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航天火箭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检测具有较厚(大于4 mm)包覆层药柱的内部小尺寸(小于8 mm)缺陷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光干涉原理,采用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方法测量了不同包覆层厚度药柱内部小尺寸缺陷的全息图谱,确定了包覆层厚度以及缺陷尺寸对药柱形变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包覆层厚度为6 mm时,能够检测的缺陷临界尺寸为2 mm。如果缺陷尺寸小于2 mm,则无法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同时利用获得的全息图谱计算了2~6 mm包覆层药柱缺陷尺寸的实际大小,误差平均值结果小于5%。最终结果表明:用激光全息法检测包覆层厚度大于4 mm、包覆层脱粘缺陷小于8 mm的药柱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冠成 《激光杂志》2007,28(6):58-59
论述了激光全息法测钢板杨氏模量的原理;介绍了激光全息法测钢板杨氏模量的方法;对激光全息法测物体杨氏模量和其它方法测物体杨氏模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与测试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论述了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的基本理论和在工程测量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简要地介绍了几种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的应用实例,对新近研制、开发的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的测试设备作了详细介绍。文音共分四部分:1)离轴光全息的物理过程和简要数学描述;2)瞬态激光全息干涉计量的关键技术;3)介绍几种典型的测试设备;4)讨论。  相似文献   

4.
赵云凤  王小燕 《激光技术》1992,16(6):369-374
采用激光全息干涉法对双端固定桥垂直受载的猕猴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分析了修复前、后基牙位移的分布规律,指出动物模型是实验的理想模型,并确认激光全息术是一种精确而实用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夏嘉斌  孙广开  宋潮  周正干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47(1):117006-0117006(7)
为了解决核工业领域防辐射用钢铅粘接结构的非接触、高精度无损检测问题,研究激光超声检测方法。建立了粘接结构模型,分析了激光超声的传播及脱粘导致的声波反射和衰减;实验测量了良好粘接与脱粘处的窄带激光超声信号,观测到脱粘导致的界面反射信号幅度变化;分析得出表征脱粘的激光超声反射系数与声波频率和测量位置的关系;通过激光超声C扫描方法实现模拟脱粘试样的检测与成像。研究表明:激光超声方法可以实现两层钢铅粘接结构脱粘的成像检测,在核工业防辐射结构检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激光干涉原理在振动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勇  熊伟  沈斌  王飞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21):210-212
通过阐述激光干涉基本原理,研究激光干涉在振动测量中的应用。详细分析时间平均全息方法、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激光多普勒测振技术,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提出改善激光测振精度的关键问题,指出激光测振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建华 《激光杂志》1980,1(4):21-24
一、引言 激光全息无损检验是利用全息技术,通过被测物体在两种不同形变状态下干涉图样的变化来反映物件质量的一种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激光全息干涉测量技术测量了轴对称型大功率晶体三极管温度场的全息干涉图;利用MATLAB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对干涉条纹做了判读,并分别运用Abel法和小波变换法重建温度场。测量结果表明,温度场的空间分辨率为0.051cm,误差小于4.8%。  相似文献   

9.
激光振动检测是激光测量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综述了激光振动方法中的散斑法、光三角法、干涉法及全息法,并分析了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指出了激光振动测量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用参考物体全息法测量位移矢量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物体位移矢量方向的方法一参考物体全息法,该方法将一个参考物体置于被测物体的一侧,然后在一张干版上记录两个双曝光全息图:一个是受到干版位移调制的被测物体和参考物体的双曝光全息图,一个是被测物体的非调制干涉图。前者用于测量位移矢量的方向,后者用于测量被测体位移的数值场。文中主要介绍了参考物体全息法测量位移矢量方向的原理。文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脱粘的红外热波无损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描述了运用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试件绝热层脱粘进行检测 的原理和实验过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对固体火箭发动机钢筒与绝热层之间的脱粘作快速有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高纯铝光箔化学成分对直流电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e、Si、Cu含量不同的四种铝光箔进行直流电侵蚀对比实验,研究了高纯铝光箔中化学成分对其作为电容器用铝箔侵蚀过程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侵蚀样品的SEM表面观察、腐蚀形貌定量分析,对光箔中化学成分与样品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Cu能增强表面蚀孔的产生,Cu含量相对较低的(25×10–6)光箔侵蚀后适用于制作中压铝电解电容器;Cu含量相对较高的[(50~60)×10–6]光箔侵蚀后适用于制作高压铝电解电容器。  相似文献   

