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土矿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也先后取得了突破,对矿床的研究也有了新认识,并推广了赣南钻工艺流程。本文选取了福建、广西、云南三个区域的典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从成矿地质背景、风化壳特征、矿体特征几个方面分别总结了各区域的成矿地质条件,并简要的探讨了其矿床成因,分析了福建、广西、云南三个区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赋存成矿规律,为区域找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万安矿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成矿条件优越,找矿前景巨大,是由福建省第八地质大队历时两年多野外地质工作发现的一处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矿区花岗岩风化壳较发育,具有有利的成矿母岩与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母岩矿物中的稀土元素大量转变为风化壳中的呈吸附状态的稀土离子,从而富集成矿,为一典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3.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成矿机理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2015,(4)
对离子相稀土的成矿机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配分特征和找矿标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并指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形成是在内生条件下形成富含易风化的稀土矿物的岩浆岩,在气候温暖湿润、丘陵地貌地区、岩浆岩风化后形成以粘土类矿物和石英为主的风化壳,与此同时,易风化的稀土矿物分解,生成的三价稀土离子被粘土类矿物吸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4.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再吸附问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试验,探讨了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存在的条件,提出避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再吸附的措施。结果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液固比增大,会使稀土矿再吸附量增大;母液中阳离子离子交换能力大于稀土离子,会抑制稀土矿再吸附,交换能力小于稀土离子,会促进稀土矿再吸附;pH值升高再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同时,为避免浸出过程再吸附,应该选择合适的浸取剂浓度与液固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勘查区内稀土矿成矿母岩U-Pb同位素测年、气液包体测温、稀土配分、化学全分析及人工重砂样品测试成果,结合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稀土配分模式等特征,对大竹园矿区内稀土矿床进行成矿分析。  相似文献   

