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4):376-37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1月2 6 385 312月2 5 6 32 153月2 2 6 12 13合计7316 2 95 9致病因素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化学性4 2 6 2 7 4 9微生物性114 96 2有毒动植物7 14 94不明原因1335 7 4合计7316 2 95 9就餐场所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集体食堂3112 4 7 5家庭30 12 94 1饮食单位5 177 5其他7 76 8合计7316 2 95 92 0 0 4年第一季度,我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73起,中毒16 2 9人,死亡5 9人。再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中毒发生情况(一)按月报告情况1.月份重大食物…  相似文献   

2.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卫生部关于2000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2 0 0 0年我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150起 ,中毒 6 2 37人 ,死亡 135人。现将中毒情况通报如下 :一、食物中毒情况(一 )食物中毒报告情况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第一季度 2 85 3 2 3 1第二季度 3 92 2 2 2 2 5第三季度 412 3 2 82 8第四季度 42 115 5 5 1合  计 15 0 62 3 7 13 5  发生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第三季度。(二 )食物中毒发生情况1 按病因分类中毒原因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细菌性食物中毒 3 62 85 818化学性食物中毒 63 2 15 85 9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3 12 815 1…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文件卫法监发 [2 0 0 3]3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将 2 0 0 3年第三季度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通报如下 :一、中毒情况分析(一 )月度报告情况分析。2 0 0 3年第三季度 ,我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15 6起 ,中毒 4 94 5人 ,死亡 14 5人 ,中毒起数比今年第二季度增加 2 5 .8% ,中毒人数增加 9% ,死亡人数增加 74 7%。与去年同期相比 ,中毒起数增加2 18 4 % ,中毒人数增加 4 0 9% ,死亡人数增加 95 9%。9月份报告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为本季度…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0 0 3年 1- 6月份 (统计至 6月 2 0日 ) ,我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 116起 ,中毒人数 36 43人 ,死亡 89人。其中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2 9起 ,中毒 12 13人 ,死亡 9人 ;化学性食物中毒 4 2起 ,中毒 977人 ,死亡 5 2人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2 4起 ,85 5人中毒 ,死亡 2 1人 ;原因不明或尚未查明原因的食物中毒 2 1起 ,中毒 5 98人 ,死亡 7人。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食品加工处理不当。食品加热温度不够 ,未能有效杀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0 0 2年第二季度 ,我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2 9起 ,中毒 12 87人 ,死亡 2 5人。现将中毒情况通报如下 :一、食物中毒情况   (一 )食物中毒报告统计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4月 9 5 85 105月 1342 1106月 7 2 815合计 2 912 87 2 5  其中 ,鼠药中毒情况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4月 2 5 55月 14 16月 2 135 2合计 5 14 4 8   (二 )食物中毒分类情况   1 按致病原因分类中毒原因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细菌性食物中毒 6 5 780化学性食…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4):362-363
卫生部文件卫法监发 [2 0 0 3]10 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2 0 0 3年第一季度 ,我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19起 ,中毒 4 6 1人 ,死亡 2 3人 ,现通报如下 :一、食物中毒情况(一 )按月报告情况1— 3月期间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二 )按致病因素分类时间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1月 2 7 32月 9 15 183月 83 0 3 12合计 194612 3食物中毒致病因素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微生物性  6182 5化学性   92 5 910有毒动植物 3 15 7不明原因  15 1合计 …  相似文献   

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 (局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最近 ,我部连续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 5月发生重大食物中毒 13起 ,730人中毒 ,8人死亡。其中发生在学校 3起 ,2 78人中毒 ,无死亡。进入 6月以来 ,已接到 3起重大食物中毒报告 ,其中 2起发生在学校。6月 6日 ,广西玉林地区有 4所学校因进食吊白块 (甲醛次硫酸氢钠 )污染的米粉导致 87名学生食物中毒 ;6月 6日山东临沂高级技校食堂将亚硝酸盐误作食盐 ,导致 87名学生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另外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发生一起水污染事件 ,导致师生近 2 0 0 0人发生感染性腹泻 ,食物中…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在全市监测网点抽检各类食品,开展沙门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7.6%,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的食品包括剩饭(25.0%)、生禽肉(21.7%)、生畜肉(19.0%)、水产品(14.4%)、餐饮即食食品(4.5%)和速冻熟制米面制品(1.7%)。其中,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禽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猪产品中的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0%,19.8%和11.6%,是本市食源性致病菌风险来源的主要食品品种和项目。