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乏气送粉锅炉一次风煤粉浓度的测量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乏气送粉锅炉的煤粉浓度在线监测一直是工程上的技术难题。通过一次风气流与煤粉颗粒混合前后的能量分析,确立了乏气送粉锅炉一次风煤粉浓度的测量方法,用于某1000t/h锅炉,成功实现了乏气送粉锅炉煤粉浓度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2.
常规的制粉系统一次风管总截面积无法调节,导致锅炉低负荷运行时一次风气流中煤粉浓度较低,燃烧不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组合式一次风管的设计,该设计中对应单个燃烧器采用多管组合式送粉管道,并将对应的燃烧器改造为与管径相匹配的多喷口燃烧器,通过控制组合式送粉管道上的阀门,开关不同的送粉管来调节总的通流面积。根据这一设计分别给出了采用组合式一次风管的半直吹乏气送粉系统、半直吹热风送粉系统、中间储仓式乏气送粉系统和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系统流程图。采用组合式一次风管的制粉系统送粉管道总截面积可以随负荷变化而调节,当锅炉负荷降低煤粉量减少时亦减小送粉管道截面积,即维持最佳煤粉浓度保证稳定燃烧又维持一次风速在规定范围内防止煤粉沉积。  相似文献   

3.
乏气送粉锅炉一次风煤粉浓度测量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站锅炉运行中一次风煤粉浓度的测量十分困难 ,尤其是乏气送粉锅炉一次风煤粉浓度的测量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方法。在试验台上进行乏气送粉煤粉浓度测量的试验研究 ,得出温度不变且气流速度一定时 ,煤粉与空气混合前后的静压差与煤粉浓度线性相关。试验结果为乏气送粉煤粉浓度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乏气送粉系统一、二次风速在线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一、二次风静压作为燃烧调整依据时出现的种种缺陷,在传统乏气送粉方式的风速测量方法基础上,开发了一、二次风速在线监测系统。对该系统的测量方法,软件、硬件及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系统投入运行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填补了乏气送粉方式的风速在线监测的空白,使锅炉燃烧保持较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了经济运行与稳定燃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不同风粉测量方法在泛气送粉锅炉上应用时的优缺点,根据动量守恒原理,提出了适合乏气送粉锅炉的风速与煤粉浓度测量方法,并对带粉气流测量及防堵,温度探头防磨,煤粉浓度测量建模等作了阐述,大量现场试验数据论证了这一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锅炉燃烧系统监测装置测量方法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锅炉燃烧系统监测装置一次风速及煤粉浓度各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对各自韵技术特点、适用性和差异性等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应根据制粉系统的形式及监测要求进行风粉监测技术方案的选择.针对不同炉型的特点,分别对一次风粉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用实例说明了采用阻力转换法与速度一压差法相结合、自清灰式测速元件与静电法相结合分别对乏气送粉和直吹式送粉锅炉进行一次风粉在线监测的实现方案和应用效果.指出了大型锅炉一次风粉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利用煤粉混合器测量煤粉浓度的测量方法,介绍了煤粉浓度测量的数学模型。在某电厂410t/h锅炉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测量煤粉浓度,显著地提高了测量精度,这种测量方法不仅适用于中间储仓式热风送粉系统,而且适用于乏气送粉系统。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基于动量法的乏气送粉锅炉的煤粉浓度与风速的测量原理。在天生港电厂GKS-9000DCS系统上开发了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对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测量的关键性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等进行了介绍。系统可为运行人员及时监测锅炉风粉实况和进行燃烧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乏气热风复合送粉技术可以将制粉乏气送入一次风系统进行送粉,避免低煤粉浓度的三次风对煤粉燃尽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提出一种利用制粉乏气转移与热风进行复合送粉的新型多煤种适应性的低NOx低氮燃烧技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新型低NOx燃烧系统乏气转移对NOx排放质量浓度和煤粉燃尽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系统的乏气转移量增加,虽然会使得煤粉燃尽率略有下降,但是可以显著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在实炉测试时乏气转移系统后锅炉效率能达到94%,NOx排放质量浓度为207 mg/m3(φ(O2)=6%),各项指标优良,表明该系统具有显著的低NOx燃烧效果,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0.
韩城电厂Ⅰ期工程两台锅炉系东方锅炉厂生产的DG300/100—4型锅炉,直流燃烧器四角布置,切圆燃烧,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中排一次风乏气送粉、上下排一次风热风送粉。  相似文献   

11.
<正>某热电厂3号炉(CG-130/9.81-M型锅炉)是四川锅炉厂设计制造的自然循环、固态排渣煤粉锅炉。制粉系统为钢球磨煤机、乏气送粉系统,采用四角切向布置的弯头浓淡煤粉燃烧器,假想切圆直径为500 mm。在每组燃烧器的下二次风喷口中设有Q=750 kg/h左右的轻柴油点火油枪,供点火及稳燃使用。  相似文献   

