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吸湿过程及其机理。通过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吸湿后相关性能的测试,了解了复合材料的吸湿行为,以及吸湿行为对相关性能的影响。研究认为树脂基体及界面的吸湿行为对材料整体性能影响很大,宏观表现为力学性能、热性能等明显下降。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复合材料吸湿性不仅取决于树脂基体,与纤维及界面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玻璃纤维增强光固化树脂基复合材料吸湿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光固化丙烯酸类树脂为基体,以玻璃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三维编织纤维增强光固化树脂基复合材料(G3D/EEPE),并对其吸湿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讨论了纤维体积分数、温度及吸湿介质对材料吸湿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吸湿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应力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吸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湿行为对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温度与外加应力因素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NaC l水溶液中吸湿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复合材料在初始阶段的吸湿速率,增大饱和吸湿率。在35~70℃试验温度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吸湿特性遵从F ick定律。在35℃温度下施加弯曲载荷增大了复合材料在初始阶段的吸湿速率和饱和吸湿率,并且施加的弯曲载荷越大,复合材料在初始阶段的吸湿速率和达到平衡时的饱和吸湿率越大。同时,吸湿对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层合板)在湿热和碱性腐蚀介质中的老化行为,测试了不同老化时间后材料的吸湿率和抗弯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表面、纤维和弯曲断口形貌在不同老化时间下的变化,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分析了复合材料在介质老化中的化学变化和初始分解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相关特征和直升机常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种类特性.描述了直升机结构特点以及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具体应用部位和应用现状,并对实际应用部位的结构特点、选材情况和其在直升机上的作用用途等进行了论述,同时对直升机用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增强的两种微细化植物纤维——微纤化植物纤维和纳米晶体纤维的原料特性和主要的表面修饰方法,针对微细化植物纤维复合过程中存在的分散性差、增强效果不及预期等问题,提出了从原料制备和成型工艺及参数等的选择上提高微细化植物纤维复合材料使用性能、性能等级的方法,展望了微细化植物纤维在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增强上的美好应用前景与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7.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几年以来,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已逐步发展成为复合材料中一个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材料家族.由于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抗环境性,耐化学腐蚀性,低成本,简单的成型工艺以及可回收加工性等,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主要介绍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优良性能,生产成型中所需热塑性树脂、增强纤维的特性,以及主要的生产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8.
树脂基复合吸波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介绍了目前应用在吸波中的几种新型的树脂基吸波复合材料,如碳/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 树脂基复合材料、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文中还结合材料的研究,阐述了表征材料吸波性能的方法,如反射系数和 电磁参数。最后讨论了树脂基吸波复合材料在飞机、战术导弹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碳纤维增强铸型尼龙(CF/MC 尼龙)复合材料在不同吸湿介质中的吸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纤维体积分数为10%的碳纤维增强铸型尼龙复合材料(10%CF/MC尼龙复合材料),随着吸湿介质的PH值减小,它的吸湿率增大。同时,经过吸湿后,10%CF/MC尼龙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的下降。随着吸湿介质的PH值减小,试样的弯曲强度下降。使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10%HCl溶液中吸湿的试样的剪切断口形貌,得到的结果与吸湿实验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侵彻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其比强度、比模量高和抗冲击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装甲防护领域.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应变率敏感性,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树脂含量等都会带来弹道性能的巨大差异.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不同结构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弹道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1.
吸湿点是硝酸铵在用作固体推进剂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验对吸湿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从温度、称样量及样品表面积3个方面对硝酸铵吸湿点测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依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将吸湿处理的方法改进为在25℃的恒温环境中、90%的相对湿度下吸湿3 h。在影响因素中,温度对其影响最明显;称样量对吸湿点的测定影响比较小,但使称样量尽量接近会减小平行差;表面积对吸湿点测定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浅述吸湿排汗聚酯纤维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石铮  郭静 《聚酯工业》2007,20(2):1-4
综述了吸湿排汗聚酯纤维的吸湿排汗机理、影响吸湿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加工方法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吸湿排汗聚酯纤维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吸湿排汗纤维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聚酯纤维升级换代产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温度调节纱线与吸湿排汗纱线的性能特点和吸湿原理,对其进行了毛细管效应的测试,分析了其吸湿排汗能力的大小,并指出拥有这两种类型纱线的织物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温度、吸湿排汗舒适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测试比较了聚酯短纤维、亲水性聚酯短纤维、脱脂棉纤维在不同温度下对气态水的吸湿与放湿性能,分析了纤维中亲水基团对吸湿速率的影响,以及烘干温度对纤维回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5℃条件下,亲水性聚酯短纤维中的水分不能完全脱除;随着烘干温度从105℃上升至125℃,亲水性聚酯短纤维以及脱脂棉纤维继续脱除水分,且水分释放变化率更明显;随着烘干温度从105℃升至125℃,聚酯短纤维的回潮率没有变化,保持在0.40%,而亲水性聚酯短纤维的回潮率从1.33%提高至1.43%;亲水性聚酯短纤维对气态水的吸湿与放湿性能明显强于聚酯短纤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对魔芋葡甘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壳聚糖、海藻酸钠等多糖与常用保湿剂甘油进行了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各试样的吸湿能力依次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海藻酸钠>魔芋萄甘聚糖>壳聚糖;在低相对湿度条件下,各试样的吸湿能力依次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各试样的保湿能力依次为: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海藻酸钠>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此外,采用热重分析法(TGA)对各试样的失重率进行了测试,其失重曲线与保湿曲线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两性淀粉的取代度与吸湿保湿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淀粉为母体,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氯乙酸为改性剂,通过清洁的半干法工艺合成出不同羧甲基取代度高的水溶性两性淀粉,并对其吸湿、保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性淀粉的吸湿、保湿性能均随着羧甲基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强。当RH为81%,阴离子取代度大于0.08时,两性淀粉的吸湿性与甘油相当,而保湿性在RH81%和RH38%下均优于甘油;两性淀粉的吸湿速率随着羧甲基阴离子含量增加而提高。初步探讨了两性淀粉的吸湿动力学,水分子在两性淀粉中的扩散属于non-Fickian类型。  相似文献   

17.
非接触式木材含水率检测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木材含水率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磁共振法、X射线法、微波法、近红外法等,论文着重对国外几种非接触式含水率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吸湿排汗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徐晓辰 《合成纤维》2002,31(6):9-12
介绍了一种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聚酯纤维的性能特点及其开发和研究的技术方法 ,展望了该产品的市场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云南化工》2016,(6):12-16
通过微波提取技术从芦荟中提取芦荟多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微波辐射功率、时间、料液比、温度等因素对芦荟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时间为5 min,微波功率600 W,料液比1∶6 g/m L,温度为50℃时,提取工艺最佳,提取率为0.231 7%。通过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对芦荟多糖提取物进行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芦荟多糖提取物是良好的保湿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氯乙酸和三甲胺为原料,在常压下反应合成三甲基氨基乙酸的工艺条件。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水作溶剂,氯乙酸和三甲胺的摩尔比为1∶2,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40℃。以30%无水氯化钙和80%的饱和硫酸铵水溶液控制一定的相对湿度,采用空调和隔水式培养箱控制实验环境温度、湿度,其平均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36.57%和1.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