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HAc-NaAc介质中,乳化剂OP和β-环糊精(β-CD)存在下,铁与水杨基荧光酮(SAF)形成复杂络合物使荧光猝灭,由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铁的荧光猝灭新方法。该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5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522 nm。25 mL溶液中Fe(Ⅲ)量在0.035~3.0μg范围内荧光猝灭值(ΔF)与Fe(Ⅲ)浓度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F=44.3ρ(μg/25mL)+55.7,相关系数r=0.999 8,方法检出限为1.3μg/L。用于测定自来水中的微量铁,回收率在99.0%~100.5%  相似文献   

2.
丁静  陈欣  孙舒婷  魏琴 《冶金分析》2009,29(10):52-54
基于铬(Ⅵ)对荧光试剂5,10,15-三吡啶基-20-苯基卟啉(TpyPP)的荧光猝灭现象,建立了测定痕量铬(Ⅵ)的荧光光度法。实验发现,在pH 3.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体系中,最大发射波长λem=650 nm处(最大激发波长λex=420 nm),铬(Ⅵ)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猝灭值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5×10-5~8.0×10-5μg/mL,检出限为0.9×10-5μg/mL。该方法应用于废水中铬(Ⅵ)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6%~106%,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4%。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碲的方法。在 pH4.0的 NaAc-HAc 缓冲溶液中,水杨基荧光酮(SAF),氯化十四烷基吡啶(TPC)和碲(Te)形成无荧光的三元络合物,从而导致体系的荧光猝灭。在激发波长λex=494.1nm 和发射波长λem=527.5nm 时,碲(Ⅳ)含量在0~6μg/25ml 范围内,荧光猝灭程度和碲浓度成正比。方法的灵敏度高,用于测定硒和二氧化硒中碲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在pH 4.80的NaOAc-HOAc介质中,铁能与甲磺酸加替沙星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使甲磺酸加替沙星的内源性荧光显著猝灭,据此建立了铁(Ⅲ)-甲磺酸加替沙星的荧光猝灭体系测定铁(Ⅲ)含量的新方法。对影响荧光强度的实验条件进行探讨并优化,该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5 nm(仪器固定,实为293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505 nm,铁(Ⅲ)浓度在6.0×10-8~1.4×10-5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成正比,检出限为1.3×10-8mol/L。该法可直接用于测定水、硅石和金属铝中铁(Ⅲ)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2.4%~3.2%,回收率为99%~104%,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pH 6.4 KH2PO4缓冲溶液中,痕量钯(Ⅱ)能显著猝灭钙黄绿素的荧光,基于钯(Ⅱ)对钙黄绿素的荧光猝灭效果,建立测定痕量钯(Ⅱ)的新方法。考察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λex/λem=496/515 nm处,Pd的量在0.047~1.25μg/mL范围内与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29.1ρ(μg/mL)+8.62,相关系数为0.9990,检出限为0.014μg/mL。方法用于银矿样中钯(Ⅱ)的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为2.9%~3.7%,样品加标回收率  相似文献   

6.
合成和鉴定了一种新的荧光试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邻氨基苯甲酸(DBAA),并研究了DBAA与锑的荧光猝灭反应,同时探讨了将其应用于锑分析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于10 mL具塞比色试管中,依次加入0.5 mL 1.0×10-6 mol/L DBAA乙醇溶液、2.0 mL pH 4.00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3.0 mL无水乙醇、一定量的锑标准溶液,室温反应 20 min,于激发波长λex=338 nm,发射波长λem=402 nm 处测定,锑的质量浓度在 0~60 μg/L范围内与其对应的荧光猝灭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 8,方法检出限为0.2 μg/L。实验方法应用于自来水和湖水中痕量锑的测定,测定结果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6%~4.3%。  相似文献   