熟食卤味、乳制品、鸡蛋、生食蔬菜、冷饮饮料、糕点、非发酵豆制品等食品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结论上海市部分市售食品,特别是部分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仍有一定的检出率,食品加工过程仍应采取烧熟煮透、防止交叉污染等针对性措施,以提高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保山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掌握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收集2014~2018年保山市6家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4897例, 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男女比为1.03:1, 病例中最小年龄为出生50天, 最大年龄96岁, 多发于25~55岁(50.42%), 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 农民为主(55.28%); 6~8月为高发期; 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采集652份粪便标本中, 检出致病微生物24株, 检出率3.68%,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 可疑食品以毒蘑菇、肉与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附片为主; 家庭是主要暴露场所。结论 有针对性的在农村家庭开展预防毒蘑菇、附子(川乌、草乌)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健康教育, 可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多重PCR技术检测肉品中致病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检测和鉴别肉品中的致病菌是保障肉品质量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手段。多重PCR作为一种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的PCR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低成本的特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多重PCR原理,综述了PCR反应条件及检测肉品中致病菌的应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1984年~2000年食物中毒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给山东省的食物中毒预防工作提供借鉴,对山东省1984年~2000年的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17年中山东省共发生食物中毒1438起,42629人中毒,245人死亡,平均年发病率3.15/10万,病死率0.57%,中毒主要发生季节为第二,第三季度。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发病率分别占总数的79.54%,82.12%和53.75%,街头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为599起,17416人,家庭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中毒人数仅次于街头食品,但死亡人数居首,占死亡人数的67.76%,且主要发生在农村,引起中毒的致病因素主要为微生物为其毒素,化学物品和有毒动,植物,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化学品,占死亡人数的47.76%,17年来,虽然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不可忽视其给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的损失,建议进一步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监测,加强农村的食品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吉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监测病例,为防控食源性疾病爆发提供参考依据;为缩短检出时间,利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吉林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沙门氏菌病例的监测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哨点医院细菌分离培养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采用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方法进行检测; 结果 吉林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在幼儿人群组检出率最高,疑似暴露食物主要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三类食品,疑似暴露食物以散装最多,疑似暴露食物购买地点主要是市场,检出的食源性沙门氏菌主要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对照细菌分离培养,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检测结果与其高度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 加强吉林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上转发光免疫层析可满足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故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方法收集2001—2013年苏州市各地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343起,发病7 213人,无死亡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46.9%(161/343);食源性疾病暴发多发生在集体用餐场所,占总起数的56.6%(194/343)。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214起事故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70.1%(150/214),毒素引起的占16.4%(35/214),化合物引起的占13.6%(29/214)。在实验室检出致病因子的168起暴发事故中,83.3%(140/168)的事故由10种致病因子引起,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最多,达61起(36.3%),发病人数达1 436人。2009—2013年食源性暴发事故报告的109起中查明原因食品的共72起(66.1%)。原因食品被归因为5类食品,分别为水产品(33.3%,24/72)、肉制品(23.6%,17/72)、其他食品(15.3%,11/72)、混合食品(13.9%,10/72)、蔬菜(13.9%,10/72)。在暴发事故中较明确的致病因子-食品组合有:红细胞凝集素和皂甙-蔬菜(菜豆)、毒蘑菇及其他植物毒素-野生植物、组胺和河鲀鱼毒素-水产品、农药-蔬菜、亚硝酸盐-调味料、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肉制品。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最多的是交叉污染(44.2%,50/113)。结论对苏州市13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分析有利于加深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的了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利用此资料预防食品生产或经营中的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完善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报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进口不同国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7~2019年采集来自七大洲不同国家进口的生肉、冰鲜水产品、乳粉、预包装食品等4大类食品共计1511份, 按照国标方法检验其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在鱼类中检出率相对较低(4.17%), 虾蟹贝类中检出率相对较高(26.92%); 单增李斯特菌主要存在于猪肉(13.35%)和鱼类(7.87%)中; 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总体污染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2.08%和1.44%; 克罗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粉中检出率均为0.99%。