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特点.首先通过对不同支座的竖向力进行比较可知,基础隔震结构在遭遇水平地震波时,位于支座布置平面中非对称轴的支座处可能产生较大的竖向反应;其次对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基础隔震结构对于竖向地震动的隔震效果不明显.因此竖向地震动对结构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进行基础隔震结构抗震设计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叠层橡胶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是新近发展起来且正在不断完善的一种技术。以一幢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底部两层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探讨采用叠层橡胶基础隔震技术后的减震效果及其地震反应的特点。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建筑物采用橡胶垫隔震支座后隔震效果显著,大大的减轻了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而且隔震结构的基底剪力、层间位移、各层加速度都远远小于不隔震结构。  相似文献   

3.
申磊  王健 《河南建材》2015,(1):24-25,27
通过分析抗震技术思路的转变,开展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研究。研究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基础隔震偏心结构,应计入扭转效应的影响;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计算和设计。上部结构偏心距、抗扭刚度及支座摩擦系数、支座滑道半径,对摩擦摆基础隔震上部偏心结构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颜彦 《山西建筑》2006,32(14):68-69
对竖向隔震框架结构的竖向地震响应进行了时程动力分析,对比了隔震结构及其相应非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给出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轴力、位移等,得到了竖向隔震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明显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建立隔震结构的多维地震反应的计算模型,然后通过对8度区某三层框架结构分别建立抗震模型和隔震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计算其在多维地震反应下的地震动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能有效降低结构的水平剪力,至少达到84%,隔震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度以上,节约成本;隔震结构可有效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隔震、消能与减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础隔震结构设置摩擦阻尼器的地震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采用滑移摩擦阻尼器的基础隔震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反应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与其它文献方法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摩擦隔震反应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楼面反应谱计算对滑移附加衰减振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该理论模型不论是否产生摩擦滑动,均将摩擦隔震层作为结构体系的一个广义计算质点,并将摩擦力模型化为速度相关型阻尼力,避免了不同摩擦阶段动力方程及其数目的反复转换.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及结果正确可靠,精度满足要求;设置摩擦阻尼器(或滑移支座)的隔震体系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隔震层最大位移反应也较小,而残余位移还需通过有关措施来控制.由于摩擦隔震结构的滑移附加衰减振动使加速度反应的峰值增大,引起人们对摩擦隔震性能和效果的某些疑虑,本文计算分析指出,这种附加振动基本不会影响结构的滑动位移及其它减震特性,对楼面设施减震效果的影响也很小.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基础隔震体系 ,这种体系安全可靠 ,计算简便 ,应用也最为广泛。建立了双轴对称基础隔震体系的力学模型和运动微分方程 ,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附属结构地震反应的隔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某高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通过对比基础隔震与基础固定在同一地震输入下的反应,讨论了两种结构模型的位移、加速度、层间变位角和层间剪力.  相似文献   

10.
FPS隔震结构的性能和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推导和建立了单面FPS隔震系统的多层剪切型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状态方程及状态转换条件,在其基础上,计算分析了该结构的性态和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FP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限位复位功能和显著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某高层隔震剪力墙结构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时程分析,并对比分析了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最大层间剪力,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框架结构模态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比较基础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咸阳市房地局基础隔震综合住宅楼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谦峰  王建强 《工业建筑》2003,33(12):49-50,92
对咸阳市房地局基础隔震综合住宅楼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采用基础隔震技术 ,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底部框架房屋的地震反应 ,而且基本上可以消除其薄弱层对结构反应的不利影响 ,从而增强房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考虑竖向地震作用高宽比限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伟  刘斌 《工业建筑》2004,34(10):17-20
采用多质点层间剪切型分析模型 ,建立了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联合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并推导了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简化计算公式。在考虑了场地条件、地震烈度等影响因素下 ,分析了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 ,在硬土场地上 ,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有较大影响 ,并随着地震烈度、竖向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建在高烈度设防区较硬土场地上的基础隔震结构 ,其高宽比的确定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分析建筑物基础滑移隔震体系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 ,研究了滑移隔震结构反应谱的一般特征。对大量地震反应谱进行了统计 ,探讨了滑移隔震结构反应谱的统计特征。并通过工程算例 ,验证了滑移隔震结构采用反应谱分析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隔震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结构、桥梁等工程领域,现有规范和基础隔震抗震理论,忽略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但是,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是值得探讨的。通过ANSYS软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输入El-Centro(N-S)波、TAFT波、唐山滦河地震记录、天津宁河地震记录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基础隔震偏心结构的扭转振动反应进行分析,研究隔震系统偏心距和上部结构偏心距对结构扭转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基础隔震偏心结构的扭转振动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地铁上盖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竖向振型的特点、周期和振型质量参与系数进行了分析。在设防烈度竖向地震作用下,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考察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结构的基底剪力、隔震垫反力和转换梁内力,研究塔楼高度、隔震层竖向刚度等参数对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竖向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底盘-层间隔震塔楼结构存在塔楼竖向主振型,随着塔楼高度增高,竖向主振型的周期和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逐渐加大; 在设防烈度竖向地震作用下,塔楼底部竖向地震力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垂重比)的平均值为0.35,比非隔震塔楼平均增大4.6%; 隔震垫竖向地震反力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反力之比(反力比)的平均值为0.30; 大底盘转换梁竖向地震下弯矩与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弯矩之比(弯矩比)的平均值为0.31; 随着塔楼高度增大,垂重比、隔震垫竖向反力比以及转换梁弯矩比均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9.
陈尚鸿 《福建建筑》2014,(11):45-47
将隔震技术应用于连体高层结构,首先利用ANSYS建立了隔震支座的双线性力学模型,进而以某实际工程为原型建立了连体高层结构的抗震及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信息的对比发现采用隔震支座后结构前几阶周期有显著增大,同时影响连体结构的竖向振型出现阶次也有所增加。对比El Centro波激励下的响应时程可以看出,采用隔震支座可以显著减少主塔结构层间剪力、顶层加速度及结构关键部位的杆件应力,由此证明了隔震支座在该类结构上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为简化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推广隔震结构的应用,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反应谱与位移反应谱。利用ETABS软件建立单层基础隔震结构计算模型,输入45条地震动记录,进行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在时程分析和现有规范设计反应谱基础上,提出铅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计算公式,并用多质点隔震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结果验证了新建反应谱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与规范设计反应谱相比,新建反应谱曲线与多层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