7.
通过微波法直接在水溶液中制备了碳量子点(CDs),并研究了其荧光性质。重点讨论了铁(Ⅲ)对该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效应,并将其应用于铁(Ⅲ)的测定。实验表明,在pH值为6.4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控制CDs浓度为6.24×10-5 mol/L(以碳计),在常温下反应10min时,于激发波长335nm,发射波长为450nm处进行测定,铁(Ⅲ)浓度与体系荧光猝灭程度(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F=69.816 c+4.813 6,相关系数为0.9987,线性范围为0.004~0.15mmol/L。方法检出限为2.4×10-4 mmol/L。将体系应用于水样中铁(Ⅲ)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1.5%~2.1%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2%~104%。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法以葡萄糖为碳源制备碳量子点,并用乙二胺使其表面氨基化。根据铜离子可使氨基化碳量子点荧光发生猝灭,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在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0mL氨基化碳量子点和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溶液、1.0mL pH 7.7磷酸盐缓冲溶液,用水定容到5mL,混合均匀室温反应20min后在最大激发/发射波长(λ_(ex)/λ_(em))为465nm/522nm处测定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结果发现,铜离子浓度在4.0×10-6~3.8×10-5 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 6,方法检出限为4.5×10-7mol/L。采用实验方法对本地灌溉水和耕地土壤中痕量铜进行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3.2%和2.3%,回收率为92%~108%。  相似文献   

9.
5,10,15-三吡啶基-20-苯基卟啉荧光猝灭法测定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静  陈欣  孙舒婷  魏琴 《冶金分析》2009,29(9):48-51
基于重金属镉离子对荧光试剂5,10,15-三吡啶基-20-苯基卟啉(TPyPP)的荧光猝灭现象,建立了测定痕量镉的高灵敏荧光光度法。实验发现,在pH3.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体系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微乳液的加入显著增强了体系的灵敏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于最大发射波长λem=650nm处(最大激发波长λex=418nm),镉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荧光强度比(F0/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2.0×10-4~60×10-4μg/mL,检出限为1.2×10-4μg/mL。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成功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镉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7%~98%,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6%。  相似文献   

10.
在λex/λem=465/556 nm,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存在下,吖啶黄-罗丹明6G间能够发生有效的能量转移,使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在弱酸性条件下,五价钒的加入使能量转移体系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降低,即发生荧光猝灭。利用吖啶黄-罗丹明6G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钒,提高了测定钒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钒在5.85~87.74μg/L范围内与罗丹明6G荧光猝灭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11份空白溶液,计算方法检出限为3.73μg/L。该方法用于饮用水和工业废水中痕量钒的测定,相对  相似文献   

11.
在OP-10乳化剂存在下, 以NH3-NH4Cl缓冲溶液为介质, 间苯二酚- O, O′-二乙酸(m-PA)为荧光试剂, 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锑的方法。考察了缓冲溶液酸度和用量、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m-PA溶液用量对测定体系的影响, 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 体系的最大发射波长λem=609 nm(最大激发波长λex=302 nm), 锑含量在0.04~0.48 μg/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检出限为0.034 5 μg/L。方法用于自来水、泉水和河水样品中锑的测定, 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一致, 相对标准偏差(RSD, n=6)为3.2%~4.5%。  相似文献   

12.
陆晓雁  周之荣 《冶金分析》2015,35(12):55-59
在氨性缓冲介质中,痕量硒能阻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H2O2氧化L-酪氨酸(L-Tyr)产生荧光的反应。对该体系的荧光猝灭效应进行了探讨,并应用于土壤中痕量硒的测定。在pH 10.0的 NH3·H2O-NH4Cl缓冲溶液中,控制L-Tyr、H2O2和HRP的浓度分别为7.50×10-5 mol/L、1.00×10-4 mol/L和5.00×10-7 mol/L,在室温下反应20 min后,于激发波长为314 nm,发射波长为404 nm处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猝灭值(ΔF)。结果表明,硒在质量浓度为0.1~10.0 μg/mL范围内与ΔF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F=83.123 ρSe(μg/mL)+0.068 5,相关系数r=0.999 5。方法中硒检出限为0.03 μg/mL。将体系应用于测定富硒土壤样品中痕量硒,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3.2%,加标回收率为98%~103%。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铈-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Ce(Ⅲ)-CGR-BSA)三元离子缔合物的形成,构建了一种新的检测痕量铈的共振线性及共振非线性散射光谱(RNLS)分析法。研究发现,在pH 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Ce(Ⅲ)能够与刚果红、牛血清白蛋白反应生成粒径更大、疏水性更强的三元离子缔合物,致使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RRS)、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强度迅速增加,其最大散射波长分别位于278、543和390 nm处。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以0.6 mL pH 7.6的NH3-NH4Cl缓冲溶液作为反应介质,0.025 mg/mL刚果红溶液用量为1.8 mL,0.1 mg/mL 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用量为1.0 mL,反应时间为5 min,且大量存在的常见离子对Ce(Ⅲ)的测定不产生干扰。进一步考察发现,在各自最大散射波长处,3种散射光强度的增强(ΔIRRSISOS和ΔIFDS)与Ce(Ⅲ)在2.0~10.0 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Ce(Ⅲ)的检出限(3σ)分别为0.29 (RRS)、0.91 (SOS)和3.54 ng/mL(FDS)。同时,还对反应机理和散射光谱增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铈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94%~1.2%,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结果相一致,加标回收率介于96%~102%之间。  相似文献   

