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现行单桩沉降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的问题,基于虚土桩模型,提出一种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层状地基中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土层处于弹性状态下,桩侧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桩端土采用虚土桩模型并考虑应力扩散效应,利用荷载传递法,推导出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的单桩沉降计算公式.进一步讨论了该方法中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桩端土厚度和应力扩散角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比了该方法计算的荷载-沉降曲线、由规范方法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和实测曲线,结果表明: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单桩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桩顶沉降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实际工程应用优于规范法.  相似文献   

2.
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剪切位移法和传递矩阵法,根据分层分析原理,推导出了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矩阵,并在桩端应用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从而建立了可考虑土非线性影响的多层地基中桩荷载传递分析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计算多层地基中桩的沉降和极限承载力,也可用于分析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可知,计算结果与实测所得到的p-s结果非常吻合,计算所得到的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沿深度的分布与土层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也与用其他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荷载传递分析理论比有限元方法简单,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但可用于分析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也可用于分析嵌岩桩和扩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相似文献   

3.
DX桩单桩荷载传递机理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从研究DX桩单桩承受竖向荷载时的轴力以及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入手,分析桩顶荷载在各扩径体上的分配以及各扩径体分担荷载的发展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桩型轴力特点,揭示了DX桩单桩荷载传递机理,为合理设计该类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土桩模型,研究了桩端应力扩散效应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虚土桩模型和Boussinesq解,提出考虑桩端应力泡形扩散的应力泡形虚土桩模型来考虑桩端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利用荷载传递法,对桩周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推导得到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泡性扩散的单桩沉降解析解;讨论了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附加应力值等参数...  相似文献   

5.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从研究DX桩单桩承受竖向荷载时的轴力以及侧摩阻力沿桩身的分布入手,分析桩顶荷载在各扩径体上的分配以及各扩径体分担荷载的发展过程,并比较了不同桩型轴力特点,揭示了DX桩单桩荷载传递机理,为合理设计该类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组合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破坏模式和竖向承载力特性,分析了桩身轴力和桩周的侧摩阻力的分布及影响组合桩承载力因素,试验得到了组合桩的Q—S曲线和桩的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桩的插入改变竖向荷载的传递规律,形成了从混凝土桩到水泥土再到土的传递模式,更有效地发挥了桩周的侧摩阻力;水泥土的固化效应、混凝土桩的挤土效应和混凝土桩的荷载传递是组合桩高承载力的主要来源。组合桩具有较高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在软土地基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缩尺比例为1∶10的桩网复合地基模型,对循环荷载下软土地区桩网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循环荷载幅值、频率以及土工格栅层数对循环荷载下软土地区中桩网复合地基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并结合曲线拟合方法探讨循环荷载下桩网复合地基中桩基的桩端阻力、桩侧总摩阻力与沉降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在循环荷载作用初期时发展速率较快,增加荷载幅值和频率会增大沉降,而上层格栅的加入能减小沉降。循环荷载下桩身轴力随桩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桩网复合地基桩身轴力随循环荷载幅值、频率和土工格栅层数的增大而增加。桩端阻力会随着地基沉降的发展而增大,桩侧总摩阻力则随着地基沉降的发展逐渐减小,不同荷载幅值、频率及土工格栅层数下桩网复合地基中的桩端阻力与桩侧总摩阻力随沉降的变化规律可分别用幂函数和多项式函数描述。研究结果可为软土地区高速公路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桩荷载传递的桩端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深基坑模型试验、深井荷载试验和桩的现场静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大直径桩的桩端土效应,对桩端阻力深度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桩端阻力的发挥不但与持力层强度有关,也与桩的入土深度、下卧层土的性质和强度、桩端直径、桩端位移及桩侧土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非均质地基中承受竖向荷载单桩的荷载—沉降特性是桩基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工程上通常是通过静载荷试验来测取桩的荷载—沉降曲线,耗资巨大.通过对现有的荷载传递分析法模型进行改进,并利用“桩尖位移等值法”来计算竖向受荷单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同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将用该法计算而得的荷载—沉降曲线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拟合对比,结果比较吻合.最后,分析了桩长、桩径、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等参数对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得出了一些较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CFG桩复合地基的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尽地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在垂直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性状,对于合理地设计该类复合地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深基坑模型试验、深井荷载试验和桩的现场静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大直径桩的桩端土效应,对桩端阻力深度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桩端阻力的发挥不但与持力层强度有关,也与桩的入土深度、下卧层土的性质和强度、桩端直径、桩端位移及桩侧土的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大直径桩荷载传递规律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法编制的分析程序,对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程序中土的本构关系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桩-土界面采用接触面单元.通过对程序分析得到的P-s曲线与实测曲线比较,可知二者非常接近,从而验证了本方法及所编制的有限元程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法编制的分析程序,对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弹塑性分析.程序中土的本构关系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桩-土界面采用接触面单元.通过对程序分析得到的P-s曲线与实测曲线比较,可知二者非常接近,从而验证了本方法及所编制的有限元程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大直径单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传递形状,其变形特征为缓变型.不具有明显的破坏特征点,由此论述了荷载传递形状随有关因素的变化,并详述了影响大直径桩竖向承载力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变化荷载下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解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实际工程中荷载逐渐施加情况下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解析解,探讨了加载历时和一些地基物理、几何参数尤其是桩体刚度对复合地基固结过程的影响,并将竖井地基与分别按两种渗流模型计算的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进行了比较,两者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研究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方法采用模型试验,测定了不同褥垫层厚度、不同上部荷载等情况下,增强体水平位移和褥垫层水平破坏荷载.结果当竖向压力为200 kPa时,随着桩身入土深度的增加,桩身水平变形在逐渐减小,桩底位移与水平加载方向相反;随着褥垫层厚度增加,桩身水平位移减小;当褥垫层厚度为200 mm时,桩身水平位移随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水平荷载作用下,褥垫层厚度和上部荷载是影响增强体水平位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褥垫层达到破坏荷载时,上部结构在褥垫层处产生滑移,据此初步建立了上部结构在滑移状态下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7.
水泥土桩荷载传递性状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位移协调理论,采用荷载传递函数法分析了竖向受荷下相关因素对水泥土桩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桩侧传递函数采用双曲线模型,以桩身轴力为迭代变量,进行迭代计算。为验证本文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对工程实例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得到的水泥土桩荷载-沉降曲线与工程实测曲线基本吻合,尤其对于荷载水平较低的情况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更小。研究表明:较高的荷载水平能使桩体下部侧摩阻力充分发挥;增大弹性模量能使桩更容易将荷载传递到较深的土层中;侧摩阻力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而内摩擦角对水泥土桩荷载传递的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对桩的设计和承载力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复合地基中散体材料桩荷载-沉降关系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散体材料桩与桩周土相互作用的特点,基于弹性理论及计算假定,利用应力函数法对复合地基中散体材料桩桩身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考虑桩间土荷载σs及桩、土自重影响的散体材料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式;利用该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获得的散体材料桩的荷载-沉降关系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了灰土桩单桩复合地基的临界桩长,并探讨了灰土比、桩径及施工方式对灰土桩复合地基临界桩长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软土中承受竖向荷载被动曲桩的粘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据方法,对软土中承受竖向荷载的被动曲桩的形成过程和受荷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软土的蠕变性状、初始挠度、桩顶约束条件等对曲桩受和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