13.
马晓倩  许斌  李俊 《压电与声光》2017,39(5):750-753
作为天然绿色材料胶合竹材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上的应用引起广泛关注,对外荷载作用下竹结构的状态进行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该文对一竹梁构件模型进行分级加载直至破坏,基于压电应力波传播与测量对其各受力状态下的状态进行监测。通过对比不同荷载等级时简谐激励信号下压电传感器的测量信号的幅值和扫频激励下小波包能量的差异,定义相应的损伤指标,实现了对竹梁构件在加载过程中损伤状态的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4.
赵文轸 《激光技术》1997,21(2):87-91
表面重熔、表面合金化及表面熔覆是铝合金表面激光改质的三个主要方法,各方法都有自已的特点,但又有相关性.通过一系列实验可以对比性地了解这些工艺对铝合金表面组织的影响及强化效果,这将对铝合金激光表面强化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铝电解电容器的基本性能分析入手,对高频低阻抗无极性铝电解电容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开发出新型的工作电解液,并选择合适的材料,研制出了可用于85℃,3000h的高频低阻抗无极性铝电解电容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微热板式微气压传感器的动、静态性能测试,建立了一套保持真空度稳定的控制系统。参考MATLAB的仿真结果,分别采用模糊控制与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出控制器,对传感器测试系统的真空度进行了实时控制研究,探讨并分析了真空度动态平衡的控制问题。结果显示,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控制稳态误差小、鲁棒性比较好,可以有效地对测试环境进行真空度调节和设置,能够解决传感器所需气压测试环境10-1000Pa的实时气压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片式铝电解电容器较其他片式元件发展迟缓的原因:关键是技术难度大。表面贴装技术是第四代电子组装技术,片式铝电解电容器是这一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元件。它能否实现国产化,使之成为商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工艺、性能、技术角度,讨论了片式铝电解电容器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直观地检测碳纤维蒙皮与蜂窝芯界面脱粘缺陷。对缺陷进行定量化检测研究过程中,基于热波原理推导出的公式,易于实现缺陷深度的测量。采用了两种方法检测缺陷的大小,实验表明,利用Canny边缘算子检测边缘,检测性能好,缺陷形状可视程度高,实验结果还可作为测量浅表下缺陷大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适合铝丝键合后热老化要求的金导体浆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一种适合铝丝键合后热老化要求的金导体浆料,性能达到使用要求。在金浆中添加了少量合金元素,并选用混合型粘结剂。对金导体铝丝焊后热老化失效机理以及添加合金元素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The 3 omega method is the best establishe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in films (>100 nm) and nanowires. Theoretically, the method could be applied to many more types of samples, leading to new knowledge, but to date little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xtend its applicability. An enabling set of technologies has been tested at the Fraunhofer-IPM. The technologies developed encompass a new design of microheater, the measurement of bulk samples with a prefabricated microheater on adhesive tapes and polymer sheets, the measurement of tiny bulk samples glued to the underside of polymer sheets, a fully automated experimental setup, and a new numerical tool adapted to the new type of heater. The new design of microheater and software were validated using float glass as a reference material. A microheater on adhesive tape was used to measure accuratel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sintere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 very small melt-spun nanocomposite sample glued to the underside of a Kapton™ sheet was measured. The potential of the new design of microheater to measure very thin (~nm) film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