14.
赵艳  柴红梅 《冶金分析》2015,35(9):73-76
在pH 8.00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在100 ℃加热条件下,痕量镍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亚甲基蓝的褪色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镍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方法。研究发现,非催化反应吸光度(A0)和催化反应吸光度(A)在655 nm处的差值ΔA与镍的质量浓度在0.01~0.3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8.6×10-3 μg/mL。该催化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为8.2×10-4 s-1,表观活化能为66.08 kJ/mol。方法用于延河水和自来水厂污水中痕量镍的测定,测定值与原子吸收光谱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2%~1.6%,加标回收率为99%~102%。  相似文献   

15.
林燕  肖观林  胡珊玲 《冶金分析》2014,34(12):74-77
采用过量加入钙标准溶液以沉淀稀土分离废液中草酸,过滤后,再以EDTA返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废液中草酸的含量。在样品溶液中加入400 g/L NaOH溶液调pH值至7.0~10.0,再加入10 mL NH3-NH4Cl缓冲溶液(pH 10.0),然后过量加入钙标准溶液沉淀废液中草酸,滤液再以NaOH溶液调pH值至12.0~12.5,铬蓝黑R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钙。废液中大部分RE3+、Fe3+、Al3+等杂质离子在高pH值下可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得以分离,滤液中残余的Fe3+、Al3+用三乙醇胺等络合剂可消除其对铬蓝黑R指示剂的干扰。采用方法测定稀土分离废液合成样品中草酸的含量,结果与参考值一致。将方法应用于稀土分离废液实际样品中草酸的测定,测得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98%~1.9%,回收率为99%~101%。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钙黄绿素与钪的荧光反应。实验表明,在pH 8.5 NH3·H2O-NH4Cl缓冲溶液和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的存在下,痕量钪能和钙黄绿素反应生成络合物,使体系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95 nm和520 nm,钪的质量浓度在0.021~1.80 μg/m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差值(ΔF)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ΔF=3.431+2.473 ρ(μg/mL),相关系数r=0.998 1,检出限为0.021 μg/mL。干扰试验表明:粉煤灰样品中的钪经1-苯基-3-甲基-4-苯甲酰-5-砒唑酮(PMBP)-甲苯萃取分离后,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方法应用于粉煤灰中痕量钪的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57%~1.0%,加标回收率在98%~105%之间。  相似文献   

17.
铜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和农业中应用广泛,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铜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伤害也不容小觑,因此环境中铜元素的监测非常重要,需要开发便捷快速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pH=8.0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席夫碱水杨叉-2-氨基-4-硝基苯酚(SANP) 与铜(Ⅱ)形成1∶1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350 nm,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后络合物由无色变为黄色,最大吸收波长移至439 nm。研究发现,铜(Ⅱ)质量浓度在0~0.635 mg/L范围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80 4+0.079 4ρ,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8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8.74×104 L·mol-1·cm-1,检出限为0.13 mg/L。方法用于工业废水中微量铜(Ⅱ)的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6%~2.1%,加标回收率为99%~102%,测定值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的测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田丰收  高优  陈亚红 《冶金分析》2015,35(12):64-67
在碱性介质中,牛血红蛋白能够催化过氧化氢氧化L-酪氨酸,使之产生荧光,而铅对其产生的荧光具有猝灭效应。研究了铅的酶催化荧光猝灭效应并将其应用于痕量铅的测定。在pH 10.4的NH3·H2O-NH4Cl缓冲溶液中,当L-酪氨酸、H2O2和牛血红蛋白的浓度分别为1.8×10-4mol/L,1.8×10-4mol/L和8.0×10-7mol/L时,在常温下反应15 min后,于激发波长为317 nm,发射波长为405 nm处,用1.0 cm比色皿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猝灭值(ΔF)。实验表明,铅在质量浓度为1.6~18 mg/L范围内与体系的Δ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0.2 mg/L。将体系应用于废水中痕量铅的测定,结果与光度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3.3%~3.6%。将平行测定5次结果进行t检验,所得t检验值均小于理论值,表明实验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