来自欧洲(15.61%)和南美洲(10.71%)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均高于北美洲(3.77%); 来自南美洲鱼类(主要为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11.39%)高于其他地区(5.77%~6.67%)。生食类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7.77%)、副溶血性弧菌(4.33%)、金黄色葡萄球菌(2.43%)和沙门氏菌(0.49%)。结论 不同国家和不同种类食品中致病菌种类和检出率不同, 需针对性监测; 生食水产品和乳粉中检出多种致病菌, 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61份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161件肉及肉制品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总检出率依次为2.91%、9.68%、7.14%和5.22%; 冷却肉类生肉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7.04%), 与其他肉类制品的检出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一细菌性污染物指标, 在不同季度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食源性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率最高(28.57%); 城市肉类样品检出率略高于农村; 致病菌在流通环节的总检出率高于餐饮服务环节,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中的6种动物性肉类样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不一, 其检出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类制品中细菌性污染较为严重,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和分布情况,以及污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共采集9类共1066份食品样品,对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克罗诺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27份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阳性,检出率为11.91%。食源性致病菌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最高(24.69%),溶藻弧菌检出率为14.81%、创伤弧菌检出率为6.7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2%。不同食品类别中甲鱼和蛙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43.21%,其次为冲调谷物制品(25.93%)、进口生畜肉(15.97%)、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5.83%)和水产肉糜(12.50%)。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网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9.17%),其次依次是餐饮单位(21.59%)、农贸肉菜市场(15.38%)、超市(14.36%)和学校(8.72%),最低的是零售店(3.88%)。预包装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21.33%)高于散装食品的检出率(10.37%)。结论 2019年广州市部分市售食品存在较高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应对重点食品加强监管,降低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stimate the proportion of diseases due to milk and milk products among food-borne diseases recorded in France and in other countries since 1980.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given to whether the milk involved was heat-treated or not. Four etiologic agents were considered: Salmonella spp., Staphylococcus aureus,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 overview of food-borne disease annual reports from seven countries indicated that milk and milk products were implicated in 1-5% of the total bacterial outbreaks; however, details about the type of product and milk involved were usually not provided. When considering 60 outbreaks and four single case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ng milk and milk products, confirmed or suspected food vehicles were distributed as follows: milk, 39.1%, cheese, 53.1%, other milk products, 7.8%. Overall, 32.8% of the food vehicles were made from pasteurised milk; 37.5% from raw milk; 10.9% from milk stated as "unpasteurised"; and 18.8% from unspecified milk. Salmonella spp. were responsible for 29 outbreaks, L. monocytogenes for 10 outbreaks and four well-documented single cases, pathogenic E. coli for 11 outbreaks, and S. aureus for 10 outbreaks. Analysis of unpublished data about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listeriosis excluded, collected by the coordinator of the French surveillance system from 1992 to 1997, revealed 69 documented outbreaks for which milk and milk products were confirmed as the vehicle by the isolation of the etiologic agent. The food vehicles were distributed as follows: milk, 10%; cheese, 87%; others, 3%. UHT milk accounted for 1.5%, raw milk and raw milk products for 48%, and milk and milk products from unspecified milk for 50.5% of the 69 outbreaks. S. aureus was by far the most frequent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these outbreaks (85.5% of the outbreaks), followed by Salmonella (10.1%).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urveillance system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milk and milk products to food-borne diseases. In particular, it was not possible to find out in many outbreaks what heat treatment, if any, the milk had underg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