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妮莎 《新建筑》2011,(2):124-127
蒙古包形制衍变从高顶的帐篷开始逐渐变得粗矮;从无天窗到增设天窗,从无规则门衍变成方正的门框。其建造工艺涉及蒙古包的搭建、拆卸和运载技术,体现了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蒙古包:古名“穹庐”、“毡帐”、“毡包”、“毳幕”等。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原为“博”、是满语“家”、“屋”的意思。蒙古语称之为“蒙古勒格尔”或“本布根格尔。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蒙古包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当属“蒙古包”了。在中国56个民族中,一说起蒙古族的民居,几乎老幼皆知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蒙古包”这一移动的住房。1、蒙古包的历史起源和称谓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考察一个地区的民居,一定要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条件相联系。内蒙古地区自远古时期到元朝以前的生产、寻找草场,逐水草而迁居,为适应这样的生产、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一种易于搬迁、便于组装、…  相似文献   

4.
珊丹 《中华民居》2013,(8):34-37
正云朵,似奔马在天上赛跑。座落在苍穹之下的蒙古包,就像是倒扣在绿毡上的一盏银盅。蒙古包发展、演变的过程,极其漫长。狩猎时期,蒙古人居住在以活树为支撑、覆盖桦树皮的窝棚里。帐篷产生于从狩猎向游牧社会过渡时期,砍伐树木做支架,苫毛皮。之后,才诞生了形似天幕的蒙古包。  相似文献   

5.
杜倩 《山西建筑》2008,34(5):54-55
对蒙古包这一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其建筑形式、生活状态及艺术特点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蒙古包寻求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是低技术生态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居住模式,它伴随着游牧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传统蒙古包的种类通常由毡子、帆布、木材、玻璃钢等材料制成。缺点是耐久性差、使用功能单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蒙古包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此,河北宏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宏京")结合传统蒙古包的特点,研发了集使用功能、民族文化、美观大方与经久耐用等为一体的"未来石"装配式蒙古包。  相似文献   

7.
神树     
《Planning》2019,(7)
<正>一刘金生回家路过那棵大庙树时,看到旁边搭了两个蒙古包一样的帐篷。那个大帐篷的门帘垂着,小帐篷的门帘是敞开的。他走进去看了看,发现里面有三个人在捣鼓着什么仪器。这仪器的荧屏上有等高线在跳跃,类似于医院的心电图仪表。刘金生是大前年去非洲一个金矿打工的,包工头见金矿的治安越来越差,就把自己领过去的几个人带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蒙古包住居功能逐渐无法满足牧民多元化使用需求的当下,蒙古包正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况,游牧民族传统住居文化的流失,导致草原人居环境发展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遭到破坏。对此,本文从文化基因理论入手,通过属性划分法来识别草原住居文化基因,提取存在于蒙古包建筑文化中的主体基因片段、附着基因片段和混合基因片段,构建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并结合牧区的定居住宅类型,进行草原牧居文化基因在牧区定居生活中的转译研究,以期探索新的蒙古包建筑文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9.
装配式建筑理念在现代新型蒙古包设计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载体,不论从建筑结构还是搭建和拆卸方式来看,其中都蕴含着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蒙古族建筑发展中应该融合现代装配式建筑理念,对传统蒙古包进行优化和更新。通过介绍阿拉坦花蒙古部落旅游规划蒙古包设计方案的设计构思,阐述了装配式建筑理念与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相融合的探索。方案的主要创意在于运用装配式建筑理念,并巧妙地融入了传统蒙古包设计理念,和现代生态节能技术相结合,同时充分考虑了现代牧民的空间需求,创造出适宜于现代牧民的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装配式蒙古包。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大空间类蒙古包声环境现状调研,确定大空间类蒙古包室内功能的分类,并对其室内声环境进行了实地测试,以全面了解大空间类蒙古包声环境的现状,作为展开对大空间类蒙古包声环境进一步研究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热爱蒙古族文化的民俗爱好者,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额尔德尼对记者讲述了他对蒙古包建造技艺和蒙古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担忧。额尔德尼说,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有着油画般的生存环境,他们敬畏大自然、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认为山川日月、草木河流都是吉祥的图腾,都是有灵性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就是蒙古族群众崇天敬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蒙古族游牧生活的载体蒙古包及其特定的住居行为和深层次民族心理机制,试图以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阐释蒙古包住居文化内涵对其原真性进行现代转译,为当代蒙古族住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受自然区域的地理气候影响,少数民族建筑体现出强烈的地域地貌、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以及历史~.415等因素。本文通过对肃北地区的蒙古包的现状调研,分析了蒙古包建筑的类型、结构和空间构成。从蒙古包建筑实体出发,剖析了蕴藏在物质形态之下的造型、技术、色彩和生态文化,进而从地域性视野提出了蒙古包建筑的继承、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2019内蒙古蒙古包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一种由集装箱组成的蒙古包》为例,提出了以集装箱切入蒙古包设计的新理念,剖析了蒙古包的建筑内涵和主要矛盾,并分析了集装箱建筑与蒙古包的关联性,以期为现代蒙古包的创作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蒙古包是千百年来草原游牧民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优秀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散落在草原牧区的蒙古包日渐减少。本文尝试通过回收的方式,将已失去使用功能的蒙古包进行异质同构式创新活用。在保留蒙古包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多包连接组合,通过赋予其新的理念、新的功能等再利用模式,让濒临消逝的传统蒙古包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再次"活起来",实现蒙古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这一特殊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何涛  卢亚娟  高超 《城市住宅》2021,28(4):104-107
基于当代牧民的住居现状,依托森佩尔"建筑四要素"理论,通过转译蒙古包的材料、构件、结构、建造技艺等方面,使传统蒙古包转译成便于拆装的木框架蒙古包,改善蒙古包的住居环境,为有序传承蒙古包文化扫清障碍.为减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及解决能源的间断供应问题,采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联合供给方式,为建筑不间断地提供能源.  相似文献   