6.
7.
笔者通过仁差盆地凝灰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地质调查、钻探施工等工作,对该区的稀土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凝灰岩型稀土矿的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依据凝灰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富集规律等,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近地表处的凝灰岩全风化层及半风化层的上部,产于凝灰岩风化壳中;并对稀土元素在风化壳垂直剖面的分布特点和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六陈岩体富K、Si,贫Ca、Mg,属SiO2、Al过饱和系列,偏碱性。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315.5×10-6,高于维氏值292×10-6。岩体风化强烈,一般形成20~30m的风化壳,风化壳稀土含量高,矿厚一般为4~8m,为混合型稀土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以离子吸附相形式赋存于花岗岩风化壳的全风化层中。文章通过对六陈岩体特征及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床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因,认为六陈岩体稀土元素的高丰度值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的必要条件,并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及有利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上允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近年在云南省新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离子稀土矿床,临沧花岗岩基中印支期花岗岩(γ51)是其主要含矿岩性,其富集成矿是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的母岩、温热多雨的气候、中低山剥蚀堆积地貌及经年累月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近40多年来,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一直围绕着"高效、绿色"的方向进行,并在其浸取工艺的持续改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稀土矿物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相对稀土的浸取工艺,其浸取化学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浸取阳离子对稀土离子的交换作用及浸取阴离子对稀土离子的配位作用这一宏观层面上,对其浸取离子交换反应机制的深层研究甚少。本文就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取化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南岭地区为华南花岗岩类集中分布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丰富的有色、稀有和放射性金属的重要成矿区。七十年代初首先在江西南部发现了独特的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这类稀土矿床具有类型新、储量大、分布广、中重稀土含量高、配分全、采冶性能好和放射性活度低等特点,近年来在江西南部的邻省地区也相继发现该类新型稀土矿床。但目前其储量规模、矿床类型和稀土品位等均不及江西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生产过程中,铝的含量不仅影响稀土氧化物产品的质量,而且还增加原材料的消耗。本文探索了一套南方稀土矿生产中降低铝含量的方法,并分析对比了应用该工艺前后的结果,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土)的土-水特征与矿体渗透性能关联紧密,对于稀土资源浸取率有重要影响,利用分形维数预测土-水特征曲线具有工程价值。为了探究不同粒径范围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土)的分形特性,选取龙南足洞矿区稀土矿样进行筛分,采用粒度分析仪测量(<0.075 mm, 0.075 mm~0.25 mm, 0.25 mm~0.5 mm)三种单粒级土样的级配分布。结果表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土)的粒径分布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根据粒径分布(PSD)分形模型计算分形维数,粒径范围不同的土样分形维数不同,粒径区域越小,分形维数越大。应用压力板仪测得基质吸力与含水率的关系,推求土-水特征曲线(SWCC)及其特征值,随着粒径增加,孔径相应增大,基质吸力减小,饱和含水率和进气值随之减小,持水能力减弱。分形维数越大,饱和含水率和进气值越高,持水能力越强。基于孔隙-固体分形(PSF)模型并采用PSD分形维数进行计算,得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土)SWCC预测公式,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为获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土)土-水特征曲线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位于中祁连造山带东缘,区内经受了长期持久的岩浆侵入作用和构造变质作用叠加的影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研究区出露地层有古元古代陇山岩群和葫芦河岩群。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且岩性特征非常复杂,其中与矿化密切的是各类斑岩和花岗闪长岩。区内主要断层有北西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其中北西西向为区内的基底导矿断层,其它三组断层为次级断层,是区内主要容矿和控矿构造。区内矿化蚀变种类较多,主要为浅变质热液蚀变特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局部见孔雀石化。通过研究对比,总结了区内铜金矿成矿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图。在后山里铜金矿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区铜金矿预测要素表,建立了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稀土以阳离子状态主要吸附于粘土上。它具有易浸出等特点,对于浸出而言,同时又有难以克服的弱点。主要困难在于原矿品位太低,只有0.1%左右,粒度不均在0—12mm,特别是粘土矿物易于泥化,固液分离极为困难。矿浆吸附浸出,经济上不合算。自然渗浸,浸取周期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省核工业二○九地质大队在滇南地区发现了一个超大型的稀土金属风化壳型矿床,属于国内十分罕见的稀土资源类型。其特点是碱性正长岩风化后形成的以镧、铈、镨、钕、钇为主的风化壳轻稀土矿,并含有镓、铌、铷、钪等稀散元素,风化壳厚  相似文献   

17.
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元素,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及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及分析的基础上,介绍铝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的赋存形态、浸出行为以及对稀土工业生产的影响,系统地阐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取过程中除铝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进展,并对现有技术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未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除铝技术应向环境友好型发展,并实现除铝产物资源化、商品化.   相似文献   

18.
《稀土》2015,(3)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富含中重稀土,是我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战略资源。目前该矿主要采用硫酸铵浸出、碳酸氢铵沉淀的工艺提取稀土,提取过程中存在氨氮污染问题。本文从绿色浸取剂及浸出液绿色富集技术开发两方面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提取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绿色清洁提取技术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淋洗交换稀土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离于吸附型稀土矿提取稀土(离子态稀土)是以洗提交换为基础的。该类稀土矿料主要由石英,高岭石,云母和碎长石所组成,其中高岭石和云母类粘土矿物为铝硅酸盐,是类天然的无机离子交换剂。离子态稀土被吸附于这些粘土矿物上.当用强电解质溶液浸泡或洗提这些矿物时,离子态稀土被其它阳离子交换下来,但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连城县文坊稀土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周围未开采区为对照,对其0~100 cm的土壤和地表水体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离子吸附型稀土开采对土壤和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偏高,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远高于未开采区,铵态氮是氮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地表水体的NH+4-N、NO-2-N、NO-3-N、SO■含量均高于对照区水体,NH+4含量接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限值;矿区土壤铵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加深而减少,硝态氮变化趋势相反。研究认为,虽经过多年淋失,但土壤和地表水体各项环境质量指标仍偏高,存在生态风险,本研究可为离子吸附型稀土废弃矿区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