际上同类产品10-XX1383互换使用,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