17.
蒙古包     
蒙古包是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牧民活动住宅。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前七世纪,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年了。蒙古包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构造简单,易于拆装搬迁,轻便耐用,冬季保温性能较好,夏季掀开底部毡子便可四面通风,可谓冬暖夏凉,蒙古包可以根据材料和结构形式的不同分为几种类型,下面逐一介绍。毡包,这是最常见的蒙古包型式,其结构形式为:用皮条将“哈那”(沿蒙古包周边设置的网状木杆架)、“陶脑”(蒙古包屋面上的圆木顶)和“乌尼杆”(连接屋顶和“哈那”的木杆子)  相似文献   

18.
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旋的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长年处在刮风的严苛环境下,这使得传统蒙古包建筑的风载作用受到重视,亦凸显蒙古包外轮廓设计及其群居排列方式的重要性。利用XFlow?构建蒙古包的气动模型,研究在阵风作用下,不同顶部的蒙古包气动荷载及脱落涡机理。研究了蒙古包在并行排列下的流场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阵风作用下,具有高顶部烟筒设计的蒙古包拥有低的前向阻力荷载及高的垂向荷载,有助于结构的自稳定性;另外,高顶部烟筒设计,使得流场在建筑后缘提早分离,不会卷起大范围的脱落涡,进而防止蒙古包并行排列下受到建筑与脱落涡之间的气动干扰。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旅游为现代的旅行趋势,内蒙古的草原地区作为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里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住在蒙古包中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很多牧民在自家门口搭建蒙古包接待来往游客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时候如何给游客提供温馨舒适而又能够体现蒙古族特色的居住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内蒙古草原地区蒙古族民宿的发展状况为出发点,针对内蒙古草原地区民宿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内蒙古草原地区体验式旅游背景下民宿建筑设计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吴红军 《建筑》2009,(22):70-71
美丽的蒙古包/圣洁的蒙古包/在那绿色的草海里/像一座银色的小岛/牛羊在蒙古包旁撒欢/就像浪花在岛边泛起春潮/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