12.
浓淡燃烧器两相流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刊 ,中〕/周俊虎赵玉晓刘建忠等 / /动力工程 .2 0 0 3,(5 ) .2 6 4 3-2 6 4 5针对浓淡燃烧器两相流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 ,采用冷态模化试验进行研究 ,全面了解它们的特性 ,以便改进燃烧器的性能。研究表明浓淡分离装置的撞击挡块高度、挡块与隔板的距离都可以作为煤粉浓度调节的手段 ;挡块高度和气流速度对阻力损失的影响较大。基于神经网络的电站锅炉辐射受热面污染监测〔刊 ,中〕/陈宝康阎维平李宵飞 / /动力工程 .2 0 0 3,(5 ) .2 6 6 0 - 2 6 6 4对传统的 BP算法采取了新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上进行了不同工况的燃烧试验,研究了主二次风(拱上C风、拱下F风)、乏气风配风方式对垂直管屏水冷壁壁温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W火焰锅炉炉膛水冷壁壁温分布受配风影响显著,尤其是沿炉宽度方向上壁温均匀性显著依赖于各燃烧器配风均匀性。通过对接近满负荷工况下水冷壁壁温偏差、壁温峰值以及壁温均值等关键参数分析,阐明了锅炉前、后墙水冷壁壁温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壁温分布与配风内在关系,确定了调整水冷壁壁温分布及控制壁温偏差的优化配风方法,同时通过变负荷工况下壁温分布试验,验证了优化配风的适用性。研究显示:F风起到控制下炉膛主燃烧区域火焰形状的作用,前、后墙F风配风不一致会引起火焰偏斜,火焰偏斜一侧水冷壁出现显著壁温尖峰;C风有利于增大燃烧器煤粉气流下冲深度,但过大的C风易造成局部燃烧集中,水冷壁壁温均匀性变差;乏气风主要调整主燃烧器风煤比,乏气风开度过大,使得主燃烧器煤粉着火提前与火焰集中,易造成燃烧器周边水冷壁热负荷高,水冷壁壁温分布不均且出现壁温尖峰。在确保煤粉着火与稳燃的前提下,尽量关小乏气风,以保证煤粉气流有足够的下冲深度,提高下炉膛火焰充满度和水冷壁均匀吸热。  相似文献   

14.
风粉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送入锅炉炉膛的一次风风速、煤粉浓度、风粉混合物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由于风粉不均匀而引起的锅炉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该系统可对锅炉来粉的均匀性、燃烧器负荷分配、堵管、断粉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双一次风通道煤粉燃烧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该燃烧器在吉林化工集团公司丙烯腈二动力厂1号炉(220t/h乏气送粉)上的应用为例,阐述了燃烧器的改造方案以及改造后的冷态和热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认为此次改造解决了该炉煤质多变所引发的问题,提高了锅炉燃烧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黄桷庄电厂22号炉通过MAX1000分散控制系统来实现对锅炉风粉系统实施在线监测,直观地反应一次风管的煤粉浓度和燃烧器出口流速及二次总风速,另配有一次风和二次风模拟切圆图,能指导运行人员优化燃烧,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燃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基于静电荷原理测量煤粉浓度的特制传感器和DY系列远程I/O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硬件系统,用力控PcAuto组态软件开发出新型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用于在线监测、记录一次风管道的煤粉浓度、风温、风速等流动参数,从而有效提高锅炉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苇湖梁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号炉系北京巴威有限公司生产的B&WB450/10.3-M型、单汽包、集中下降管、自然循环、Ⅱ型布置、固态排渣煤粉锅炉,采用直流煤粉燃烧器,一、二次风间隔布置同心切向燃烧方式。锅炉设计燃用烟煤,配有两套DTM320/580钢球磨煤机中间贮仓式乏气送粉制粉系统。锅炉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相似文献   

19.
掺入乏气消除一次风喷口带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风送粉、一次风集中布置的燃用劣质烟煤的锅炉,在煤的挥发分和热值提高后,存在着一次风喷口带火、燃烧器区域水冷壁结渣等影响锅炉安全性的问题,对此提出了在一次风中掺入乏气的解决办法。结合典型锅炉进行的设计计算,以及对乏气热风混合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乏气能在大比例范围内与热风混合,从而使本方案的实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WGZ- 35/39 - 2 型锅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将燃烧器改为双向稳燃通用煤粉主燃烧器以及主送粉系统由乏气送粉改为热风送粉后,燃用低挥发分、高灰分的劣质烟煤时,燃烧稳定,飞灰可燃物含量降低,热效率提高,锅炉在60 % 额定负荷下即可脱油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